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增長與能力提高,還應該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浸潤.蘇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嗎”材料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合理創編、精心梳理、積極融合與適度拓展來達到數學素養與傳統文化并蒂花開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素養;優秀傳統文化;教材閱讀;教學實踐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特別強調了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民族財富,其中有很多寶貴的數學明珠,如古代經典數學名題、古代數學發展史及古代重要的數學思想等.如果教師能在數學教學中有效融合傳統文化,那么就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蘇教版數學教材新增的“你知道嗎”欄目是一個非常好的“腳手架”.“你知道嗎”內容新穎豐富,涵蓋面廣,中高年段(三~六年級)教材中共出現49篇(如圖1),從內容上看,主要分為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常識(主要是數學符號、數學名稱及單位的介紹)、數學史及數學實驗等.數學史又可以分為數學家介紹和數學知識發展史兩方面(如圖2).其中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滲透在數學史中,因此,筆者將以這部分內容為“腳手架”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
一、創編,在比較中豐富策略
(1)巧妙設疑,明理啟思
在“你知道嗎”閱讀材料中,一部分內容是古代算法或典型題目的介紹,但是部分學生只是單純地閱讀文字,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在處理這部分閱讀材料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拓展,或者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串,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蘇教版三年下冊第14頁介紹了古代“鋪地錦”的乘法計算方法,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做了如下設計:先出示圖3,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圖3中數字與橫式有什么聯系及框中的數字是怎么來的,引導學生發現圖3正好對應豎式計算中十位上的3與62相乘的過程,接下來讓學生利用已有數據獨立填寫表格剩下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出示最后結果的表示方法(如圖4),最后讓學生說說2294是如何得到的,并聯系豎式計算思考每一步的計算思路.如此一來,單調的計算閱讀材料被充分利用,并且體現了兩種算法之間的深層次聯系,深化了學生對豎式計算的理解,也讓學生感受到現代豎式的計算思路古人早就知曉了,只不過古人的豎式計算形式更簡潔.將數學知識的發展歷程生動活潑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2)多維度整合,豐富認知
在“你知道嗎”閱讀材料中,一部分內容是古代算法或典型題目的介紹,這些題目可能在多個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介紹,教師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橫向對比不同教材的切入點,提煉不同的解題策略.以六年級下冊的“雞兔同籠”問題為例,“雞兔同籠”問題是古代數學中非常經典的題目,筆者查閱了其他版本的教材,發現在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浙教版中均有“雞兔同籠”的
同樣是列舉法,但仍然有區別,如人教版的列舉法主要是“一一枚舉”的方法(如表2),蘇教版則用“折半法”進行列舉(如表3),在北師大版本中還介紹了跳躍列舉法(如圖5).
由于教材是在假設法基礎上進行補充教學,筆者考慮到在五年級上學期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一列舉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出示表2,并提出問題:“你能看懂表格中數據的意思嗎?你會補充完整嗎?”在學生填完之后,筆者追問:“一定要從8只雞開始列舉嗎?還有更快的方法嗎?”筆者接著出示表3(蘇教版的折半法),重點引導學生發現“每增加一只雞減少一只兔子,腿的總數就會減2”這樣一個重要的數量關系,這也是比較大的思維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將題目變為35個頭和94只腳的情況讓學生自己探索.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主動選擇了折半法進行列舉(如表4).其實學生頭腦中已經有了一次對比優化的過程,教師再次出示圖5北師大版跳躍枚舉的方法,讓學生對比發現跳躍列舉的優點,再對自己的方法做進一步修改.最終學生呈現的答案如表5.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現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教師需要將這些方法加以整理,呈現給學生,并進行方法的優化.這樣一來,古代的經典題目就變得立體了,方法的多樣化也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并使學生在比較中建立策略意識和有序思想.
二、梳理,在串聯中結構化發展
布魯納強調:“無論我們教什么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數學教材中知識的編排相對零散,因此閱讀材料“你知道嗎”也比較分散,教師需要通過知識的整合來實現思維與知識的更好生長.
以數學史為例,古代算籌計數法、算籌的加減乘除計算及分數的表示方法、小數表示和正負數等知識散落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學生對古代數學的智慧結晶缺乏完整、清晰的認識,學生的知識體系呈碎片化.因此,筆者將小學階段“你知道嗎”中計數方面的知識進行如下整理:算籌計數法(二年級下冊32頁)→古代分數表示(三年級上冊92頁)→古代加減乘除法(三年級下冊39頁)→古代小數表示(三年級下冊89頁)→古代正負數表示(五年級上冊第4頁)→算籌的發展演變(四年級下冊45頁).
在教材知識整理的基礎上,筆者查閱了古代數學史的相關材料并系統化地整合為閱讀材料包,形成了一節“古代計數發展史”的數學閱讀課.筆者從縱向角度剖析教材,將古代計數法結構性串聯起來,向學生立體地展現古代數學史中數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融匯古今知識.
三、融合,在滲透中溫故知新
(1)融入新授,豐富認知體驗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合理使用古代數學發展史的知識,將之作為新授課的引入材料,那么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呈現的內容更加立體.例如,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做了如下嘗試:首先通過情境“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引入了“一半”的概念,讓學生試著用數學方式表示“一半”;然后肯定學生創作的合理性,并呈現數學史中分數的發展歷程與最終表達方式.相比于直接告知學生分數的寫法規定,這種教學方式更能體現分數創造與發展歷程,易于被學生接受,同時數學史的融入能夠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教學效果較好.
(2)重點解讀,助力難點突破
部分“你知道嗎”內容對一節新授課的學習非常重要,甚至對新知識的掌握有很強的支撐作用.筆者認為這部分內容需要提前至新授部分進行重點講解.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多位數”時,我國的分級方法及分級線的內容是在“你知道嗎”中出現的.在實際的學習中,分級線的引入會極大降低學生讀數、寫數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將分級線知識提前至新授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又如在學習求多位數的近似數時,“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出現在教材下面的小字部分,作為補充材料,但“四舍五入”的方法在估算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估算能力是學生必不可少的數學能力.因此,在教學時,這部分內容應當置于正文部分進行重點學習并加強練習.
四、拓展,在浸潤中開闊思路
哈爾莫斯說過,數學是一種別具匠心的藝術,因此數學的教學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也要進行文化浸潤與道德培養.“你知道嗎”就很好地融合了數學史及關于數學美的知識.如五年級下冊“你知道嗎”介紹了“完美數”和發現完美數的歷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奇妙及數學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學習六年級上冊中“黃金比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畫讓學生感受黃金比例帶來的美感.
總之,以“你知道嗎”閱讀材料為浸潤傳統文化的“腳手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為沉穩的數學課堂添加一抹靈動的文化底色.在教材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合理創編、結構化梳理、積極融合、適度拓展,找到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助力學生拔高思維節點、拓寬知識廣度,實現數學素養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奠宙.關于數學史和數學文化[J].高等數學研究,2008(1):18-22.
[3]王九紅.小學數學教材數學文化內容的編寫:基于四種版本教材“你知道嗎”欄目的統計與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