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學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識譜能力,才有利于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技術手段,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等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譜興趣,從而提高識譜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視聽強化,提高識譜能力
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信息技術軟件有ppt、seewo(希沃)、交互式白板、智慧課堂等,這些都具有演示、交流、評價等功能。用音頻、動畫等形式展示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聽覺感知,分辨音響強弱高低
聆聽是學習樂譜的重要手段。低年級學生開始學習音符前需要感知大自然中的許多音響,同時要辨別這些音響的強弱高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在聽覺活動中的感知力,逐步提高其對強弱高低的辨別能力。
例如,認識聲音的強弱,教師可先通過電子白板播放音樂片段,讓學生感知自然界、生活中強弱不同的聲音(鐘聲、鼓聲、獅吼、鳥鳴等);再通過視頻播放展示,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視聽中模仿、表現,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閉上眼睛,只聆聽音響分辨音的強弱高低,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學習情境中鍛煉耳朵的靈敏性。
模唱音符也是學習樂譜的前奏,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軟鍵盤功能讓學生跟隨彈奏的音符用“LU”“啊”等人聲進行模唱,要求學生不僅要聆聽音響,更要學會傾聽自己的歌聲。“我來唱一唱”的模唱游戲,則能讓學生感受音符的音高變化和時值。這樣的練習不僅對識譜有幫助,更進一步強化了“聽”的功能,促使學生養成“聽”的良好習慣。
(二)視覺體驗,直觀感知音樂旋律
旋律線是輔助低年級學生感受樂譜旋律高低最直接的手段。低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希沃白板中的形狀工具設計簡單的圖形譜,利用多彩的線條、可愛的圖形幫助學生邊聆聽音樂邊直觀感受音樂旋律的走向、力度等。
如欣賞《春之歌》,教師可在學生聆聽樂曲環節播放隨樂曲出現的柳枝旋律線,讓學生直觀辨別旋律的高低,同時也感受春的氣息。接下來讓他們把小手當作柳枝,伴隨音樂和旋律線舞動起來,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然后利用電子白板中的書寫筆功能,讓學生上臺跟隨音樂的起伏畫一畫旋律線,用明確的線條表現音樂。巧用白板將抽象的音高形象化,讓音樂變得“有跡可尋”,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
又如在教學《閃爍的小星》一課時,可先讓學生聆聽歌曲范唱,再利用白板技術,引導學生用簡單的星星圖形標出音高走向。這種可愛的形象很容易激起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樂趣,對學生感知音樂旋律有很大的幫助。
二、游戲競賽,激發識譜興趣
中年級學生會接觸到大量關于音符的樂理知識,但這些樂理知識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述既枯燥又不容易記住。利用中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好勝心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從希沃課堂活動中的游戲競賽入手,通過各種有趣、新穎的游戲競賽,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
如《愛唱歌的小杜鵑》一課,在認識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環節,教師可根據課堂實際以及內容設計“小杜鵑找家”游戲,選擇希沃游戲功能中的“趣味分類”這一類型,課前先設置好不同的音符時值(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及游戲時間,然后邀請學生上臺在白板上運用拖拽功能對音符時值進行分類。游戲結束,系統會自動生成完成結果。這些游戲輕松有趣,百玩不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使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音符時值。
又如《木瓜恰恰恰》一課,要求學生歸納歌曲中不同的節奏型,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判斷對錯”項目,根據授課內容選擇精美的主題模板,如“喜洋洋運動會”“森林運動會”等,設置好競賽的時間和問題,邀請多人參與競賽活動。這種限時的競賽機制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讓學生在愉快活動中掌握各種節奏型。
三、旋律創編,挖掘識譜潛能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創編,讓學生探索音符、節奏等音樂要素的有趣組合,是檢驗小學高年級學生對樂譜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又可以提升識譜和唱譜能力。
如在進行曲創編活動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歸納進行曲的節奏特點,然后分小組用教師提供的節奏型在便利貼上進行節奏編創,利用智能手機把學生的作品拍攝下來,通過多媒體大屏投放進行評價、修改、完善。再用修改后的節奏配上音符,運用手機作曲軟件功能,讓學生對自己創編的旋律進行編輯,完成后及時上傳至多媒體大屏進行展示播放。這種動態的創編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多元評價,鞏固識譜成果
新型信息技術評價方式可以讓課堂上的交流互動更加活潑、立體化,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多樣化,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激情,輕松自如地掌握音樂知識。
(一)運用檢測功能,分析掌握程度
教師可以根據年級和教材的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平臺,設計一些選擇題、填空題等,鼓勵學生多方面參與課堂互動,檢驗學生對識譜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如聽音測試,教師可先把旋律投放到多媒體大屏上,將需要聽辨的音符隱去,通過多媒體播放旋律,讓全班學生聽辨空缺的音,并使用答題器來選擇答案。答題結束后,平臺系統會自動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師可以快速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這種智能檢測方式能更加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鞏固音樂知識。
(二)發揮量化功能,實行激勵評價
在音樂測評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班級優化大師”的量化評價功能,用數據自動記錄、歸檔和計算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情況。首先把全體學生的名單導入到“班級優化大師”系統中,再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組別,以加分的形式對學生參與樂理知識測評的行為進行客觀的激勵和評價,結課時統計出各組的得分情況。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培養小組合作意識,創建良好、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功能優化課堂中的識譜教學,促進學生識讀樂譜的能力,提高識譜教學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