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航
摘 要: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優良場所。但在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博物館發展形勢由于過于注重對于文物的展示而忽視了自身教育職能的發揮。因此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社會教育背景下,博物館教育服務職能也在探究新的方式方法。在博物館教育服務職能改進過程中,為了充分提高服務與人的需求之間的匹配性,博物館要明確觀眾的主體地位,在了解觀眾需求的基礎上,提高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關鍵詞:觀眾需求;博物館教育;駐馬店市博物館;定位;提升
0 引言
在傳統的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過程中,由于博物館的活動組織與教育服務往往只重視靜態物品的展示而忽視了對于人的教育需求的分析,所以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傳統博物館往往呈現出靜態的服務模式。對博物館而言,其開展教育活動所面向的對象主要是博物館的觀眾,傳統博物館的靜態化教育方法雖然強調了對于文物的展示與對于觀眾的教育,但忽視了觀眾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觀眾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其自身的需求呈現動態化的變化趨勢,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育時所采用的靜態化服務模式導致觀眾對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并不認可。因此,在當前博物館教育職能提升過程中,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探究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的構建方式,通過教育開展過程中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來保障教育活動的開展質量與開展效果。例如,駐馬店市博物館和平輿縣摯都民俗文化博物館聯合主辦了“留住記憶—天中民俗文化展”,展示多件文物,通過“吃穿用度”“農事器用”“節日慶典”等單元展示天中地區傳統文化習俗,滿足當下人民群眾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
1 博物館教育職能定位
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博物館在進行自身定位的過程中,教育職能是其基本的社會服務職能之一。而國際上也普遍認為博物館不僅具有收藏的職能,同時也要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對社會民眾開展教育。在現代教育發展背景下,博物館要分析自身的教育資源,探究服務的主體與對象,盡可能通過教育活動來拓寬教育的群體與教育的外延。
博物館是歷史文物的收藏機構,其所收藏的文物是開展教育活動的根本。教育活動所需要的教育資源、教育場地都是博物館所具備并能直接應用的,因此即使是傳統的博物館開展的文物展覽,仍然帶有一定的知識性與教育性。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提供教育服務具有得天獨厚的組織與開展條件。
2 觀眾對于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需求
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觀眾在博物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著不同層次的需求,既有生理、安全需求,同時也有社交、尊重以及提升自我的需求。面對傳統靜態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博物館要主動探究對于教育主體不同教育需求的把握,通過構建不同的教育服務內容,提高觀眾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滿意度。
2.1 生理需求
首先就生理需求而言,在博物館開展教育服務的過程中,其所涉及的參觀人員都有著不同層次的生理需求。面對傳統博物館展覽形式的靜態性,為了提高觀眾在參觀物品時的愉悅性,博物館可以通過多種互動形式來積極與觀眾展開互動,提高觀眾的參觀體驗,滿足觀眾對于博物館視、聽、觸、摸的感官需求。在人的需求理論結構上,生理需求作為最基礎的需求,其在博物館為觀眾提供需求的過程中要通過對于基本需求的保障性滿足來確保博物館對于普通觀眾的吸引度,避免由于靜態化的服務模式而降低觀眾對于博物館活動的參與興趣。
2.2 安全需求
觀眾的安全需求表現為其參觀展覽時希望有一個舒適的展覽環境,通過環境的舒適性來滿足自身安全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保證對于展品注意力的絕對集中。觀眾在觀看展品時,其與展品對話的質量也是安全需求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的觀看之外,為了獲得良好的體驗感,觀眾更希望通過實際的動手參與來提高其對展品的感知。
因此對于博物館而言,在組織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觀眾的參觀體驗,為其構建舒適的參觀環境,又要在保證觀眾安全的基礎上確保每一件展品的安全。而面對觀眾在參觀展品時所呈現出的動手參與的需求,博物館要考慮到實際的場館環境與場館條件,通過活動的組織與秩序的維持,提高觀眾對于博物館使用體驗的同時,促使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教育功能,保障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與順利實施。
2.3 社交需求
對于觀眾而言,其在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社交需求。當然,對于博物館而言,不同的人群的社交需求呈現出不同的特性,而有強烈社交需求的觀眾往往集中在年齡較小以及稍微年長的群體中。首先就年幼的兒童來說,由于當下的社會環境,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其成長與生活的過程中存在著與人交往的需求。而博物館的開放環境為孩子提供了與人交往的環境,在博物館的教育背景下,孩子既可以與父母交流,又可以與其他孩子、博物館教育人員開展溝通與交流。
對于博物館工作人員而言,其在提供教育服務的過程中面對兒童的交往需求,要主動以兒童為視角進行場館內服務功能的改進與完善。面對兒童在參觀過程中表現出的特殊交往需求,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分析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探究滿足兒童社會交往需求的方式方法。在場館的特定環境下,兒童交往活動也應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則,在保障博物館展覽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兒童的博物館使用體驗。
駐馬店市博物館下一步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場館活動來進行親子互動,以家庭互動的方式來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面對孩子在參觀博物館展覽時所呈現出的與同齡人交往的需求,博物館可以通過交往環境的創設,為孩子營造交流的空間與場合,通過動手操作區域、直觀體驗區域的設計,加強孩子間溝通的同時激發兒童對于知識的求知與探索欲。在博物館與兒童溝通的過程中,教育人員要重視通過自身言行來發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通過與兒童交往過程中啟發性語言的使用,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博物館使用體驗的同時激發兒童的提問意識,培養其溝通能力。
而在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另一類具有社交需求的人群則是年長者。年長者由于自身交往環境的閉塞,往往有著較年輕者更為強烈的社交需求,所以年長者在參與博物館展覽的過程中,更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參觀活動獲得與人之間的交流。同時,年長者在參觀博物館進行展品觀看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一定的年齡特點,其不僅希望通過觀看展品獲得知識,進行知識的進一步擴展,同時也在觀看展品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的生活化場景回憶。而年長者在參觀展品回憶生活的過程中,則有了一定的分享欲望與交流需求。
2.4 尊重需求
在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參與博物館活動中的參觀者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尊重需求。尊重是每一個人特殊的個人需求,而每一位走入博物館的觀眾在進行物品觀看、參與博物館活動時,自身尊重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可見的提高,人們的個人意識也不斷增強,而當在被需要尊重的場合下,個人的尊重需求不能有效得到滿足,人們就會出現一定的否定心理與排斥心理。博物館開展展覽活動時也是如此,博物館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重視對于人的尊重需求的滿足,通過為觀眾提供人性化服務,在尊重觀眾的基礎上使觀眾獲得良好的博物館體驗。
在軟件服務上,對于博物館而言,其所能為觀眾提供的軟件服務主要集中在博物館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上。面對不同群體、不同層次參觀者的尊重需求,博物館從業人員在與參觀者接觸溝通的過程中要尊重觀眾在博物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對其思想上的重視和行為上的服務,使其在參與博物館活動時切實感受到從業人員對其的尊重。而就具體的博物館服務而言,博物館在為觀眾提供良好服務的過程中,既要樹立起服務意識,也要進行服務行為的實踐。在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時,教育服務功能的提升要重視從一線從業人員出發,通過服務意識的更新和服務行為的改進使走進博物館的觀眾切實體驗到博物館對其的尊重態度。
為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促進講解員專業素質的提高,駐馬店市博物館組織全體講解員開展現場講解“大練兵”活動,以促進講解員技術素養的提升。在講解練兵過程中,講解員們從理論到實踐,從知識到技巧,對駐馬店市博物館的陳列展廳進行全面講解,包含駐馬店歷史沿革、天中文化、紅色文化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講解員們輪流講解后,大家對講解內容和講解技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及時找出了講解過程中的亮點及存在的問題,使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講解內容,尋找自己的講解特色。經過這次“大練兵”,講解員們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紛紛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會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專業的講解能力和優秀的講解藝術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傳承、傳播好駐馬店天中文化。
2.5 提升自我需求
在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面對群眾更高層次的提升自我需求,博物館要重視對于觀眾知識渴求的滿足。博物館在為觀眾組織活動、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既要在與觀眾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為觀眾提供其所需的服務,也要充分發揮博物館在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傳播精神文明的職責。
對于觀眾而言,其參觀博物館、參與博物館活動主要是為了增長知識,獲得知識的拓展。博物館的受眾人群不止有需要接受教育的青少年群體,其對于年長者與年幼者都有著一定的教育服務功能。雖然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教育群體,但他們都有著一致的增長知識的目的,所以面對觀眾參觀博物館時所呈現的自身文化修養提高的需求,博物館要通過拓展教育服務內容與形式來提高博物館教育服務的質量,促進社會公共服務背景下博物館教育服務功能的提升。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中,駐馬店市博物館積極開展活動。結合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駐馬店市博物館創新活動形式和方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線上線下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加深了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與認同,探索創新滿足觀眾日益增長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徑。
首先是在駐馬店市博物館北廣場外懸掛主題橫幅,設置12張宣傳頁,介紹城市的文化遺產、城市博物館的基本概況以及以圖片的形式描述重要文物,在駐馬店地區傳遞文化遺產和文物相關知識,使當地群眾可以學習文物知識,感受天中文化。
其次是開設在線展覽,以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駐馬店市博物館為了豐富廣大群眾和朋友的文化生活,利用駐馬店市博物館的公眾號開展了基本陳列“厚重天中”、專題陳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等網絡展覽,使每個人都可以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參觀博物館,并感受天中文化的魅力。同時,積極加強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制作文物專題,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手段將本館的文物以多種形式介紹給廣大網民,并向觀眾提供在線服務。
最后是積極準備重新開放。駐馬店市博物館進一步設計開發方案,在開幕前做好了人員安全工作,做好保潔和維護人員的檢查,統一培訓和應急演習,并明確了緊急隔離措施實施應急預案的程序和演練,做好展館標志和參觀人數的控制,落實和完善規范的防控措施,確保博物館重新開放后的防疫工作到位;并確保訪客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豐富了當地人民對文物和遺產的知識,加強了防疫防控的紅線,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改善了重新開放場館的準備工作,場地的預防和控制已得到實施,從而使博物館成為“文化中心”。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實現安全有序地恢復對外開放,從而滿足駐馬店地區觀眾逐漸增長的多樣化精神和文化需求。
3 結束語
對于博物館而言,其開展教育活動時所面臨的主體有著多樣性的特點,同時參觀者所呈現的需求也有著多樣性的表現,面對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呈現的動態化需求,博物館教育服務功能的完善既要尊重觀眾需求的多樣性,也要通過對于觀眾需求的有效分析滿足不同觀眾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在保障博物館實現人性化教育服務與提高博物館教育服務質量的同時促進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曲芳芳.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的實現及應用指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9):128-129.
[2]于靜.博物館教育與服務的深化路徑探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132-133.
[3]王金星.探析新時期深化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J].傳媒論壇,2019(13):21-22.
[4]陳凱.淺談博物館怎樣做好教育服務工作[J].法制與社會,2019(15):163-164.
[5]李丹.淺析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與服務工作[J].卷宗,2019(2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