徐藹怡
【摘要】《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表現的機會和條件。”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特別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良好的環境創設應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能給幼兒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應對幼兒有吸引力,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的意愿和想象力,讓幼兒與環境產生良好的互動,成為環境的主人。
【關鍵詞】生態藝術;環境;互動
生態藝術是我園的園本課程,我園一直致力于構建富有生態藝術特色的校園環境,同時引導幼兒運用大自然里的自然物的開展藝術創作,讓幼兒在與生態藝術環境的互動中、生態藝術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大自然的生態藝術之美,從而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美的喜愛之情;對神奇的大自然的好奇心;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精神,學會與大自然對話,從而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環保意識。在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生態藝術環境的過程中,我有一些感悟。
一、充分利用環境空間,合理規劃、設置的活動室的區角,為幼兒與生態藝術環境互動提供充足的機會
在《3-6歲幼兒學習和發展指南》上提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利用校園的生態藝術環境與幼兒產生互動,從而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校園的生態藝術環境是由外部大環境和各活動場室組成的。外部大環境即操場、走廊、過道等公共環境;各活動場室則是班級的活動室。操場、走廊、過道等公共環境是幼兒每天時常經過的地方,最容易與幼兒產生互動的環境。我們充分地的利用這些地方,如在操場邊的大樹下擺放小品式的生態藝術作品;在樓梯轉角處用樹樁、木架、草皮等打造展示角,展示生態藝術作品。在走廊的墻上懸掛幼兒的作品。在幼兒上學回班上的途中,在午餐后的餐后散步時,幼兒通過觀察、欣賞,感受到生態藝術的美,從而與環境產生了“隱性互動”。
幼兒日常主要的活動區域——班級活動室,我們在規劃和設置是更要考錄到美學效果,努力營造一種能夠激發幼兒好奇心的氛圍的同時,更要把環境打造的吸引幼兒,給人愉悅的美感。在整個活動室的用色上要注意色彩協調、柔和,避免讓幼兒眼花繚亂。在活動室的區域劃分時,要為幼兒規劃出足夠的展示的空間和制作活動的空間,如設置“生態藝術展示角”;懸掛吊飾作品;利用分區柜等間隔出相對獨立的區域,為幼兒提供舒適的操作空間。在設置以上區域時要注意:
1.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的藝術發展規律,在設置“生態藝術展示角”時應有所側重,如小班由于年齡小,對生態藝術還是處于不了解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先引導和幫助幼兒發現和欣賞生態藝術的美,如根據主題,在展示角內擺放各種各樣漂亮的石頭;貝殼;哥哥姐姐的生態藝術作品,讓幼兒在欣賞的和討論的過程中初步接觸生態藝術,感受生態藝術的美,認識不同的生態藝術材料,對生態藝術有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中、大班的幼兒對生態藝術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生態材料的運用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創作能力,因此在設置“生態藝術展示角”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進行討論商量,讓幼兒嘗試把自己的生態藝術作品在區角內進行擺放和展示。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區角里,就會產生滿足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幼兒的生態藝術創作熱情,而在欣賞其他同伴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己的欣賞能力的提高。
2.無論是“生態藝術展示角”還是懸掛吊飾作品,或是利用分區柜等間隔出相對獨立的生態藝術區域,都要注意幼兒的視線高度,展示臺的高度、所擺放的生態材料、幼兒作品等都是幼兒視線所及范圍,是幼兒觸手可及的高度。使用草籃子、木碗、托盤、透明塑膠罐、盒子等美觀大方、質地舒適的容器,方便幼兒觀察、取放和使用,使幼兒與環境互動時更舒適和輕松。
3.在設置區角時要謹記“少就是多”的原則。在進行材料投放時,教師可根據某一階段側重的學習目標,和幼兒進行討論商量,共同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和需要的材料進行投放。
二、生態藝術環境創設中應體現幼兒為主體的創設原則,讓幼兒參與到生態藝術環境創設中
陳鶴琴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活動室生態藝術環境創設上,以“幼兒是環境的創設者”觀念為指導,創設環境集中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從設計到布置再到評價整個過程均讓幼兒積極參與。如我班在活動室生態藝術環境創設之始,教師以“你喜歡的活動室是怎樣的?”為主題,和班上的孩子進行了討論活動,在討論中老師把主導權和話語權留給了孩子,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講出自己的想法,而老師只是作為聆聽著和記錄者,適時地進行引導。經過熱烈地討論,我班的活動室的主題出來了,老師適時地將討論的話題從主題引向了活動室環境的具體設置和布置,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又對 “要在活動室里布置些什么?”“要用什么來做?”“怎么做?”展開了更熱烈的討論。而這次的討論不但設定了本班的環境主題,還最大程度地激起了幼兒對班活動室生態藝術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在接下來的活動室環境創設過程中,幼兒成為了活動創設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只是起指導和修飾的作用。
我們所處的環境深刻影響著自己的感受、行為和關注,幼兒更是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與幼兒互動的生態藝術環境的創設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點,讓我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S].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EB/OL].[2013-06-18].http://www.moe.gov.cn
[3] [美]德布·柯蒂斯,瑪吉·卡特注.關注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設計[M].鄭福明,張博,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