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生字識記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雖然教師絞盡腦汁設計了各種教學環節,運用了多種識記方法,但學生的識記能力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究其原因,教師只關注到了教學方法,卻忽略了記憶規律。研究表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人們遵循記憶規律,記憶的效果就會顯著提高。同樣,在生字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遵循記憶規律,就會助力學生的識記。
一、圖像記憶,吸引注意,觸發聯想
人們都以為思考的主要形式是詞匯,但研究表明,思考的主要形式是圖像和聯想,人們使用的詞匯只不過是傳遞大腦間圖像意向的載體,圖像可以自動吸引大腦的注意力。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圖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識字,促發學生聯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下冊《一匹出色的馬》時,筆者在兩個學習程度差不多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實驗:筆者盡量控制了所有的無關變量——授課教師的情緒狀態,只在出示生字時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一個班出示生字時都帶有圖片,一個班出示生字時都不帶圖片。課后,筆者就漢字的識記情況進行了小測,未出示圖片的班級,識字正確率僅有60%,而出示圖片的班級,識字正確率達到了85%。
雖然實驗結果是驚人的,但是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很少有意識地運用圖像這個工具來幫助學生識記生字。不管是集中識字,還是隨文識字,教師總是急著把字和圖像剝離開來。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圖像對生字識記的神奇作用,二是覺得尋找圖像耗費時間。實際上,課文里的插圖就是最直接可以利用的圖像資源。統編版低年級教材差不多每一課都配有精美的圖畫,在識記生字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幫助學生識記。如在二年級下冊《千人糕》這一課中,需要識記的有“糕、特、嘛、買、粉、糖、蔗、汁、菜、熬、算、銷、勞、的、確、應”十六個生字,其中“糕、粉、糖、蔗、汁、菜、熬、銷、勞”等九個生字都在插圖里得到體現。
二、多感官參與,鞏固記憶
在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參與生字的識記,以鞏固學生的記憶。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這一課時,筆者首先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猜菜名,學生猜中菜名后,就出示帶菜名的生字圖片,用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借助圖片拉近學生與抽象的生字間的距離。接著讓學生圈畫表示食物制作方法的字“拌、燒、烤、煮、爆、燉、蒸、炸、炒”,并通過看圖片,聯想平常的實際生活,說說利用這些制作方法烹制食物的過程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對這些生字進行分類。學生根據制作方法是否和火有關系,把生字分成了兩類:火字旁和四點底為一類,“拌”字單獨成一類。接著再讓學生聯想這兩類不同制作方法制作出來的食物會帶給人們什么樣的不同感受。學生馬上回答說,第一類的食物感覺燙燙的,第二類的食物感覺涼涼的。還有的學生回答說,看到第一類的生字,感覺聞到了食物熟了的香氣,看到第二類食物,感覺聞到了醋和香油的味道。就這樣,這些生字在學生腦海里不僅僅只是一個抽象的文字符號,而是一幅幅鮮活的圖像,它們有自己的溫度,有自己獨特的氣味。學生不僅樂意去接近生字,而且還通過這些圖像、溫度、氣味,把它們牢牢地印刻在了記憶深處。一堂課下來,92%的學生能準確地識記所有這些通過多感官參與識記的生字。
三、運用思維導圖,構建新舊生字知識網絡
教師時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有些學生明明已掌握了一些知識,但考試時卻表達不出來,有的家長會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不夠靈活、太死板。真是這樣的嗎?不是的。是因為很多知識雖然存在于學生的腦海里,但是因為未經梳理,知識還處于一種孤零零獨立存在的狀態,需要用時,提取出來的就只是些碎片化的信息,無法進行準確、大量地提取。筆者曾做過一個簡單的測驗,讓一年級的學生為“車”字組詞,很多學生都只會組“汽車”“火車”“大車”“小車”等,當要求他們組更多的詞時,他們就會陷入困境。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梳理,下次他們再遇到同樣的題目時,就一定可以輕松、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了。那么,怎么梳理呢?教材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例——運用思維導圖。
統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里有這樣一張思維導圖,呈現了“車”的各種組詞:看到火車、馬車、汽車,學生就能根據車的種類想到生活中其他種類的車,如三輪車、計程車、摩托車、自行車、卡車等;看到車廂,就能想到車輪、車窗;看到車站,就能想到候車室;看到上車,就能想到下車、候車。這樣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把無形的思考用有形的導圖展示了出來,而且利用這樣的思維導圖,學生對頭腦中的“車”進行了重新梳理,新舊知識產生了同化,有條理地存儲在了頭腦里。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嘗試進行這樣的梳理。如當想要幫助學生掌握更多關于火字旁的字時,教師可以把火字旁的字做個梳理。與烹飪方法有關的:燉、燜、燒、炸、炒、爆、烤;與火燒后感覺有關的:燙、炎、灼;與火有關的器具: 灶、爐、燈、燭;燃燒后產生的物體:煙、灰;燃燒后產生的亮光:燦、爍……這樣的思維導圖就像一條條鏈子,將原有的知識和新的知識條理清晰地串聯在了一起,實現了認知的擴充。
四、利用首因和近因效應,識記難記生字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最初及結束部分的記憶效果優于中間部分,這種現象被稱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在生字的識記中,教師經常會采用打亂順序,讓學生認讀的辦法幫助學生鞏固生字識記。事實上, 最科學的打亂方式是把難記的字放在識記之初,或者放在識記的最后部分。
比如,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寒號鳥》這一課,學生最難識記的字是“銜”。之前,筆者按照教材中生字的排列順序進行教學,學生識記的正確率并不高;后來,筆者把“銜”調整到最開始進行教學,學生的識字正確率迅速提升。
人腦,是世界上最精密、最完美的記憶器官。如果低年級語文教師利用好大腦的記憶規律,那么低年級學生的生字識記就一定會變得輕松有趣、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