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星
摘 要: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極高應用價值,是探索現代科學與構建更美好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是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要使命的中學學生必須承擔并高質量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師應結合信息化教育背景探索新的中學數學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立足于此,圍繞教師應如何做,提出了趣味教學、鼓勵學生自學、翻轉課堂、重視總結評價等策略,以供同仁參考之用。
關鍵詞:信息化;中學數學;興趣;微課;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51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信息化工具應運而生,不斷沖擊著大眾的日常生活,甚至進入了基礎教育結構當中,促使基礎教育體系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教育部門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中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應充分考慮到信息化社會環境對于人才的真實需要以及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積極將信息化手段運用起來以優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也就是說,從該新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出發,教師有必要也有責任對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展開分析,并圍繞如何優化中學數學整體教學結構制定一些新的策略。
一、傳統中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信息化教學優勢分析
(一)問題簡述
傳統模式下的中學數學課堂受“應試”思想束縛比較嚴重,教師往往更注重講授理論知識,并不關注教學環境的構建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一模式下,即便是講解極為抽象的內容,教師也會選擇“照搬教科書”的方式。顯而易見,對于抽象邏輯思維尚未成熟的學生們來說,學習并完全掌握該部分內容是十分困難的,久而久之,他們始終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其學習態度必然會越來越消極,學習效果也自然會愈發差強人意。
(二)優勢分析
將現代信息工具融合在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構建信息化教育環境,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一改傳統教學的枯燥之態,賦予數學更多趣味性,讓教學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更加積極。而對于中學學生來說,隨著學習態度的改變,他們自然就會有更多機會在學習和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進而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如此循序漸進,伴隨著良好的學習體驗,他們的學習態度繼續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學習效果必然會更好,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索深層數學知識的欲望,發自內心地產生對數學感興趣乃至熱愛數學的感情。這不僅能夠讓他們在現階段更好地掌握知識,更是對其后續發展大有助益。這也就意味著,運用信息化手段講授數學知識,在中學數學教育工作中勢在必行。
二、信息化背景下優化中學數學教學結構的策略探究
(一)趣味導入知識,激發學生興趣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課前導入能夠讓學生更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并積極對新知展開探究,而一旦學生完全進入了學習狀態,他們就必然能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因此,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為目標,教師有必要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在課前導入教學階段,以靈活且充滿趣味的知識導入方式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如借助多媒體呈現與知識相關的圖片、故事等,引導學生觀察并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元素。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趣味內容,學生能夠建立起“數學不完全是枯燥的理論,也可以是有趣的”的認識,進而對相關知識更感興趣[1]。而只要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就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這樣一來,隨著討論的逐漸深入,他們就會慢慢進入到越來越好的學習狀態當中,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學習效果自然會實現質的飛躍。
(二)鼓勵學生自學,優化學習體驗
各種信息化工具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大環境和人才需要的變化,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基礎知識水平,更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毫無疑問,只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他們就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或其他素材探索更多數學知識,其數學素養也便能夠在更積極、更廣泛的學習與實踐中提升到新的層次之上。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中學教師經常會忽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只是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將重難點直接告訴給他們并要求他們記憶。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被動的,他們的思考被限制、思維被束縛,無法獲得良好體驗,學習積極性必然會日益下降,學習效果也會隨之減弱。因此,教師應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數學課堂,并鼓勵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這一模式下,教師可以將多媒體工具利用起來,播放與教材文本相符合的動態課件,并要求學生對照教材展開自主學習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自主的,他們更容易在探索出知識的同時建立起強大的學習自信,也能夠在分析和思考中提高自學能力,這無疑會大大促進其在現階段的數學學習。
(三)微課提前教學,翻轉線下課堂
除課前趣味導入之外,高效的預習準備也是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并理解知識,最終加強對所學內容的把握的有效方法,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更愿意在正式授課前向學生發送微課教學視頻并要求他們提前結合視頻預習新知的原因。因此,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面對信息手段在基礎教育環境中的廣泛運用,教師可以繼續優化對微課教學的運用,利用微課完成提前教學,進而翻轉線下課堂,將線下課堂打造成一個以“答疑解惑”為主的場所[2]。如此一來,已經在課堂自學中形成一定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就能夠在教師提前發送給他們的微課視頻的支持下高質量完成預習任務,并發現自身對新知的認知薄弱之處與難以獨立理解的問題,進而在線下課堂面對面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在這一狀態下,線下課堂的更多時間和精力被用來解決更復雜的數學問題,學生的困惑逐漸被解決,他們的學習質量自然能夠得到提高,整體教育效果也必然會更加理想。
(四)運用合作模式,培養探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社會不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求他們具有足夠的合作探究素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工作需要合作完成。教師有必要借助數學這一與科學存在一定本質聯系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素養,以便進一步提高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競爭力。這也就意味著,在立足于信息化背景構建的新型數學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合作探究知識。在合作中,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往往能夠讓他們迸發出更多的學習靈感,進而加強他們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這對于提高整體教學效率與質量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五)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以致用
數學具有可以解決現實問題的功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對于學習數學知識來說,“學”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會用才是更主要的目標。這也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回答,以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但是,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從“節約課堂時間”“追趕教學進度”等角度出發,一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往往會有意降低問題難度,這導致了一種現象出現——學生在表面上看能夠較好地解答問題,實際上并未將所學運用到更深層次的實踐當中,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是浮于表面的。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更真實的問題情境,圍繞情境循序漸進地提出復雜的數學問題,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3]。這樣一來,在情境的作用下,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會越來越高漲,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也會在不斷的鍛煉中得到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優化自然指日可待。不僅如此,在情境的支持下,學生甚至還能圍繞情境自行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并互相解答,這對他們數學素養的發展更是大有裨益的。
(六)重視總結評價,系統引領學習
最后,需要重視的是,刨除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學習,課后總結與評價也是完整教學的一部分,是保障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工具。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在帶領學生總結并復習所學內容時,可選擇的方法無非書寫板書一種。但是板書的可保存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且不具備“再現”功能,學生即使在課后遺忘了所學內容,也沒有系統的復習抓手。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利用思維導圖等信息化總結工具帶領學生復習知識并客觀評價他們在復習中的表現,盡可能以鼓勵性的語言肯定他們所掌握的內容、使其形成高度學習自信。同時,婉轉地指出學生在知識理解與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過帶領他們完善導圖幫助他們重新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并將總結完畢的知識通過信息化交流渠道發送給學生,以供其隨時復習之用[4]。這樣一來,即使在課后,學生也能隨時回顧所學,并不斷結合自身對知識形成的新理解完善認知結構,其學習效果自然會提升到新的高度之上。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信息化社會環境以及人才培養需要為背景,將信息手段運用到中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能夠在極大程度上起到優化教學結構、提高學生學習與實踐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率的作用,最終在根本上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的認識,積極走出刻板教學誤區和傳統思維,主動探尋更多高效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以便在課堂內外及時為學生學習與實踐提供有效指導,最終通過全方位跟進學生學習達成全面培養的教學目標,進一步促進中學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均衡發展,為他們的后續成長和國家數學科學事業的穩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梁祥波,阮靜.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課程整合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64.
[2]侯玲莉.淺析中學數學教學中信息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9(2):155.
[3]王國慶.淺談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具體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9(10):199.
[4]周璇.學數學教學中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探析[J].傳播與版權,2019(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