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迎春 趙冬梅
摘要:本文通對氣溶膠的傳播機制、影響因素進行綜述,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為在日常生活和醫療護理工作工作預防經氣溶膠傳播而引起的感染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溶膠傳播;生物氣溶膠;新生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公共衛生
【中圖分類號】R3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237-01
氣溶膠是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0.01-100μm)的集合。氣溶膠可能含有任何大小的顆粒,當氣溶膠含有可存活的病原體時,它們具有傳染性。小飛沫(≤10μm)可吸入下呼吸道,而大飛沫可濺入眼睛或口腔,并沉積在上呼吸道。
氣溶膠可在日常生活和護理過程中產生,并可長時間在空氣中存在,這些懸浮粒子經鼻或口吸入后可進入人體(肺)。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指出新冠肺炎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現將氣溶膠傳播機制、影響因素等綜述如下:
1.氣溶膠的傳播機制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認為,顆粒大于5μm的疾病傳播為飛沫傳播,而顆粒≤5μm的疾病傳播為氣溶膠傳播,具有參與遠程傳播的潛力。直徑<10μm空氣動力學微粒,可以隨氣流流線進行短距離和長距離的傳播;直徑< 10μm的微??纱┻^聲門下方;直徑< 5μm的微??纱┻^氣道沉積至肺泡間隙,直徑> 20μm的飛沫不能跟隨吸入時的氣流流線時則更多遵循慣性的飛行軌跡(如在重力的影響下墜落),可能會沉積于呼吸道上皮粘膜表面或在到達下呼吸道之前被纖毛捕獲,最終沉積于上呼吸道。
2 氣溶膠傳播的影響因素
氣溶膠的傳播受溫度、相對濕度、環境氣流、紫外線照射影響、化學制劑的影響。
2.1 溫度、濕度?溫度和濕度通常被認為會影響微生物的空氣傳播,同時也會影響其傳染性,例如,傳染性顆粒的粒徑會由于溫濕度的變化而改變。
2.2 空氣流動?如果周圍的氣流可以使這種懸浮液保持更長的懸浮時間,則較大的液滴可以在空氣中保持更長的時間,例如在某些自然通風的環境中,通風誘導的氣流可以有效地傳播懸浮的病原體,從而在遠離感染源的距離引起感染。
2.3 紫外線輻射 紫外輻射波長短、能量強,紫外線短波輻射對病原體的核酸造成光化學損傷,也能誘導活性氧與有包膜病毒的外脂雙層膜相互作用,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
3.氣溶膠傳播的預防
3.1 減少生理/身體活動氣溶膠的產生和逸散
指導患者少說話或低聲說話,戴外科口罩,可減少氣溶膠的產生和在空氣中的逸散,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隔5μm的顆粒物90%以上[3]。
3.2 減少日常生活活動中氣溶膠的產生、再次懸浮和擴散
3.2.1 馬桶沖水時應關閉馬桶蓋,以減少飛沫等氣溶膠的產生。
3.2.2 在進行環境的清潔衛生時,采用濕式拖地法,毛巾、濕巾擦拭法清潔地面和物表[5],減少/不搬動家具,更換感染者床單被套時動作盡量輕柔,均可有效減少氣溶膠顆粒和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懸浮和擴散。
3.2.3 通風空調系統微生物控制與消除 在通風空調系統運行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措施減輕微生物污染,例如加大室內新風量減少回風、提高過濾效率、風管和空氣處理機組實時監測微生物濃度和積塵積水情況,提供預警機制。采用化學消毒、物理清洗、微生物滅菌等手段控制微生物污染,保障人體健康[4]。
3.3 執行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應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
3.3.1 當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暴露時,除通常的接觸傳播預防措施外(如手衛生,避免接觸眼睛、鼻子和口腔的粘膜),推薦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如隔離衣、手套和口罩)來保護易受感染的醫護人員。
3.3.2 在對肺炎和不明原因的呼吸衰竭患者(如病毒性出血熱、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患者)實施插管或其他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除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外,還應使用護目鏡、空氣感染隔離室(如負壓病房)和N95口罩或更高級別的呼吸過濾器[1]。
3.5 紫外線照射殺菌 紫外線照射殺菌是利用波長在200至365nm之間的足夠短的紫外線對空氣進行消毒,破壞微生物的核酸,使它們無法執行任何重要的細胞功能,最終殺死微生物
3.6 化學消毒劑使用
在進行物表清潔時選擇合適的表面消毒劑(如含氯制劑、酒精等),可去除物表的部分病原微生物。
大部分呼吸道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是一種機會性傳播,即在滿足一定條件后(如病毒可在空氣中存活一段時間、足夠的傳染劑量)發生傳播。目前,預防通過空氣或飛沫途徑傳播的傳染病的傳播仍是一項重大挑戰,在新發的呼吸道傳播病毒傳播途徑不明確的情況下,在考慮成本效益的基礎上做好感染預防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鄭云昊,李菁,陳灝軒,張婷.生物氣溶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科學通報,2018,63(10):878-894.
[2]周超群,沈月,李真等.醫療機構微生物氣溶膠傳播及健康風險分析[J].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5):790-794.
[3]馬銘遠,陳美玉,王丹等.口罩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紡織科技進展,2014,6:7-10
[4]肖棟天.通風空調環境中微生物氣溶膠污染及其防治[C].第十四屆全國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術會議,2016.
[5]常洪美,陳亞慶.醫院環境及物體表面消毒SOP的制定與實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5):390-391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