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妮
【摘要】本文論述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提出了解學情,量身定制學案;關注獨特性,按照需求給予指導;尊重個性,因人而異實施評價等教學策略,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持續發展。
【關鍵詞】個體差異 因材施教 小學美術 教學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方式也不斷進步。小學美術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學科,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尤其需要關注學生的獨特個性,通過發現學生獨特的興趣點、特長點或其他潛在能力,給予針對性的美術學習指導,使每一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了解學情,量身定制學案
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成長環境、性格特點、愛好特長、智力類型等均不相同。學習美術這門學科,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強,雖沒有很強的創意感,但是他們美術知識牢固、作品規整;有的學生天賦較高,美術能力強又富有創意;有的學生美術能力一般,卻有著獨特的審美視角、色彩感覺。所以,在美術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先要從了解學情開始。對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教師全方位了解他們之后,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差異性教學。學生接受相應水平的指導,其思維流暢性、獨特性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習效果因此達到最優化。
筆者所教的四年級學生中,有一名男生酷愛汽車。在平時的美術學習中,無論是什么主題的課,他的作品都能與“汽車”這一元素搭上關系,即使是在《在快樂的節日里》《有趣的字母牌》《多姿多彩的靠墊》這些看起來與“汽車”毫無關聯的課,他的作業中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汽車。最開始,筆者以為他是想法獨特,或者不小心偏離主題,于是不時提醒他繪畫要緊扣主題,但是收效甚微,他仍然在課堂上沉迷于畫汽車。看到這一切,筆者先是頭疼,然后生出疑問:他為什么會這樣?懷揣這個問題,筆者決定與他進行一次深入的談話,探尋他熱愛畫汽車的原因。經過交談,筆者了解到他非常喜歡汽車,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所以他畫各種各樣的汽車,實際上是他“設計”汽車的一個嘗試。掌握了他的情況后,筆者尊重他的夢想,為他“定制”了一個學習計劃——以“汽車”為由頭,逐漸滲透美術繪畫知識。筆者找來大量汽車的照片和繪畫作品,和他一起欣賞、分析汽車的外形和色彩,并循循善誘:“當前學習的審美方法、繪畫技巧、色彩搭配、造型設計等美術知識,是為你以后成為設計師打下基礎的,任何一點都不能落下。”聽了筆者的建議,他在之后的美術學習中更加認真專注,在關注汽車的同時努力回歸主題。例如,學習《筆的世界》一課后,他設計了一支汽車造型的筆,科技感極強;學習《多姿多彩的靠墊》一課后,他結合現代汽車標志,設計了幾款卡通車標靠墊。在教師的“特殊”指導下,他的繪畫作業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彰顯了鮮明的個人特色,同學們都把他叫“汽車男孩”。
學生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潛能、喜好、目標等都具有差異性,教師在施教前,先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再針對某些“特殊性”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或指導方案,可以較大程度保留學生的獨特性,使學生在某個領域獲得長足發展。
二、關注獨特性,按照需求給予指導
當前的教育理念倡導“以生為本”,很多學校積極響應并大力建構“生本課堂”,通過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能力等因素,促進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首先要改變觀念,把對自己的定位從“高于學生”放到“與學生持平”,以平等的視覺看待學生及他們的作品,關注學生的情感、精神、需要及作品細節,尊重學生的創意和想法。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才會對美術學習產生更大的動力。
在筆者帶過的班中,有一名色感特殊的學生,他對冷暖色的區分程度很低,對純度高低不同的色彩分辨度也不強。他繪畫時喜歡運用純度較高的色彩,但在完成的作品中,用色明顯與所畫物品不匹配。例如,他繪畫一棵大樹,會使用綠色、藍色兩種顏色;繪畫地面的時候,他會使用土黃色、綠色、紅色交錯涂色。別的學生看到這幅作品時,都用“不好看”“奇怪”來形容,這讓他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好。所以,他每次交作業都畏畏縮縮的,本子只翻開一半不想給其他同學看見。對此,最開始筆者進行了傳統的專業性引導,告訴他植物可以用同色系的顏色進行銜接,土地可以用土黃色和褐色交叉表現。但是,這樣引導后他的用色似乎沒有什么改善,反而越來越不敢動筆,作業也拖拖拉拉不想給教師批改。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他對顏色很敏感,在色感方面存在特殊性。在一次名畫欣賞課中,要欣賞一幅馬蒂斯的作品。筆者以此為契機,向學生簡單介紹這位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并展示了他的《紅色的房間》《戴帽的女人》等其他作品,這些作品色彩都比較濃郁。通過欣賞,學生感受到色彩的魅力,了解到色彩可以表達心情、突出個性、表現風格,并且知道每個人的繪畫風格是有差異的。接著,筆者再展示那名色感特殊的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從色彩、形象等方面進行體會、賞析。當筆者公布這幅作品是班級中某位同學的時候,不出所料大家都對他投去驚訝、贊美的眼神,開始接受了他的特別。在之后的課堂中,那名色感特殊的學生漸漸變得自信,繪畫創作的用色也越來越出色。
我們常說“藝術無對錯”,但為什么很多教師在教學美術時,卻對學生持同一個標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別的學生存在差異不表明他就是“差生”。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獨特性,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創意,實施差異性教學,讓他們的創造性、獨特性、思維靈活性都得以展現和發揮。
三、尊重個性,因人而異實施評價
教學評價是美術活動的重要環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否恰當地評價學生,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也對學生學習美術起著至關重要的激勵作用。隨著教學時間增長,筆者逐漸積累起一定的教學經驗,發現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實施有差異的教學評價,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如對活潑型的學生,可以幽默地直接告訴他,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或者不足;對自尊心強、內斂的學生,直接指出不足對他們是一種打擊,這樣的評價多了會逐漸瓦解他們學習美術的信心,甚至令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因此不宜直白地評價,可以采用啟發式的評價方式,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進而改正;對性格反應較慢、不自信的學生,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肯定,使他們從中獲得前進的動力,獲得戰勝困難和堅定美術學習的信心。
例如,筆者在參與工作的第一年末尾,收到所帶其中一個班級的語文任課教師發來的一篇作文。作文是一個二年級女孩寫的發生在美術課堂的一件事,其中一些描寫涉及筆者。作文的大概內容是,在一節美術課上,女孩畫了一個人物,卻被一個調皮的男生取笑畫得丑。更過分的是,那個男生不但自己嘲笑女孩,還大聲呼喚其他同學來看。頓時,女孩陷入群嘲之中,她立刻掩蓋住自己的本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低年級的她繪畫技術不夠穩固,被同學嘲笑之后,遲遲不敢動筆繼續完成人物的繪畫。看到這一幕,筆者迅速走到她的身邊,拍拍她的肩膀并在她耳邊說:“你可真棒,動態的人物都會畫了,如果腿再長一點我想他會更帥的。快動手,老師想看看你調整后畫出的人物是什么樣子。”女孩聽到筆者真誠的評價和建議,低落的情緒似乎有所緩解,她拿起筆開始認真地修改。在之后的課堂上,不自信的她時不時期待地看著筆者,想讓筆者去看看她的作品。每次筆者都會先肯定她,再提一些針對性的建議。最后,女孩畫出了比較滿意的效果。認真閱讀了女孩的作文,筆者深有觸動:自己當時剛步入職場,對這種突發事件處理尚不熟練,但是本著鼓勵女孩,讓她重拾信心的初衷,更多地關注她、肯定她、激勵她,殊不知正是這樣的關注與鼓勵,給了她極大的信心,讓她能夠勇敢地面對別人的嘲笑,繼續完成畫作,并有感而發寫下這篇作文。之后筆者回想,如果當時自己對這個事件視而不見,或者只單純訓斥嘲笑她的男生,或者對她說“你畫的人物是有點問題,你看身子都比腿長了”,這又會是什么結果呢?也許女孩就不會寫出那樣的作文了吧。可見,教學評價是否恰當,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
基于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評價,不是區別對待,而是“因材施教”,是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讓學生能得到最熨帖的評價,感受到教師的關注,進而更喜歡美術學習,自愿進入更廣闊的藝術殿堂。
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天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關注學生的獨特性、尊重的學生的個性,由此實施差異性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積極、自信地進行學習,并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少兒美術[S].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夏靜.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淺談小學美術有效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7(21)
[4]鄒輝.尊重差異 張揚個性——淺論美術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4(22)
[5]陳聰.淺談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的幾點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
[6]劉賢忠.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2016(35)
[7]張佩.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J].讀寫算,2020(25)
[8]黃祎.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7(3)
作者簡介:徐丹妮(1994— ),女,江蘇東臺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