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芮 劉佩鑫
(1.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330013;2.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330022)
自《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實施素質教育以來,課程的改革與教學的改革受到人們許多的關注,許多中小學也積極探索教學管理的改革,以促進課程及教學的進步。課堂教學互動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行之有效的課堂互動將會大大促進課堂的趣味性,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提升授課質量。本文對現在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為教學互動的方案的設計做準備。
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師生互動比例不合理是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在課堂上老師講解得較多,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較少,總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并非真正意義地開展教學互動。教師有時為了加速教學進度,只對坐在前排的優等生進行提問,對后排的后進生相對更加忽視。長此以往對后進生的忽視會導致學生心理上的偏差、失去學習興趣,也會對學生與教師關系產生不良的反應。
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互動流于表面,形式化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只有互動形式缺乏實質內容。具體體現在教師提出問題后,當某個學生做出正確回答,其他同學也知道他的回答無誤,教師卻依舊追問其回答的對錯與否。諸如此類的現象的還有很多。只是為了互動而互動,過于機械和流水化式的課堂互動目前仍大行其道。
另一方面,在于互動只有壟斷而缺乏共享。壟斷體現學生的互動機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優等生。對于學生而言,教學互動的壟斷則會導致學習興趣下降,久而久之,兩級分化較為嚴重。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課堂教學互動方案過于單一就會造成教學效果不佳。課堂因教師、學生的生成而精彩,只有互動才會有生成,所以教師要采取各種手段促進學生與老師、文本、同學和環境互動。上課時,我們發現出現最多的互動形式是老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互動,而最缺乏的是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需因地制宜定制課堂互動教學方案,以此推進課堂師生互動,同時應該樹立正確的師生互動觀念。教師應由課堂的指揮者、操控者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中國民間美術》為例,對課堂互動教學方案進行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民間美術是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楚民間美術有著豐富的類別和內涵。了解最常見的民間美術(剪紙、服飾、刺繡染織等),運用已有的知識創作出有思想內涵的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游戲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使學生對民間美術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民間美術對教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起學生對民間美術對重視,繼而發揚中國傳統美術,增強民族自豪感。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民間美術的種類、表現形式與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創作具有內涵的美術作品,了解民間美術存在的意義。
3.教學方法
講授法、參與式教學(頭腦風暴法、合作學習法、情境模擬法)
4.課時
共有2課時。
5.教學的過程
第一課時,首先展示含有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插圖,插圖為有老人與孩子制作新年所需的民間藝術品。思考插圖中有哪些屬于民間美術?從插圖中體會到什么樣的感情?除了插圖上有的民間藝術品,還有哪些屬于中國民間美術?邀請不同的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回答。然后,欣賞環節結束,總結學生答案,并且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定義進行解釋。了解了民間美術的定義后,對民間美術的幾大種類進行講授。最后提出問題,這些民間美術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每小組選一人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學生回答,并且對中國民間美術的意義進行概述。
第二課時,播放織布機織布聲音作為背景音樂,向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粗布布料,每小組一塊,傳遞觀察。再向學生展示其他圖案的粗布圖片,帶領學生了解粗布的歷史與發展歷程,接著講授傳統粗布的紡織步驟與原理。用傳統粗布與現代布藝對比,提問學生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學生進行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學生繪制傳統粗布圖樣,學生自行創作,教師巡回指導。繪制完成后,進行創作作品展示以及評價。
6.教學反思
師生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要堅信學生有與老師互動的能力。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袒而剝奪個別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在師生互動中,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不論是活潑聰明的還是沉默內向的學生,教師都應該一視同仁,主動建立起良好和諧、互助民主的師生關系,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師生互動中來。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非常重要,需要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在課堂中學生就會比較容易跟隨教師的課程進度。教師應著重于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找準課程的重難點。圍繞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設計全程緊貼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讓教學互動具有目的性。
例如,在導入新課后,進行提問:根據這張圖片,你還能想到什么有關的事物、感情或者事件嗎?讓學生發散思維,自由地對問題進行回答,并且不限制答案類型,教師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教師提出問題后,安排不同任務,學生分組討論。小組成員對任務進行分工,在討論時注意記錄觀點與結論。討論結束后,教師隨機點名,根據小組內分工回答問題。在給出主題相關圖片后,播放與主題相符的背景音樂、課前進行實物準備、教師用語言生動的描述場景等,給學生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在互動過程中不能夠將學生的反應完全預知,可能會出現沒有學生主動回答,可以點名提問,為學生構建場景,引發學生共鳴后引導學生回答。也可能會出現亂答,引發紀律問題,教師應在不打消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安撫學生情緒后,讓學生起立回答問題。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袒而剝奪個別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
按照上文的教學方案,為教學安排了45分鐘的互動時間,其中包括課程導入時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學內容中小組分工討論隨機點名回答,創造情境學生感受粗布三次主要互動。分別分配了10分鐘、15分鐘和15分鐘,還有剩余5分鐘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實踐。主題導入不應花費太多時間,不然學生提起的興趣容易被消磨。小組討論時間應占所有互動比例時間較多,充分賦予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學生對實物更加感興趣,情境模擬留出時間也較多。在師生的互動中,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不論是活潑聰明的還是沉默內向的,教師都應該一視同仁,主動建立起良好和諧、互助民主的師生關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師生互動中來。
課堂教學互動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師生一問一答的模式,應結合課堂當時的實際情況,使用多樣化的方法。例如分組式教學互動,組織小組共同學習,同組中可以嘗試“以優帶差”,讓成績好或上課較為活躍的同學帶動成績差或邊緣學生,防止教師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此方法也可以加深同小組間同學的友誼。其次,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授課模式是老師講解,也就是“傳遞式、填壓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多傳授給學生知識。在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因地制宜的互動教學方案中結合了三種教學互動的方法,分別是頭腦風暴法、合作學習法和情景模擬法。
1.頭腦風暴法
在給出“中國民間美術”的主題后,讓學生對該主題進行無限制的氣氛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以“民間美術的情感思想”目標,讓多名學生進行小組內討論,并且有明確的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此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并且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有明顯的幫助。
3.情境模擬法
在情景模擬時,在織布機織布的背景音樂下,在小組內進行粗布的傳遞,觀察撫摸實物,感受粗布的質感與粗布紋樣。
互動教學的意義在于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充分參與至課堂,將原本的過于抽象的理論通過互動的方式形象化。良性教學互動是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有效途徑,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發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在互動教學中,學生是意義的建構者和活動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擴充教材內容,并參照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交際活動。教師是互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并適時指導和幫助,合適的課堂教學互動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著重對學科教學中課堂互動的教學管理改革進行研究。目前學校對課堂教學互動的研究大多為經驗型探索,缺少理論性的連接和實踐性的教學研究。課堂中進行互動,可以幫助學生對性格完善。隨著對教師專業性的要求提高,教師更應該對教學中的不足加以改進,對教學互動更加重視,有助于提升課堂質量、促進師生關系及促進教學管理,為提升中小學互動教學互動過程中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