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宋妍
摘 要:知識生產模式轉型必然會對教育活動產生影響,促使教育本身發生變革。一流學科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通過梳理當前一流學科建設的基本特征和內在邏輯,指出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在于“深耕細作”的具體過程。而要在學科建設過程上著力,在“軟件”方面,大學應當建設梯隊有序、充滿活力的學科隊伍,建設理念先進、科學合理的學科制度,建設價值明確、激勵導向的學科文化,以此從根本上實現中國一流學科創新發展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知識生產模式;一流學科;轉型發展;過程建設
一流學科建設的基本特征與邏輯
“學科建設”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通過一流學科建設,能夠為中國一流大學建設奠定基石、提供基礎。一流學科建設需要將學術邏輯和社會需求邏輯相結合,與“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中“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的指導思想相契合。為此,周光禮和武建鑫(2016年)[1]指出,一流學科建設需要滿足四個基本特征:一流的學術隊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學生質量和一流的學術聲譽。
根據學科建設指導思想,結合學者關于一流學科本質和內涵等展開的討論,我們認為,一流學科建設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指標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測度、比較學科的歷史與過去,卻遠不能用于客觀評定學科建設的實質與未來。馬陸亭(2017年)[2]強調,科學技術、社會需求、主觀認識是影響學科設定基礎的重要因素;孟艷和劉志軍(2017年)[3]不謀而合,指出一流學科建設含括歷史傳統(引致主觀認識)、學術和社會需求三重邏輯。概言之,不同大學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與文化,學科建設應當在目標定位明確、清晰的基礎上進行。“大學有成,在于深耕細作”,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在于耕作的具體過程。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學生質量等特征主要體現的是學科最終產出,而著力學科建設,必須要從學科隊伍、學科制度和學科文化三個方面,解決學科生產過程的“軟件”問題與挑戰。
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視閾下一流學科建設的挑戰
1.學科隊伍的經費投入過于“粗放”
學科建設的知識產出離不開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以科研經費投入為例,2018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接近2萬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9%,超過多數經合組織成員國。2017年,全國共有276所高校年度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有93所高校超過10億元。與科研經費投入相比,大學對學科隊伍的投入過于“粗放”。這體現在:一是在不計成本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學科隊伍高端化的同時,研究團隊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松散。二是不遺余力地督促青年教師投入科研,如各個大學紛紛推出“3+3”聘期制教師、新入職教師必須先進入博士后流動站等,造成青年教師沒有精力去提升教學質量,沒有余力潛心治學,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負擔越來越重。三是不惜一切地對一些科研現象進行宣傳報道,如“本科生多少天發表頂尖學術論文、多少歲青年才俊發表多少篇學術論文,取得各種類別的人才稱號”等,學術浮躁之風越刮越盛。實際上,高端前沿知識的生產需要深厚基礎研究的積淀,這是一個非常漫長、復雜且充滿失敗風險的過程;生產過程需要不同群體的生產者,如科學家、研究人員、實驗員、管理輔助人員等的分工協作與配合,不是單一高端人才或高端人才集團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此外,經濟科學中有一條重要規則,即單位貨幣的邊際資源相等時,不同資源之間的配置效率最高。按照這一規則,科研經費的投入,絕不是越多越好。
2.學科制度的模式構建趨于“固化”
學科是一套系統有序的知識體系,伴隨知識生產體系從模式1→模式2→模式3的轉型變化,學科發展也相應經歷著分化、交叉和融合。在知識生產模式1下,知識呈點狀線性狀態,不同學科領域藉由單一學科邏輯推理便可推動學術發展;但在知識生產模式2下,知識呈非線性交叉狀態,研究問題的提出和界定需要跨學科的研究團體協同完成。近年來,知識的大眾化、普及化以及可持續發展和公共利益維護問題凸顯,使得新的知識生產模式3更加關注公民群體利益,強調公民社會對知識生產的廣泛參與。為了運用知識,學科亟需博學之人(通才)或超學科研究群體察悉學科空隙,發現并探究那些即將消失在學科與學科邊界的知識。博學之人能夠在多個領域作出原創性貢獻,而在整體性知識爆炸、分裂以及知識專門化發展進程中,這些博學精英已經被科學研究職業化的“科學家”(專才)群體所替代。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成為知識生產新模式下科技進步的動力源泉。與跨學科相比,超學科知識呈多維網狀知識群狀態,學科界限更加模糊,學科邊界的流動性更加強勁。然而,在大學中,學科也是一套體現社會構建的制度安排,學科作為知識生產單位的制度模式已經固定成型。與大學里的院系實體一樣,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相互隔離,甚至與改造舊機構相比,建立新的機構更為容易。此外,受功利主義和職業主義影響,大學更偏向于“短、平、快”性質的知識生產與學習,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浮于較低層面,缺乏對原創性前沿問題的求索與結合。
3.學科文化的內涵構成缺乏“創新”
學科知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大學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對教育者如何促進大學內涵發展問題的回答與行動有著重大影響。現代知識,尤其是知識生產模式1下的知識,被認為是“發現”的知識,這種發現藉由個體對個別現象的感覺經驗,歸納、演繹,上升為一般原理的認識,進而形成可靠的學科知識。由此知識生產過程獲得的知識,是客觀的、普遍的和確定性的。確定性的知識意味著未來是確定的,是由過去的知識決定的;學習者只要學習、掌握了過去的知識就可以把握未來。然而,學科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是變動不居的,其已成狀態與發展狀態相互膠著,內嵌于學科之中的“思想基礎、精神動力、智力支撐和行為道德規范”,學科文化不再是靜態固化的。特別是自知識生產模式轉型以來,學科知識向著跨學科、超學科的方向發展,創新成為現存知識針對新情境的“動態”改造,知識的相對性、條件性、歷史性、社會性不斷被放大,邁克爾·波蘭尼所謂“內隱”形式的、無確定界限的知識[4],越來越成為新知識產生的源泉。知識生產過程開始需要確定性的“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相互轉化,需要用“建構”知識來代替“發現”知識,用“將來時”知識來代替“過去時”知識,以此實現不同學科間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并通過解決知識生產背景中的可持續發展和公共利益維護問題,使知識生產回歸知識本身的公益屬性。要做到這一切,形成一種凝聚學科精神內核、規范學科成員行為、推動學科整合發展的“學科文化”至關重要。
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視閾下一流學科建設的舉措
如前所述,影響一流學科生產過程、決定一流學科生產能力的“軟件”問題主要有學科制度、學科隊伍和學科文化等。其中,梯隊有序、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是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的核心,理念先進、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與價值明確、激勵導向的學科文化則分別從組織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品質兩個維度,為大學學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提供基本保障。
1.建設梯隊有序、充滿活力的學科隊伍
一流的學科隊伍是一流的學者隊伍。培養一流的學者隊伍,大學應當突破思想觀念束縛、評價體系約束,選拔具有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頂尖人才,組建人才團隊,讓團隊成員思想交流、觀點碰撞;避免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減少頻繁考核壓力;鼓勵學者隊伍開展國際合作,幫助學者隊伍心無旁騖,專心教學與科研,使之能夠用發自內心的學術熱情,做出學術突破。一流的學科隊伍不只是一流的學者隊伍[5]。大學應當建立起包括科學家、研究人員、實驗員、管理輔助人員,甚至包括具有科學素養公眾在內的多層級協同群體,使學科隊伍梯度有序、結構合理,能夠在相互配合、合作的過程中,關注、積淀和解決基礎研究問題,提高原創性學術研究水平和學術生產能力。一流的學科隊伍需要適度的科研經費來支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教師或者研究人員應當發自內心熱愛教育和科研,將之作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過多被物質欲望所占據,勞心于科研經費和各類資源等的獲取。
2.建設理念先進、科學合理的學科制度
一流的學科制度有助于挖掘學科潛力,提升學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建立起一流的學科制度體系,大學首先應當堅守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制度安排。在學術領導、行政部門等對大學知識生產握有“行政權力”的情況下,大學應當注意學術寡頭對知識生產自由的干預,避免科研工作者無心治學,背離追求真知的本職任務。當然,自由與自治并不等于松散、無約束。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應當服務于學校發展目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科點具體情況和學科發展方向等。大學應當建立起一套理念先進、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來聚合學科力量,驅動和管理學科生產過程,促進知識生產活動的創新與繁榮。一流的學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學應當站位高遠,聚焦學科建設重點和難點,攻堅克難,持續發力,促進學科得以循序漸進、累積性發展。一流的學科制度是獎罰得當和具有容錯糾錯機制的。科學研究是認識未知世界,尋求問題解釋、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極強的探索性,有成功也有可能失敗。當前,學科制度將學術研究視作一場場競賽,失敗近乎于淘汰,過于注重負向激勵的威懾力,缺乏對教學和科研熱情的正向點燃。
3.建設價值明確、激勵導向的學科文化
除了學科制度,學科文化也能夠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重要保障。學科文化的核心可以被概念化為一種道德秩序,規定了特定學科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規范。相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從看不見的視閾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傳承與引領作用。因此,一流學科建設應當建立起一種學術導向明確、激勵求索創新的學科文化,讓科研工作者和學生都能夠浸潤其中,代際相傳,形成共同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并自覺按照這一學術文化的價值標準進行行動選擇,提升學科素養與功底。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大學應當轉變知識觀念,正視、理解知識的終極意義與人文關懷,致力于“面向未來”建構知識,來實現一流學科教育創新的夢想。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一流學科建設中的知識生產創新路徑及其優化對策:基于知識生成邏輯的研究”(項目編號:JGLX19_11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光禮,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 中國高教研究,2016 (1): 65-73.
[2]馬陸亭. 一流學科建設的邏輯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62-68.
[3]孟艷,劉志軍. “雙一流”背景下一流學科建設的三重邏輯—以河南大學學科建設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8): 67-71.
[4]黃榮懷,鄭蘭琴. 隱性知識論[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32-36.
[5]劉小強,彭穎暉. 一流學科建設就是建設一流的學科生產能力[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 (6): 19-23.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