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全勝
摘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發病經過,介紹了副豬嗜血桿菌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診斷方法,并提出了對應的防治措施,以保證養殖安全。
關鍵詞:副豬嗜血桿菌病;診斷;防治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為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致病原為副豬嗜血桿菌,主要危害斷奶仔豬和保育豬,是造成養豬場保育豬、仔豬發病率、死亡率增加的主要細菌性疾病,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副豬嗜血桿菌是豬上呼吸道定殖的一種菌群,通常情況下豬群抵抗力較強時副豬嗜血桿菌不會產生致病性,一旦受到多種應激因素影響,豬群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器功能下降時,該菌就會趁機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使豬出現嚴重的臨床癥狀。副豬嗜血桿菌病在不同規模的養殖場都有發生,尤其是在一些管理較差的中小型養殖場發病率較高,已經成為威脅豬群健康生長的常發病和高發病。作為養殖管理人員就需要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掌握該病的具體表現,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防控,做好豬群的凈化處理工作,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減少病原菌數量,以此來保證養殖安全。
1 病例介紹
2018年4月13日,一個中小規模養殖場的50頭育肥豬相繼發病,體重在20~30 kg的斷奶仔豬表現為突然發病死亡,隨后病情快速傳播蔓延。發病期間,養殖戶嘗試使用青霉素、鏈霉素、硫酸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沒有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截至養殖戶將病情上報前,育肥豬全部發病且死亡9頭,發病率較高,死亡較為嚴重。獸醫接到求助電話后趕往養殖場進行診斷,發現該養殖戶存在不科學地引種行為,在發病前1個月從外地引進了20頭斷奶仔豬,到達養殖場后沒有進行隔離,直接與原來的豬群混群飼養,也沒有按照養殖場的免疫程序進行針對性免疫接種,養殖場的環境衛生較差,有大量蚊蟲和吸血昆蟲,有毒有害氣體積累,污水橫流,養殖場周圍存有很多積水。
2 臨床癥狀
豬發病較為突然,最先是膘情較好的斷奶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大多數患病豬表現為體溫升高,最高達到42 ℃,精神萎靡不振,對外界刺激不敏感,不能正常采食,并出現短時間的咳嗽癥狀,呼吸困難,全身肌肉震顫,共濟失調,體表皮膚發紅,尤其是豬的耳尖變成紫紅色,眼瞼高度水腫,觸摸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為原來的2~3倍。年齡較大的病豬除了上述癥狀外,還表現腕關節、跗關節顯著腫大,不能正常行走,少數病豬長時間臥地不起,起立困難,行走時緩慢,左右搖擺。患病豬臨死前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狀滑動,并發出痛苦的尖叫聲。年齡較大的豬表現為慢性發病經過,采食量逐漸下降,身體逐漸消瘦,被毛逆向生長,體表皮膚蒼白無光澤,大多數病豬便秘腹瀉交替出現,并出現短暫的咳嗽癥狀,呼吸極度困難,四肢無力,臥地不起,并出現間歇性的嘔吐空嚼,生長發育不良,身體增重放緩[1]。
3 病理變化
解剖病死豬,典型癥狀表現為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腹膜炎、心包炎、胸腔中蓄積大量液體,心包積液嚴重,顏色呈淡黃色,心臟表面存在大量絨毛,俗稱絨毛心[2]。大多數病死豬的肺臟病變最為明顯,肺間質顯著增寬粗糙,肺實質淤血嚴重。整個肺臟組織外觀呈深紅色或暗紅色,將肺臟切開后,流出大量紅色液體,肺臟質地變硬,甚至出現萎縮壞死的現象。肝臟顯著腫大,質地變脆,外觀呈土黃色,脾臟腫大明顯,在脾臟邊緣出現鋸齒狀梗死病灶,腎臟中間存在大小不同的出血點,腎皮質廣泛出血,腎乳頭水腫并存在出血點,膀胱黏膜充血明顯,內部存在小的出血點。病死豬胃黏膜出現卡他性炎癥病變或出血性潰瘍病變,腹腔蓄積有大量液體,全身淋巴結存在不同程度的腫大現象,尤其是腹股溝淋巴結,支氣管肺門淋巴結腫大、充血最為明顯。將病死豬腫大的關節切開后,發現關節中蓄積有大量黏液,關節腔存在膠凍樣黃色滲出物。
4 實驗室診斷
結合患豬胸膜肺炎、腹膜炎、心包炎、心臟表面有大量的絨毛,可作出初步的診斷。要確診還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采集病死豬的病變臟器組織,尤其是采集心臟組織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將病料充分粉碎后,涂片染色鏡檢發現革蘭氏染色陰性的菌體外觀呈絲狀或多種形態,有時還能看到莢膜存在。將采集到的病料分別劃線接種到巧克力瓊脂平板上,培養48 h后生長出了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扁平狀、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將分離得到的病菌轉移到血液瓊脂平板上,然后再挑取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垂直劃線接種,培養36 h后出現典型的衛星現象,靠近葡萄球菌的菌落健壯生長,遠離的則生長發育不良,沒有出現溶血現象[3]。由此可以判定致病原為副豬嗜血桿菌。分離得到的病菌進行常規藥敏試驗,發現對多西環素、頭孢噻呋、氟苯尼考高敏。
5 防治
確診后,應該根據篩選出來的高敏抗生素進行治療,將養殖場的患病豬單獨隔離,并做好養殖環境的徹底清理工作,堅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1次,病情嚴重沒有治療價值的淘汰處理。癥狀較輕的患病組選擇使用頭孢噻呋鈉,使用劑量為10 mg/kg體重,第1次用藥時劑量加倍,連續使用3 d,1次/d,肌肉注射。全場飼料中添加30%的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劑,添加量為500 mg/kg,連續使用1周。緩解應激刺激,在整個豬群的飲用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維生素C,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做好患病豬養殖環境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將患病豬污染的圈舍、飼養用具和墊料全面清理出去,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和噴霧消毒。通過加強控制,連續防控9 d,發病豬數量逐漸下降,大多數患病豬恢復了健康,但有個別患病豬治療無效死亡。有條件的養殖場在病情控制后,應該對豬群進行一次全面的血清檢測,檢測出隱性帶菌豬后,立即淘汰處理,逐漸凈化豬群。另外還應該強化養殖管理,仔豬出生后應該確保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及時補鐵補硒,提高哺乳仔豬的抗病能力。仔豬在斷奶、閹割階段很易造成應激刺激,為了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的感染,應該在閹割前3 d和后4 d在飼料中添加70%的阿莫西林,在飲用水中添加維生素C,抗菌消炎,降低應激,防止出現感染。養殖場也需要構建綜合性的養殖管理模式,不同年齡的豬應避免混圈養殖,做好嚴格把關工作。注重安全引種,堅持自繁自育,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
6 小結
由于副豬嗜血桿菌的血清型較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能力較差,利用疫苗防控該類細菌性傳染病的難度較大。在長時間的藥物治療過程中,不科學使用抗生素行為使得病原的耐藥性大大增強,因此在疾病防控過程中,一定要執行嚴格的病原分離和藥敏試驗,選擇出敏感抗生素,并在獸醫的指導下科學用藥,合理用藥,確保疫情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降低經濟損失。另外,應加強養殖管理,注重提升整個豬群的抗病力,加大養殖環境控制,及時排除有毒有害氣體,避免造成嚴重的應激。
參考文獻:
[1] 薛國聰,任 濤.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及致病因子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09(5):168-171.
[2] 吳海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特點與鑒別診斷[J].養殖技術顧問,2012(5):157.
[3] 王 芬.一起豬副嗜桿菌病的診治[J].山東畜牧獸醫,2016,37(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