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軍
摘? 要: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教師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小學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承擔著培養學生以道德發展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質的任務。要想在小學階段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施道德教育,傳遞法治精神,關鍵在于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當代訴求和具體表達,彰顯了現代教育的價值追求和育人為本的發展方向,體現和遵從了學生的本質屬性,將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并切實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放在發展的主體位置,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學生觀不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就不同,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及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同。教師形成正確的學生觀,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正確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增加教學中的對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要改變以往講故事、講知識、講道理的傳統教學模式,增加教學中的對話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對話形式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材的對話,也包括學生的自我反思。教師要讀懂教材設計,可以借助“主持人語”、活動圖標和留白的提示,引導學生開展活動。以“在場因素”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由于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都有話可說,對話的展開就有了一個起點和基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4課“我們的公共生活”時,講到“認識公共生活”這個話題,從對學生的課前調查結果和學生課上交流的情況來看,學生對“網上購物是不是公共生活”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清晰,甚至沒有思考過。學生會有認識偏差,可能會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覆蓋對整個事物的看法。課堂上,有近半數的學生不清楚網上購物是否屬于公共生活。通過增加師生對話,學生認識到網絡虛擬世界也存在公共生活,生活中最常見的網上購物就是公共生活。教學時,教師以思維碰撞為主,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話題的思考,在與已有生活經驗發生聯系的基礎上加深認識,這樣才能讓每名學生都有收獲。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教學活動安排,設計好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對話,使學生能在對話中既學到技能、技巧,又調動了主觀能動性。
自主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自主的道德學習非常重要。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要從價值說教轉向價值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地提升或者拓展;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并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策略
1.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教學
杜威曾經指出,教師須懂得教材,還要懂得學生的需要與能力。因此,教師要從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進行教學設計。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第1課“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中講到“課余生活助我成長”這個話題,在分享同齡人的課余生活片斷時,面對怎樣處理自己閑置的文具和書籍問題,有學生質疑: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換,自己缺可以再買。如果有人缺,把閑置物品直接給他就行。針對這些想法,教師應該做出調整,適時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閑置文具或書籍不及時處理,可能帶來什么結果?把自己閑置的文具或書籍直接送給同學,可能讓受助人產生什么心情?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校開展“閑置物品交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讓學生在活動時有機會與不同的人交流。
又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第6課“我們神圣的國土”中的“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時,讓學生觀察不同地區人們的居住環境。教材涉及了東北雪鄉、水上人家和陜北窯洞,如果學生的居住環境正好具有特殊性,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直接說說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來擴充教學內容。
2. 采取恰當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
微課針對某個特定內容進行展示,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微課具有短、小、少、精等特點,能夠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第1課時“改革創新謀發展”時,可以通過微課展示農業、工業、科技的發展,展示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且充滿希望。
3. 課堂教學以有效且多樣的活動為基本形式
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可以保證學生主動且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做到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和多樣呢?首先,教師要讀懂、領會教材中活動圖標的提示,理解教材預設的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如教材統一編寫的活動園、閱讀角等圖標指示,同時教材還結合每節課,個性化地使用某些活動提示,如“找一找”“想一想”等。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在主題上的困惑點和興趣點,適當調整教材中相應的課堂教學活動,保證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例如,對于“體會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活動內容,針對城市和農村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思路。對于城市學生,可以設計相應模擬活動來感受農業生產,如種地、除草、插秧等;對于農村學生,可以讓他們回憶自己與父母一起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時的情境。最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要盡可能地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以此來實現道德與法治的綜合發展、生活的整體建構。例如,不要都是語言交流類的活動,或者都是動手類的活動,而要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活動。
4. 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學會反思
為了方便教學,教師教學用書融入了部分教學設計。雖然這些教學設計可以為教師指明教學方向,但是卻不適合所有班級的實際情況。因此,根據反饋進行調整是非常重要的。課后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新發現、新理解和新創意,并把它們作為未來教學的新起點。反思需要載體,教師反思的載體就是問題。反思起始于問題,落腳于問題。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第8課“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第2課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民主共和漸入人心”時,這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以及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朝反動統治,尋求救國救民道路進行的探索,體會仁人志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懂得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師主要采用問題解決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著重圍繞“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這一核心問題開展一系列探究,如“革命者為什么不怕犧牲,堅持革命?”“為什么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我們還要紀念它?”“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從頭到腳的革命?”等等。這些問題層層遞進,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了解歷史、反思歷史,感悟歷史事件和英雄故事背后蘊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這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學生在嘗試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了思維能力。教師要珍視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學會反思,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作為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必須明確自身的重要責任,從多角度探究有效的新式教學活動,更好地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同秀. 新時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 學周刊,2020(2).
[2]王培培.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策略[J].江西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