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同其
【摘要】讀寫結合在語言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讀與寫相輔相成,實現互相轉化,并最終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小學階段,閱讀理解與寫作幾乎占據了全部的語文教學目標,也是語文試卷分數的“重頭戲”,因此,二者的結合有助于整體提升語文成績以及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結果的一種外向表達,二者缺一不可。語言學習不是一種感性的文字分析,而是一種具有語言系統性的工具性學科。因此,有效的教學策略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將讀寫進行融合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科教學特征而引申出的科學的教學方法。讀者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對于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精準指導,引導學生自主結合
設計精確的指導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師十分重要的一個任務。首先,可以從閱讀入手。在進行文本學習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文本,我們應該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并在閱讀中找到寫作的“機關”,最終完成讀寫結合。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自讀課文《花之歌》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行閱讀,之后,教師以問題作為“布線”方向,將課文中的寫作手法以及內容巧妙地融合到問題中去。問題如下:
(1)讀完這篇文章之后,你覺得有哪些描寫花的詞語或者句子令你印象深刻?
(2)在現實生活中,你最喜歡什么花?為什么?
(3)大自然中,除了花朵,你還喜歡哪些植物?
問題提出之后,學生會開啟“頭腦風暴”模式,在一一解答問題之后,教師最后再進行點撥性總結:“大家在閱讀中有沒有發現,作者在描寫花的時候,運用了一種特殊的寫作手法?對,就是擬人手法。那么老師給你們留一個作業,將上面三個問題的答案,以擬人手法重新進行描述。”這樣的教學方式,就相當于在讀寫之間牽了一條“無形的線”,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了讀寫的轉化,不突兀,容易接受并樂于接受,這樣可以獲得課堂教學的長效性,也實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
二、善于感悟,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某個研究對象的能力,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并根據任務要求指導學生朝特定方向觀察對象時,并不一定要求學生觀察特定的對象。這種指導自然會在教室中進行,但是學生的觀察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例如,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介紹一種事物》的習作教學,是觀察和描述事物的典型描述性文本。除了要求學生仔細考慮如何寫文章之外,老師還應該告訴學生:“本單元是描述事物的文本。在學習過程中,我希望你們仔細閱讀、觀察和思考:作者使用了哪種寫作方法來生動地描述它?提前做好準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關心的事物中,謹慎確定其特征并進行各種觀察,然后在本單元末尾,老師將檢查所有觀察結果。”這樣,通過感悟文章內容、抒發的情感,再到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同身受,學生在寫作時便能真情流露,文章也更容易打動人。
三、巧借閱讀,讓學生快樂仿寫
無論是哪種文體,模仿都是寫作的第一步。小學生的文學閱歷與生活閱歷都有限,因此,應該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量閱讀優秀文章作品之后進行有效仿寫。小學生寫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這與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不謀而合。教師在仿寫教學階段,要防止學生“機械性”仿寫,“照搬”閱讀教學中的文章片段,應該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的經驗、閱歷進行主觀能動性的仿寫、改寫。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的教學中,課后習題中有關于植物仿寫的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進行以下的寫作技巧引導:“作者是怎樣形容荷葉的?”學生:“挨挨擠擠,像描寫人很多一樣。”教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這樣的手法就是擬人手法。你們在描寫植物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寫作手法。”這樣的讀寫結合方式,會使學生在寫作時有效聯想,做到“有的放矢”,實現寫作的流暢性,激發創作欲望,實現有效教學。
結語
閱讀與寫作作為語文教學中兩個重要的部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以讀促寫一直是語文教育界持續關注的話題。實施多元化的讀寫結合機制,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解題、審題立意、閱讀賞析、寫作選材、語言鑒賞、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