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奇妙的想象》教學為例,闡述教師在教學以“大膽想象”為主題的習作單元時,可引導學生通過精讀課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在交流中總結方法、在“初試身手”和“單元習作”中練習表達、在互改互評中共同進步,為學生規劃想象路徑,促進學生打開思路、創編故事,豐富想象力與增強思維的創新性。
【關鍵詞】想象習作教學 想象力 思維創新性 《奇妙的想象》
豐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的實施建議。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習作策略單元的主題是“大膽想象”,圍繞這一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單元習作五個板塊。本次習作著力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使他們樂于表達。在教學時,教師要整體把握教材的編排特點,尋找方法規劃路徑,更好地達成習作教學目標。
一、鏈接文本,規劃想象路徑
文本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材料,也是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本。統編版教材習作策略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承載著學習表達方法的使命,“交流平臺”梳理提煉方法,“習作例文”進一步拓寬思路、感悟方法。通過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有梯度地規劃想象路徑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精讀課文”賞創意
本單元選擇的兩篇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和《我變成了一棵樹》都有著獨特的創意,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單元導語和課后習題之間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并賞析其中大膽、奇妙的想象。
《宇宙的另一邊》寫了“我”趴在窗臺上看著星空展開奇妙的想象,用連續問句的形式,描繪了宇宙另一邊與現實生活相反的樣子:當我從書包里拿出作業本的時候,宇宙另一邊的那個我是不是正把作業本放回書包?當我氣喘吁吁爬樓梯的時候,他是不是正下樓去?宇宙另一邊的雪是在夏天下的嗎?那里的石頭會不會像花朵一樣開放……天馬行空的想象、獨特的體驗,使整個故事充滿了感染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神奇的想象時,還要引導他們發現課文是根據“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這個特點進行想象的,從這一角度,結合課后習題,規劃想象路徑,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想象:宇宙的另一邊還有哪些秘密?如果宇宙這一邊的我是個男孩,宇宙另一邊的我變成了女孩會怎樣?在宇宙的另一邊,如果想寫一篇關于花的習作,是不是就得把自己變成一朵花?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個充滿神奇想象的故事,情節設置大膽夸張,結尾出人意料。“我”變成了一棵樹,樹上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我”邀請各種小動物住在鳥窩里。媽媽也住進了鳥窩,還帶來了許多好吃的跟小動物們分享,饞得“我”這棵樹直流口水……學生在讀故事時,心情是愉悅自由的,他們跟著作者一起徜徉在想象的奇妙世界里。此時,教師問:“假如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么?會發生哪些有趣奇妙的事?”學生在課文的啟發和教師的引導下,像課文中的“我”一樣,從自己的愿望出發,創編自己的想象故事:有的讓自己變成一朵云,在空中自由飄游;有的變成一條魚,潛入大海,探索海底的秘密;有的想象自己像孫悟空一樣,可以變出許許多多的替身……
教師從單元導語入手開啟學生的“想象”之門,以課后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朗讀課文,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學生通過對精讀課文的賞析,跟著文本走進了無拘無束的想象世界,不僅感受到了想象的奇妙魅力,體會到了大膽想象的無限樂趣,還學會了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的方法。
(二)“交流平臺”理方法
“交流平臺”即給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引導學生在發現、交流、梳理、總結中提煉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習作知識和表達方法,為學生回顧學習方法提供空間,而課本中學習小伙伴的話則為學生回顧、整理方法提供了示范。
本單元“交流平臺”中的三位學習小伙伴分別從閱讀感受、想象內容、想象作用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對想象的認識和看法:大膽想象創造了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課文中的想象很奇特;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發生,大膽想象可以讓我們擁有奇異的經歷。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時,要為學生規劃想象的思維路徑,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方法豐富交流平臺的內容,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想象要大膽、奇特,想象可以實現美好的愿望、擁有奇異的經歷”的觀念,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總結的良好習慣。
(三)“習作例文”學構思
統編版教材在每個習作策略單元都編排了兩篇習作例文,其教學功能直接指向習作。本單元安排的兩篇習作例文分別是《一支鉛筆的夢想》和《尾巴它有一只貓》。這兩篇例文語言淺顯,情節有趣,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旨在給學生打開思路,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借鑒和模仿的范例。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習作例文、感受想象的神奇與有趣時,要通過關注批注和課后思考題,指導學生學習構思故事的方法。
《一支鉛筆的夢想》寫了一支鉛筆“老憋在抽屜里”,產生了許多夢想:到山坡上,萌出嫩嫩的芽兒,開出漂亮的花兒;跳進池塘,為小魚蝦撐傘;躲到菜園里,長成豆角和絲瓜……學生一讀題目就來了興致:鉛筆也有夢想?原來這是將物擬人的想象之法。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例文時,要結合批注引導學生發現鉛筆與想象事物之間的聯系——形體都是相似的。學生頓時領悟:哦,展開想象要聯系事物的特點。然后教師結合課后習題繼續追問:鉛筆還會有哪些夢想?學生依據例文的句式紛紛展開大膽有趣的想象。
生1:鉛筆來到森林里,長出枝椏,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枝椏上長出許許多多的鉛筆。孩子們紛紛爬到鉛筆樹上采鉛筆。
生2:鉛筆帶著同伴來到公園里,搭成了滑滑梯,讓小動物們快樂玩耍。
……
《尾巴它有一只貓》講述了一條尾巴的想法,新奇獨特,讓人眼前一亮。不是貓有一條尾巴,而是尾巴擁有一只貓。學生讀來哈哈大笑之余,也學會了一種全新的構思之法:反方向去想象。于是思維之路打開,靈感迸發:狗有一個人、一只吃貓的老鼠、吸火成長的花……
教師通過鏈接“精讀課文”“交流平臺”“習作例文”的文本,為學生規劃了想象的路徑,引領學生感受想象的神奇、體驗想象的樂趣、學會想象構思的方法。學生的創造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便能主動創編,創造想象的奇妙世界。
二、層級設計,促進大膽想象
盡管學生是善于想象的,但他們的想象有很強的模仿性,很難做到有創新性。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還不善于梳理和提煉,要把心中的某個想象點子擴展成一篇文章并非易事。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想象習作時,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初試身手”與“單元習作”兩個板塊,分層次設計,由易到難,由片段到整篇,讓學生進行大膽想象的嘗試與實踐,以此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初試身手”練表達
“初試身手”是學生發揮想象寫故事的初次嘗試,教師教學時要鼓勵學生放飛想象、大膽實踐。本單元“初試身手”安排了兩項內容:一是在紙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畫成想象中的事物;二是選一個開頭展開想象,大家一起接龍編故事。兩項內容都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在學生大膽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其表達。
憑借手指印進行想象教學時,要側重指導想象的奇妙和與眾不同。教師可以借助“交流平臺”,結合精讀課文《我變成了一棵樹》,幫助學生打開想象的思路:“我”全身長出枝條,就變成了一棵樹,樹上還長滿鳥窩,多么奇特啊!這橢圓的手指印,如果長出耳朵、長出翅膀等,又會變成什么呢?接龍編故事時也可以借助“交流平臺”啟發學生想象:“我”的愿望是變成一棵樹,實現愿望后就有了一段和樹有關的奇異經歷。瞌睡蟲王國是怎樣的?瞌睡蟲的愿望是找朋友,他們飛出洞口后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他們的愿望會實現嗎?第二個接龍故事,緊扣“與現實世界顛倒”的特點,借助《宇宙的另一邊》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樹是顛倒的,那么房子呢?大人和小孩呢?白天和黑夜呢?
借助“交流平臺”,聯系“精讀課文”,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想象創編的興趣被激發,紛紛表示要一展身手。他們找出各種顏色的彩筆,或個人、或小組合作,畫出許多創意十足而又漂亮的指印畫,又將畫中的內容編成一個個故事,于是一只只小雞小鴨、一個個拇指小人,還有毛蟲蝴蝶等主角紛紛登場,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在學生的筆下應運而生。而在故事分享會中,學生口中的瞌睡蟲和顛倒村也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想象之旅。
學生初次嘗試創編想象故事時,教師不要做過多的要求設定,只要學生的想象有趣新奇、合理完整,便予以肯定。
(二)“單元習作”顯身手
在本單元前面幾個板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慢慢積累了想象的內容,初步具有了大膽想象的意識,并在表達想象內容時體會到了自己獨特想象帶來的愉悅感。到單元習作《奇妙的想象》學習階段,教師要進一步根據教材的提示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進行故事創編。
本次習作,教材提供了《最好玩的國王》《躲在草叢里的星星》《滾來滾去的小土豆》等七個題目讓學生選擇。教材提供的這七個題目角度不同,富有童趣,學生一看到便萌發興趣,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將重點放在啟發學生大膽想象上。如《最好玩的國王》這個題目,先引發學生思考:國王本應該是怎樣的?提到“好玩”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這個最好玩的國王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故事發生?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后,紛紛大膽想象:最好玩的國王每天都要找人說笑話,最好玩的國王每天都要跟孩子們玩不同的游戲,最好玩的國王的王宮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啟發學生想象之后,教師便大膽放手,鼓勵學生運用之前學習的將物人化,將人物化,逆向想象等構思故事的方法,自主創編故事。因為有前面幾個板塊的良好鋪墊,此時的學生已有強烈的表達愿望和創編經驗,他們放開手腳,迫不及待地在想象的王國里自由馳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妙世界。
三、互評展示,共享想象樂趣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每個單元的習作都強調和同伴分享交流、修改習作。這就要求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營造輕松、民主的氛圍,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載體,引導學生做到人人敢說、能說、想說,充分調動學生的評價熱情,使其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借助表格互評互改
在《奇妙的想象》單元習作的互評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評價要求設計星級互評表,圍繞想象是否神奇、合理和完整,引導全體學生對照互評表參與評改,如下。
請你認真讀一讀同學的文章,根據標準,給出合適的星級。
通過對照評價表,學生有了參照標準,學習如何評價、修改習作,在評改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借鑒,逐漸形成自主修改的能力,也增強了合作學習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提供平臺共享互賞
完成習作之后,教師要充分創設展示的平臺,利用班級“宣傳欄”“黑板報”等,開辟習作展示“專欄”展示大家的習作,讓學生享受習作帶來的成就感;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將優秀習作發到微信群、釘釘群,讓家長欣賞孩子的習作,發動家長鼓勵孩子的進步。如此,學生在同學相互欣賞、家長鼓勵表揚中又一次獲得習作成就感,從而大大激發習作熱情。
總之,教師在想象習作的教學過程中,在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前提下,要盡可能拓寬他們想象的空間,同時創設豐富的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最后通過互評展示,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平臺,從而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莫晶.找準目標尋方法 搭建支架促表達——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例[J].小學語文,2019(3)
[2]徐萍.縱橫聚焦 有效鏈接 提升想象力——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奇妙的想象》為例[J].小學語文,2019(4)
作者簡介:杜海燕(1980— ),女,浙江青田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堂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