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途徑,建議教師通過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優化教學設計,發展學生體育技能;增加健康宣教,促進學生形成健康行為;融入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等方面開展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體育 核心素養 培育途徑
體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同樣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體育學科的教學目標包括培養運動能力、激發體育興趣、形成體育習慣、養成健康行為、塑造體育品德,以及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當前,因受到學業壓力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初中生普遍缺乏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參與體育活動時間較少,專項運動能力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競爭意識也不足,這不利于其核心素養的提高。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培育學生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更新教學觀念,培養體育興趣
一直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學校對體育教學的定位僅僅是為了應對體育測試,造成體育教學難以達成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和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的目的。同時,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通常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厚。由此,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授課理念,將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并且將自身角色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吸引學生從體育學習中發現樂趣,進而激發他們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進行足球練習時,如果單純地一味訓練基本技巧,容易使學生興味索然。為了提高足球教學的趣味性,筆者采取了游戲教學法與小組合作訓練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過關斬將”的游戲,即利用沙坑、泡沫墊、木桿等工具組成一條環形障礙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運球通過,用時最短全部通過障礙的小組獲勝。由于路是環形并有障礙物,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帶球技術才能順利通過,這極大地刺激了他們苦練技術的念頭;另外,游戲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主動練習、積極配合,力求贏得勝利。游戲的趣味性和競賽性改變了基礎技能練習枯燥、單調的弊端,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足球訓練的樂趣,并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足球的運球、傳球技巧。與此同時,小組合作的訓練方式能較好地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因為在球類運動中,更需要整支球隊的通力配合。通過這類游戲教學活動,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及團隊協作能力。
現階段多媒體教學技術越來越成熟,將多媒體技術引入體育課堂中,能夠較好地輔助教學,加速、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利用教學視頻指導學生學習羽毛球揮拍動作,學生可以通過慢放、暫停、循環播放等方式觀摩、分析動作,相比傳統課堂教師統一示范,這種方式具有不受時空限制、能夠隨時學習的優勢。
可見,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措施在于轉變教學觀念,設計多樣、有趣的教學內容,使體育課堂始終保持新鮮感,逐漸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進而使學生增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養成主動鍛煉身體、科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讓體育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優化教學設計,發展體育技能
教學設計是決定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科學的教學設計能夠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啟發學生充分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且兼顧理論性與實踐性,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的同時,為學生創造足夠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獲得體育技能的長足發展。
例如,在籃球課教學“行進間運球技術”的內容時,需要學生掌握行進間的運球技術動作,提高動作協調性和靈敏度,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本課難點在于指導學生掌握運球的正確手型和抬頭運球的正確姿勢,考慮到這些動作技術含量較高,學生在學習時存在一定的困難,且教學過程相對單調枯燥,筆者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優化教學過程上,先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再循序漸進地開展動作技術教學。
在課堂導入階段,筆者先播放一段著名球星運球的短視頻,用這些精彩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體驗性的運球游戲,使學生感受籃球運動的樂趣,引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期待。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游戲中阻礙自己順利運球的原因,正式進入本節課的授課主題,課中由筆者為學生進行理論講解和標準動作示范。理論講解的用時不可過長,以免學生出現倦怠情緒。講解完成后,筆者讓學生再次短暫體驗導入階段的運球游戲,體會運球的正確手型和行進運球姿勢的不同感受。為避免單調,筆者還為學生設計了新游戲“征程”比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根據標志桿和地面指引線的指示路線運球,反復練習抬頭運球、手心不觸球運球、以肩關節為軸的運球等技術。在比賽過程中,筆者扮演輔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負責巡視賽場。一輪比賽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總結勝負得失,糾正學生的動作錯誤,然后變換運球路線再進行一輪新的比賽,直到教學結束。
通過科學設計,本節課整體內容豐富、環節緊湊,既可以觀看精彩的明星視頻,又能夠學習正確的籃球技術,還能參與激烈有趣的游戲,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并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的主動地位,更樂于參與練習,為自己籃球技術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增加健康宣教,形成健康行為
健康知識教育是初中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增加健康宣教,指導學生掌握豐富的健康知識,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積極樂觀、開朗豁達的健康心態奠定基礎。在日常授課過程中,筆者主要圍繞心理健康、飲食科學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方面增加健康知識的宣教。
例如,筆者觀察到部分初中女生出于愛美、追求苗條的心態,盲目節食;也發現部分學生有偏食、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這些行為習慣極有可能導致肥胖或者營養不均衡等亞健康狀態出現。對此,筆者進行理論教學時,增加了科學飲食的知識,如食物熱量、三餐搭配、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等,重點講解節食減肥、暴飲暴食、偏食、飲食不規律、過多攝入“三高”食物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害處,幫助學生了解那些“吃出來”的疾病。隨后,介紹體重指數(BMI)、體脂率等概念,讓學生認識體重過胖和過瘦的害處。當學生明確這些知識后,筆者再介紹體育鍛煉對人形體的影響,解釋“生命在于運動”“管住嘴,邁開腿”的意義所在,一步步引導學生樹立“運動有益健康”“健康才是美”的觀念,形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最終建立起正確的形體管理概念。
又如,筆者在授課時為學生講解鍛煉時間對鍛煉效果的影響,強調當身體機能處于最佳狀態時,鍛煉效果更佳。通常情況下,身體機能最高峰在下午4~7點,此時人體的肌肉能力、反應能力及各器官活動能力均處于最佳狀態,是進行體育鍛煉最佳時機。向學生普及這些健康知識,能夠促進他們加深對科學鍛煉的理解,讓他們增長健康知識的同時,還能對知識學以致用,在現實生活中制訂出科學的作息表和鍛煉規劃。
在體育課上加強健康知識宣教,真正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完整性和實用性,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還能促進學生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明確健康的廣泛含義,形成堅持鍛煉、科學飲食的生活態度。
四、融入德育內容,培養體育品德
所謂“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及應當具備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是體育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正值青春發育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普遍表現出獨立意識明顯、極具個性化的性格特點,也存在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自制力薄弱、抗壓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等問題,這些性格特點及行為問題不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社會生存。因此,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
利用學生熟悉的名人事跡、典型賽事進行榜樣教育,是體育課堂最為便利和直接的德育滲透方式。筆者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會為學生播放該領域的杰出運動員的相關紀錄片,介紹他們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鑄造輝煌成就的故事。筆者還會推薦許多體育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等,向學生滲透運動員奮力拼搏、百折不撓的體育精神。例如,教學排球內容時播放電影《奪冠》,讓學生在影片生動、緊張的氣氛中被感染、被激勵,由此培育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克服困難的優秀品質;也讓學生在中國女排的驕人戰績中,懂得體育學習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為國爭光,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比賽活動也是德育滲透的理想方式。體育比賽具有顯著的對抗性,學生要在比賽獲得勝利,必須保持自信、堅持到底。因此,可以利用比賽促進學生形成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另外,體育比賽具有協作性特點,尤其是球類運動,最終的勝利往往需要整支球隊全力配合、積極協調,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可以認識到合作對勝利的重要性,從而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學習與團隊成員協調與合作,逐漸形成團隊合作的精神。
綜上所述,培育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當從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設計、增加健康宣教、融入德育內容等多方面入手,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體育課堂環境,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質量,實現教學的目標。
作者簡介:林毅(1977—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體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