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深化推進,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升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其中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與目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扭轉以往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語文知識學習方式,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組織多元化教學活動,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切實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043-02
【本文著錄格式】趙越.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課外語文,2021,20(07):43-44.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正是踐行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應以此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學習、發展與成長的內在需求之間探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推動學習質量與效率顯著提高。本文結合多年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歸納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升的有效策略,以期為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實效性提供一定參考。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固化
受長期應試教育影響,學校過度追求學生考取好成績,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強調將每一個知識點深入講解,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得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教學的長篇大論知識點,對知識的記憶是機械式的,不需要開動腦筋、發揮想象。所以,傳統固化的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過度依賴教師的點撥,自主思考能力直線下降。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會喪失,更加無法養成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目的偏差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的關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借助教學活動開展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深化文學修養、拓寬知識文化水平等等。但當前許多初中院校仍以提高升學率為教學目的,脫離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一切教學活動的終極目的皆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導致學生錯誤以為學習只是一項教師布置的任務,是為了他人而學,而不是自身內在需求,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三)師生互動性差
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受限于固化的教學方式和偏差的教學目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考試大綱知識點講通講透,主要以一板一眼的課堂講授為主,更甚者連課堂提問環節都省略了,課堂氣氛是嚴肅沉悶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學生處于麻木學習狀態。
(四)教學把握度不足
由于教學目的的偏差,導致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度不足,僅僅注重知識層面的傳授,忽略技能方面的培養,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應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使得課堂教學是比較膚淺的,學生學以致用程度較差。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而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一下子比小學階段增加了一定量,且學習知識難度也有一定的加大,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特別是對于一些基礎不夠扎實、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初中的學習困難是巨大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若學生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自主投入到學習中,結合自身學習進度調整學習策略,從而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體驗學習樂趣,語文學習興趣濃厚。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當學生具備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后,就能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主動參與學習,主動研究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有不懂的地方能夠主動詢問教師,并在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學習,從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深化知識內化吸收,讓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更高。
(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能為學生打造更自由的學習空間,扭轉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使得學生隨心所欲發揮想象,創新創造無限可能。
(四)為步入社會奠基
學生終將要長大成人步入社會舞臺,而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獲得的技能、培養的能力是學生踏入社會之路的基石,學生能否較快地適應社會并迅速掌握崗位技能與其自主學習能力有莫大關系。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確立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激發自主學習動機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必須建立在學生處于學習主體地位基礎上。傳統的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的講授方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自然無法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配合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要求,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堅持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扮演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教與學”引導者的角色。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初中生的語文學習基礎水平,教學活動開展才能既貼近初中生認知水平,又略略超出初中生現有知識儲備,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熱情,激發內在求知欲望。其次,教師應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愛追求趣味性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生活經歷,以生為本,借助語文學科的幽默語言藝術以及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有趣案例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
例如,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古詩時,教師可對課堂導入環節進行優化,精心挑選與古詩寫作時代背景相關的素材,點出辛棄疾與陳同甫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與共同的抗金復國愿望,將學生代入慷慨悲歌的古詩氛圍中,然后教師可以說:“同學們,這首古詩描繪了許許多多生動的畫面,每一個畫面都蘊含著澎湃的情感,下面我們一同走進破陣子,看看作者一共描繪了多少畫面,是如何通過只言片語就表達展示出來的?”這時,學生就能對古詩的深層內涵產生探究的欲望和動機,從而能細細品讀,讀出韻味。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深化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意識是學生深化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而自主學習意識并非一天就可以練成的,需要教師通過教學引導,潛移默化地將自主學習的觀念植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只是單純的知識搬運工,固定程式地灌輸知識,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非常薄弱,過度依賴教師的教學與指引。所以,要想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重視意識層面的培養,只有學生從思想上具備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主動接受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深化提升。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文時,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已對春夏秋冬季節變化有一定的了解,那濟南的冬天跟學生所處地區的冬天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呢,想必是學生最為好奇的方面。所以,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開始文章預習前先借助網絡技術查找與濟南的冬天相關的資訊,并在課堂開始時,新課導入環節交給學生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展示所搜集的資料,可以是分小組內部展示并歸納整理派代表總結,這過程中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氛圍,同時在歸納整理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分享討論總結過程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不能只是一名旁觀者,適時地參與指導與幫助才能讓學生緊扣主題,避免偏題而產生無效教學。通過自主的資料搜集、整理、分享,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從觀念上認識到知識的學習是需要依靠自己的,深化自主學習能力。
(三)豐富教學活動,錘煉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沃土。初中階段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為學生打造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平臺,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錘煉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一課時,由于是一篇文言文,語言是簡潔而豐富的,其中既有虛景實寫,又實中有虛,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組織合適的教學活動,如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一起去觀賞桃花,或讓學生家長帶學生去鄉下欣賞樸素的自然風光,接觸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從現實生活中體驗作者創作時的美好情趣與心境,體會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與作者產生共鳴,有助于學生自主快速學習吸收課文知識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將素質教育落實到位,以培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重要目標,充分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煥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素質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愛民.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0(3).
[2]廖鳳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淺談核心素養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J].漢字文化,2017(15).
[3]李瑞雪.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探討[J].學周刊,2016(2).
作者簡介:趙越,女,1969年生,江蘇淮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