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漫的文化長河中,古詩詞文化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對于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來說,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還能夠幫助其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古詩詞的閱讀教學方法,做出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059-02
【本文著錄格式】唐恩.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閱讀教學方法新探[J].課外語文,2021,20(07):59-60.
伴隨著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地改革,其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大創新,不再以以往的應試教育為主,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這是正式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基礎,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而對古詩詞的教學,是在小學語文中一個重點的模塊。
一、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古詩詞教育不僅僅是對文化的傳承,同時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氣息濃重,所以我國的詩詞歌賦等方面的創作,都非常的興盛。尤其在唐宋年間,涌現了大批詩人,比如說李白、杜甫、孟浩然、李清照等等,這些詩人我們都耳熟能詳。古詩詞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優美的字符、韻律,被我們中華兒女代代相傳。這些詩歌雖然已經年代久遠,但是其中蘊含的情愫,卻依然能夠打動現代的我們,比如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秀美壯麗的祖國山河、人生的思考等。在詩歌中,我們能夠明曉事理。所以說,學習古詩詞在積累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共情能力,在詩中感悟人生哲理,體味優秀的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當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古詩詞缺乏興趣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往往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背誦來記憶知識點,從而應對考試,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下降,把古詩詞當作任務來機械地學習、完成。近些年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逐漸被確立起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以興趣來帶動學習。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并沒有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還比較陳舊、死板,所以學生的熱情不高。而且古詩詞短短幾個字就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其文字具有高度濃縮的表現力,所以學習、理解起來就更為困難,而且在課本中,一遇到古詩詞,就一定會有背誦任務,所以導致許多學生懼怕,甚至是厭惡古詩詞。
(二)教師文學素養有待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師固有的觀念中,認為現代文閱讀占據更大的分數,古詩詞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對古詩詞教學不夠重視。這樣也會間接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造成影響。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對古詩詞從作者、創作背景、詩歌內容、思想內涵進行全面了解,從而能夠在教學中,把這首詩的意境更好地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走進古詩詞的世界,去切身感受詩中的美麗景色與豐富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文的印象。如果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不夠,就只能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淺顯的解讀,而無法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沒有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經歷等,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就無法更好地領略詩詞的意境,也就沒辦法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情感、態度。缺少對詩歌的理解,學生在記憶和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把握都不會太牢固,經常會出現遺忘,沒有長久、深刻的記憶。
三、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導入背景,引發情感共鳴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來說,并不僅僅要針對單純的詩句,還要對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附加信息進行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意境。所以可以通過這些背景信息的導入,讓學生能夠站在作者當時的角度,懷著同樣的心境,產生相同的情感。這樣就會把詩歌本身,不只是當作課堂的教學內容,更是學生的一種審美體驗。
比如說,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古詩《己亥雜詩》,學生在初讀這首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不知道作者是在寫什么,這時候老師可以適當地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龔自珍在創作《己亥雜詩》的時候,因厭惡仕途生活,在辭官返鄉的途中,在祖國大好河山之下,目睹了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飽含愛國情懷的詩。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抨擊了當時在清政府統治下的黑暗的社會現實,表達出了強烈的變革社會的愿望。這樣,通過對時代背景介紹,能夠引導學生對于這首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方向,以便接下來能夠全心投入正文的學習中。
(二)熟讀成誦,在讀中把握節奏情感
在古詩詞學習要求中,除了需要背誦全文,還有對于古詩詞的朗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幼兒時期,就讓孩子學習古詩,那個時候他們可能沒法理解古詩的意思,只是跟著家長、老師或者幼兒園里的同學一起朗讀。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有較強的節奏的把握,在潛移默化中,通過對古詩的朗讀,提高了文字駕馭能力、審美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在對古詩詞進行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注意節奏抑揚頓挫的變換。通過學生對古詩反復誦讀,能夠加深印象,幫助學生記憶,在課堂上完成背誦任務,減輕學生課后的壓力,同時也能夠逐漸跟著古詩的韻律,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意境之美。
比如說在進行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先在課前利用早讀、午自習等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可以自由朗讀,也可以一起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放一些適合古詩情境的,比如是悲涼、凄婉的音樂,伴隨著婉轉的音樂,學生更加容易進入狀態。在朗讀的過程中,大腦中逐漸浮現了詩中所描寫的清明圖景,從而對詩的內容和核心主旨進行初步的把握。
(三)精讀課文,掌握學習方法
在正式的課堂中,教師在對古詩進行基本介紹之后,就要讓學生精讀課文。在精讀課文的時候,學生會在這一過程中,對古詩的中心思想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在課本中,比較難懂的句詞,在書下都會設有注釋。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利用這些注釋來理解全詩。在一些書上沒有注釋標識,但是卻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分小組進行探究、討論,通過查閱古漢語字典,嘗試自己解決,當自己沒法解決時,可以把問題帶到課堂上來,跟全班同學與老師一起尋找答案。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點就是,在對古詩詞學習時,不要求逐句逐字進行死板、機械的翻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貫通古今,拓展視野,體驗作者當時的情感、思想境界。
(四)借助多媒體手段,創建古詩情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溜號、不專心的現象。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為原本枯燥的課堂內容增添色彩。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把一些難懂的古詩詞轉化為動態的圖畫、聲音,通過對學生視覺、聽覺的沖擊,來對學生造成震撼,從而加深印象。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按照詩詞的主旨思想,創作一個劇本或者續寫一個時代故事,通過信息化設備、道具等等,來讓學生進行自由演繹,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對古詩的內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把握。
在部編版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李白的詩,就以其中的《望廬山瀑布》為例,我們在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享受,讓學生好像身臨其境,站在李白的視角,來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如銀河一般的瀑布、云煙繚繞的山峰。這樣的形式下的教學,也能夠很快抓住學生的眼球,因為大多數小學生都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觀看過瀑布,所以將這種現實生活中不常見的美景,帶入課堂中,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接下來的學習。從而在這種自然美景的熏陶下,學生更加能夠理解千古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獨特意境,讓古詩詞的課堂教學能夠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發展,發揮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把握學生的特點,從而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讓小學生在學習古詩的時候,能夠融入古詩,愛上古詩,體會到詩詞之獨特的美感,讓他們不斷地欣賞美、發現美,培養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鴻晶.融合古詩情境? 培養詩詞素養——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之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
[2]趙家芳.詩意里感悟厚重的情感——以《春夜喜雨》為例探討小學古詩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7).
[3]何虹明.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18).
作者簡介:唐恩,女,1972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教務處副主任,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