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云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角色游戲發展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策略,建議引導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提升表達理解能力,創設游戲體驗情境提升幼兒交往的積極性,教師樹立榜樣,引導、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角色游戲,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角色游戲 幼兒 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狹義上稱為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是否具備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指標。社會交往能力是表達理解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讓幼兒更好地認知社會規則、認識自我、認知他人,為幼兒的發展奠定基礎。而角色游戲是幼兒期獨具特色的典型游戲,是指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創造性地反映個人對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運用模仿、想象能力,通過角色扮演、情節表現、游戲交往等再現生活情境,提高社會交往技能。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游戲,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一、進行角色扮演,提升幼兒的表達理解能力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幼兒的現實生活經驗越豐富,角色游戲的內容就越充實,幼兒對角色游戲的體驗就越深刻。如果幼兒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獲得真實的體驗,他們也不能在角色游戲中順利地表演,更無法實現社會交往行為。因此,要讓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當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增長見識,獲得社會交往行為的機會,實現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
由于生活經驗不同,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社會交往能力存在局限性。例如,在“電影院”角色游戲中,沒有去過電影院和去過電影院的幼兒,他們在角色游戲的表現各不相同:去過電影院的幼兒都知道,作為“觀眾”要先向“售票員”買票,再由“檢票員”檢票后方可進入影院,然后在“其他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座位。而沒有去過電影院的幼兒,因為不了解觀影流程而沒有辦法開展游戲活動。可見,生活經驗越豐富的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越容易找到認同感,社會交往能力越強。在開展“電影院”角色扮演活動前,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起去電影院,仔細觀察售票員、檢票員、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以及影院觀眾的相關活動,讓那些沒有去過電影院的幼兒真實地體驗看電影的感覺。這樣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幼兒自然而然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不斷豐富、積累生活經驗,培養與他人交往的理解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活動,讓家長在周末帶領幼兒完成角色扮演任務,增加幼兒的社會生活體驗。例如帶領幼兒去商場購物,讓幼兒觀察商場里的各種人物,以及他們的語言特點。回到園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商場購物角色扮演游戲,有了和父母一起購買衣服的經驗,幼兒在扮演售貨員時會模仿售貨員的語言和神態,熱情地說:“你喜歡什么款式的衣服都可以試一下。”這樣的角色扮演游戲,加深了幼兒對社會角色的理解和體驗,逐步理解社會角色的職責和義務,并能從中學習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有助于幼兒養成責任心等優良品質。
二、創設游戲體驗情境,提升幼兒的交往積極性
芬蘭教育家蘇塔馬指出:“缺乏刺激性、新異性的環境會降低幼兒觀察事物的細節和微小差異的能力,游戲的活動場地太小就會局限幼兒進行角色游戲。”游戲活動場地、設備和材料準備不充分,有可能導致角色游戲失敗。例如幼兒在進行“警察抓小偷”的游戲,如果場地不夠大,小偷就沒有辦法躲藏和逃跑,導致游戲無法進行;進行“小紅帽和大灰狼故事”的游戲時,如果沒有大灰狼的頭飾,扮演大灰狼的幼兒可能會情緒低落,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角色扮演當中。可見,游戲體驗常常受場地、道具、設備等因素影響,如果缺乏良好的體驗環境,將導致角色游戲無法順利進行,降低幼兒社會交往的積極性。
角色游戲對場地、設備和材料有一定的要求,充足的設備、材料能讓幼兒在進行角色游戲時更加投入,更能體驗角色游戲的樂趣。教師要根據幼兒園現有的場地、設備和材料創設合理化的游戲體驗情境,滿足幼兒對角色游戲的情感需求。例如常見的“老鷹抓小雞”游戲,需要有一個比較大的室外空間,這樣可以滿足幼兒在寬闊的場地奔跑的需求。如果遇到下雨天,游戲必須在室內進行,教師還要根據游戲主題創設對場地要求不高的體驗環境。如在“醫生和病人”的角色游戲中,教師事先為幼兒準備白大褂、聽診器、注射器、藥水等設備和材料,這樣幼兒在進行游戲時才會產生較強的情境代入感,獲得較深刻的情感體驗。可見,要在角色游戲中滿足幼兒的交往需求,教師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為幼兒設計角色游戲,讓幼兒從中提升對社會的認知,更好地體驗角色游戲的樂趣,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樹立榜樣,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年齡尚小,他們對社會規則一知半解,如果缺乏教師耐心、正確的指導,角色游戲容易陷入混亂,阻礙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榜樣”,一言一行對幼兒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教師日常與幼兒相處時,常常主動地向幼兒打招呼,幼兒在角色游戲中也能主動地與他人打招呼;如果教師對幼兒態度比較冷漠,幼兒在角色游戲中也常常表現出對他人愛搭不理的狀態,致使角色游戲不能愉快地進行。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時刻以榜樣身份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有助于幼兒在社會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品行,學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角色的選擇是進行角色游戲的第一步,但幼兒常常因為選擇角色而發生爭執,他們可能會依照自己的喜好一窩蜂地選擇喜歡的角色。這時如果缺乏教師的正確指導,角色游戲將無法順利進行。如“醫院”的角色游戲,涉及醫生、護士、爸爸、媽媽、寶寶五種角色。有的幼兒爭搶自己喜歡的角色;有的幼兒因為對角色認知不清晰,女孩子報名扮演“爸爸”,男孩子報名扮演“媽媽”,導致場面比較混亂,游戲進行不下去。這時,教師要及時介入游戲,引導幼兒輪流扮演“醫生”,告訴他們“爸爸”要由男孩子扮演,“媽媽”應由女孩子扮演,讓角色游戲得以順利進行。
又如,在進行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往往通過告狀、確認信息、求助、發表見解和邀請教師參與游戲等方式,引起教師對自己的注意,目的在于尋求教師的幫助。在進行“小吃店”的游戲時,小明是老板,小月和小磊都是客人,兩位客人都想坐在靠近窗戶的座位,于是發生了爭吵。作為老板的小明不知如何是好,性格內向的他只能用眼神向教師求助。這時,教師適當介入游戲,扮演“小助手”的角色,進入游戲區里熱情地向小朋友打招呼:“小月和小磊都來啦!來來,我們好久沒見面了,大家坐在一起呀!”兩位“客人”不由自主地聽從教師的指引,將注意力放在“食物”的選擇上,“老板”小明也得以繼續進行“工作”。教師發揮榜樣引導作用,對角色游戲適當介入和正確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解決角色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幼兒厘清社會關系,也為幼兒解決實際問題提供范例,保障整個角色游戲的順利進行,進一步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色游戲深受幼兒的喜愛,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園開展角色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表達理解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要不斷探索角色游戲中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策略,讓角色游戲成為發展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美)卡耐基.卡耐基全集[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2]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