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鳳
(潮州開放大學,廣東 潮州521000)
教育行業發展迅速,聲樂教學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為進一步提升聲樂教學質量與效率,很多聲樂教師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啟發”與“想象”的應用路徑,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與創造性,使其能夠找到適宜自身的聲樂學習道路,從而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展。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對“啟發”與“想象”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研究,在聲樂教學中科學合理的融入啟發方式與想象方式,較大程度的提升聲樂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滿足學生聲樂學習的需求。
聲樂教學中“啟發”的應用包括多個方面,在此不能完全涵蓋,從以下數個方面進行舉例分析,主要包括:聲樂教學中呼吸的“啟發”、聲樂教學中聲音位置的“啟發”、聲樂教學中整體歌唱感覺的“啟發”、聲樂教學中歌曲意境的“啟發”。
呼吸是學生唱歌的支持以及唱歌的動力,在日常生活中人需要呼吸來維持生命,但是這種呼吸與唱歌時所說的呼吸有著本質的區別,唱歌時的呼吸要求呼吸勻稱、呼吸緩慢、氣息悠長以及呼吸深邃,這對于技巧有著很高的要求,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訓練才能達到。一般人都知道,從生理角度分析,吸氣時氣會進入肺部,這無可辯駁,但是若是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吸氣進入肺部,這就讓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從而在呼吸中表現出“憋”、“緊”、“淺”等方面的問題,反而不利于呼吸的訓練。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作出以下指示“吸氣到后腰”、“吸氣到橫膈膜”、“吸氣到丹田”、“深吸氣”,這似乎是各不相同的要求,但是實際上教師這種做法有著共同的目的,即通過暗示與啟發的作用,讓學生將氣吸入其機體較深部位,以此來較快的實現深呼吸。
當學生對深呼吸找到具體的方式之后,教師則會進入下一步驟,即通過一定方式讓學生來逐漸認識、控制與應用氣息。唱歌時要求呼吸均勻,需要節制,應當保持“呼”與“吸”的平衡,教師可用“放風箏”的案例來幫助學生找到唱歌時“呼”與“吸”平衡的感覺,風箏要保持在天上飛,即使再高也需要手中線的牽引,既要控制好風箏,也不能拉的太緊,應在保證控制力度的同時還應使其具備一定的彈性,這就是放風箏時風箏升力與拉線張力的平衡與對抗,通過這種方式來啟發學生對“呼”與“吸”的認知,讓學生認識到唱歌呼吸過程中,呼氣肌肉群與吸氣肌肉群同樣維持著平衡與對抗,只有掌握好其中的“度”,才能圓潤自由的使用呼吸中的“氣”。
為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加強對氣息的運用,教師可啟發學生“吸著唱”,在唱歌過程中始終保持吸氣的感覺,由此獲取呼吸支持。對于如何正確控制氣息量,聲樂教師可將其與提琴進行對比,以琴弦來比喻聲帶,以提琴弓子來比喻呼吸,只有把握好弓的力量,才能彈奏出美妙的聲音,力量太小或者太大都會對琴弦震動造成影響。
通過這個啟發式例子讓學生明白氣息勻稱的重要性,從而在唱歌時合理的分配氣息。在實際的聲樂呼吸教學中,教師可用“蛤蟆氣”、“狗喘氣”以及車帶慢跑氣等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氣息的掌控。
聲樂課堂教學中,會多次涉及聲音位置的相關知識與問題,這項專業術語通常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很多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的認知“聲音位置”,這就需要聲樂教師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啟發學生思維,協助其找準自身的聲音位置。優質的聲音應當有能力發出“高位置”聲音,通過這種形式,使得聲音能夠具備較強的穿透力,貫穿全場,且聽起來豎、圓、通、松、色彩豐富、明暗適度。
“高位置”的尋找,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師可啟發學生讓其想象“高位置”處于咽壁頂端的感覺,或者是啟發學生,準備起音前在腦海中構建一條水平線,這條水平線的位置應處于上口蓋,只要唱歌時維持起音處于水平線上方,就能快速確定共鳴高位置。
此外,教師還可啟發學生在其外在出聲時通過想象來將自身的聲音“掛”與耳朵上,同時讓上牙床、雙頰、顴骨向上擎起,仿若微笑時的感覺。或者想象輪子自上而下、自后向前轉動,隨著輪子轉動逐漸帶出聲音。在意大利歌唱發生法教學中要求在“高位置一面罩共鳴腔體”中放置聲音位置,以此來獲取優美明亮、頭腔共鳴的聲音。吉諾·貝基在聲樂課堂教學中,經常在“面罩部位”用手來進行形象比劃,特別是在兩眼、額面下一點,牙關與兩邊顴骨前的打開處,其向學生們解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高音位置,聲音即是從此發出。因此聲樂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啟發學生,使其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尋找高位置。
歌唱總體來說屬于協同運動,其并不能單獨依靠嘴巴與丹田來完成,需要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配合,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就需要注重學生歌唱時的整體感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全身心歌唱”。其要求學生在歌唱時能夠樹立整體觀念,在身心放松的狀況下,將唱歌所需的身體各個部位全部調動起來,實現生理運動與心理活動的有機結合。聲樂教師在教學中會讓學生運用其較為舒服的形式進行發聲或者唱歌,將其發聲部位保持積極狀態的同時,能夠使得學生保持全身心的放松。為讓學生在唱歌時能夠上下貫通,教師可啟發學生想象身體內部有一條暢通的通道,在唱歌時維持聲音在通道里面,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在唱歌時始終維持兩個反向,即聲音于前、人處于后與氣息在下、位置在上。這種啟發式提示同樣是對學生唱歌時維持整體狀態的要求,只有讓學生在唱歌時能夠做到這兩項反向,才能讓學生在唱歌時更好的維持整體的協調與平衡。
聲樂教師課堂教學目的不單是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與歌唱,正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完整詮釋作品的能力。在進行聲樂作品講解時,聲樂教師首先應當為學生講解去掉特點、人物形象、表現內容、創作背景等,以此來啟發學生,讓其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腦海中勾勒出作品的場景與意境,讓自身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精準把握歌曲主要內容、核心價值以及具體意境等。比如在《黃河怨》聲樂教學中,教師首先為學生講解作品的創作時代、創作背景、作者現狀、當時民眾思想境界以及當時階段婦女性格局限性,然后對作品曲調、歌詞進行剖析,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體會作品中主角的“絕望”、“恨”、“怨”等多種情緒,從而讓學生能夠明確作品基調。
此外,教師可通過啟發與想象的方式,讓學生根據作品內容來想象具體的場景,體會其中蘊含的意境,使得學生仿佛站在寒風瑟瑟的黃河沿岸,以作品主角的身份存在,從而更好的去詮釋作品。
想象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指的是在學生腦海中基于表象進行再加工從而形成新形象的一個過程,屬于思維活動中一種形式,其以表象為基礎進行發展、完善與豐富。
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到想象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表象儲備足夠豐富,其二,比喻應結合實際、恰當準確,應當具備心理學或者生理學層面依據。
教師在聲樂教學中通過適宜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圖片、手勢、動作來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協助學生通過想象來確立正確的發音技巧、歌唱感覺等,以此來達到事半功倍的聲樂學習效果。想象在聲樂學習與聲樂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掌握與圓潤應用發生方法的并經過程,富古森在這方面有過相關論述:歌聲屬于思維觀念中的物質反應,唱歌的人若是能夠獲取較為完美、契合其自身的聲音想象,就能夠極為容易的得到身體肌肉的全面配合,從而發出該聲音。
以下從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通過“想象”來提升聲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主要包括以下數個方面:聲樂教學中關于打開喉嚨的“想象”、聲樂教學中關于獲取最佳共鳴的“想象”、聲樂教學中通過想象建立學生正確的發聲技巧與發聲技能、聲樂教學中通過想象理解音樂作品的正確含義。
聲樂教師在教授一些基礎聲樂知識時,通常會強調學生要“打開喉嚨”,可見其是歌唱的必經環節與重要環節,世界男高音卡魯索對于打開喉嚨的重要性有過相關論述:喉嚨是歌唱者在發音時必經的過程,若喉嚨開的較小,就不能發出一個圓潤且豐滿的聲音,且喉嚨是氣息呼進呼出的位置,若是喉嚨處于閉鎖狀態,那聲音就只有通過尋找其他的路徑來發出,不然只能悶在身體內部。由此可看出喉嚨打開的重要性,只有徹底打開自身的喉嚨,才能實現頭腔、胸腔與口咽腔的三腔共鳴,讓自身的聲音效果達到最佳。
打開喉嚨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張大嘴巴”,這種形式只是將喉嚨的外部打開了,內部并沒有打開,這就會造成學生在唱歌時感到氣息上提、尖亮干澀、發白、發擠,聲音效果較差。同時,打開喉嚨不可以用強行壓舌根來實現,這會將聲音完全的堵截在喉嚨內部,從而造成聲音發悶、空泛,且沒有彈性,真正形式的打開喉嚨應當始終使喉結處于喉位,咽喉部位應當完全在掌握之中,即存在張力,也能有放松,使得聲音處于拉緊狀態并能積極工作。
沈湘在這方面有過相關論述:當喉嚨打開后,喉結應當處于下沉狀態,且在低喉結位置,但是喉結內部機體是感覺不到明顯的變化的,既不存在力量,也不存在聲音,在演唱者歌唱過程中,不能感受到聲音與氣息從喉結內部聲門穿過,其實是讓聲音與氣息的混合體通過演唱者本身的想象在喉結部位繞過,然后使其順著咽喉通道,緊挨著咽壁軌道來朝著上部吹送。這一論述能夠很好的協助學生理解“喉嚨打開”的具體狀態。
此外,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其根據想象來打開喉嚨。
其一,通過想象半打哈欠狀態來使得喉嚨打開。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當其很困的時候想要打哈欠,但是周圍人又比較多不好意思打哈欠,只能保持嘴巴半張狀態,然后用手半遮在里面偷偷打哈欠,而這種狀態下喉結已經下降到喉嚨的最低部位,軟腭同時會自動抬起,且其處于較為興奮的擴張狀態,這就是喉嚨打開的具體形態,是唱歌的人在歌唱時需要保持的喉嚨狀態。學生在練習半打哈欠時,聲樂教師可想象其口腔位置有著大約乒乓球大小的內部空間,對于這個“空間”的想象非常重要,其是下通胸腔、上通頭腔的關鍵樞紐,若是不能正確打開這處“空間”,很難讓三者之間保持通暢;
其二,保持不發聲狀態,做出日常啃蘋果時的狀態,這對于喉嚨打開有著很大的幫助。引導學生在心里想象啃蘋果時的具體動作,其后在保持慢慢深吸氣狀態,此時學生會感覺到喉結跟隨自身的氣息在逐漸下沉,當氣息逐漸下沉到一定位置時,喉嚨就會自然而然打開,讓學生總結自身的想象過程,并進行重復練習,使其逐漸掌握如何打開喉嚨的感覺;
其三,通過想象管子來分散學生對候補注意力。為保持前頸喉結與下巴周邊肌肉處于放松狀態,使其不用力,可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咽壁與深呼吸位置的共鳴處,眾所周知,歌唱發生遵從高位置與深呼吸原則,聲音往上走的同時,氣息會往下來。讓學生用心想象,聲音與氣息之間存在腔體通道,這個通道是一根管子,這樣就讓學生從共鳴位置到呼吸支持位置拉開一段距離,讓學生在管子內部進行唱歌,使得歌聲圓潤豐滿,從而注意力集中在管子,而忽視了喉頭與下巴,應當放松的位置就會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
共鳴一般多用于聲學中,指的是通過聲波引起的共振,唱歌過程中的共振指的是聲帶受到氣流影響從而產生振動發出聲音,振動時這種極為微弱的聲音會于各個共鳴腔體內部產生共振,從而使得聲音美化與擴大,就像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演唱家不論在多大的劇場進行演唱,就算不用話筒一樣能夠將清晰優美的歌聲傳遞到劇場的各個角落,這就是共鳴在發揮作用。
在聲樂中所說的共鳴通常指的是具備金屬色彩、集中、明亮的聲音,很多歌唱家為獲取最佳共鳴的唱歌聲音,都會最大程度的應用與發揮其本身的想象力。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共鳴方面有過相關論述:可通過想象,將面部共鳴視為一個盒子,盒子范圍包括兩萼小竇腔以內、上牙床上部、眉眼下部。歌唱家田文斌也分享過其獲取共鳴的方式:將共鳴想象為小喇叭,當唱歌的人獲取面罩共鳴之后,會感到兩顴骨、門齒、前額之間好像存在一個罩一直在哇哇響,這種形式的面罩共鳴好似小喇叭在唱歌的人面頰位置鑲嵌,防腐高級音響安裝高音喇叭一樣,若不是這樣,聲音就不會特別有光彩。正是借助這種對喇叭、盒子的想象,才能讓很多歌唱家嘹亮輝煌的歌聲貫穿全場。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其重點內容,其存在著互動關系,在教方面,教師應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在學生腦海中形成表象,比如胸有成竹,屬于視覺表象,而余音繞梁,屬于聽覺表象,惟妙惟肖屬于運動表象,通過表象來啟發學生根據聲樂學習內容展開想象,能夠較快的讓學生掌握相關聲樂知識。在學方面,教師可通過形象生動的組織語言,然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表象,進而進行相關的聯想,以此來實現“教”育“學”的互動。
首先,發聲練習時,若是發現學生出現“漏氣”現象,可以啟發學生讓其想象自行車煞氣時是不能再走路的;當發現學生“聲”與“氣”比例不對時,可讓其想象天平,“物體”對比“聲音”,“氣息”對比“砝碼”,當唱歌時發出的聲音越高,就需要增加更多的“砝碼”來維持平衡,并且需要對學生做出提醒:聲音不是“擠出來、撈出來、砸出來”的,而是像一根皮筋在兩個方面拽;
其次,在學生準備起音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想象射手放箭瞬間的狀況,或者鋼琴演奏者演奏時起手準備瞬間,或者芭蕾舞演奏家起跳瞬間,從而讓學生的聲音從高位置精準發出;
然后,在運用聲音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合理布局氣息量、聲音強弱、音量大小,演唱者可隨意想象,比如在草坪行走、水上浮動等,在歌唱發聲時想象越具體、越生動、越豐富就會理解更加深刻,相關技能的掌握就會越牢固、越快速。
想象在聲樂教學中的特殊性是通過再造想象實現的,心理學在這方面有過相關論述:再造想象是通過符號、模型、圖表等示意在腦海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部分學生在聲樂學習中雖然能背熟歌詞,卻不懂其中的含義以及意境,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在演唱時不能表現出其具體情感。根據這種情況,聲樂教師即可通過想象的方式,啟發其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比如《牧歌》教學中即可讓學生想象羊群、綠草、白云、藍天等景象,以此來理解音樂作品中融入的各種情感,從而在歌唱時抒發出音樂作品真實的情感。
文章論述了聲樂教學中“啟發”與“想象”的應用,可以看出“啟發”與“想象”在學生聲樂學習生涯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需要聲樂教師實現其在聲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