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君
兒童經驗是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發展的經驗,包括認識、主觀觀念、情感態度、技能等,具有完整性與統一性、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兒童經驗是幼兒園課程的核心概念,是幼兒園課程建構的依據之一,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能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它是兒童經驗發展的主要途徑。本文以大班課程“百變花布”為例,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指導下,探討幼兒園課程如何基于兒童成長需要的經驗,通過豐富的內容與實踐,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提升課程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能看到一條要求——“基于兒童已有經驗”,同時會產生疑問“到底什么是兒童的已有經驗”。在杜威的經驗論中,他將兒童的已有經驗比作擁有不同氣候、長滿各種植物且充滿生機的叢林。教師必須以兒童已有經驗為起點,在其已經知道的知識和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尋找兒童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建立新的“生長點”。
(一)甄別興趣需要,判斷現有經驗的價值
課程資源的挖掘是課程開發的重點,教師應關注兒童已有經驗,根據兒童的理解能力,引導兒童充分討論,使其在傳遞經驗中達成共識,通過交流、合作讓個人經驗變成集體經驗。
例如,兒童在收集材料的時候發現布料具有不同的厚度,他們對縫紉機縫制衣服的過程、不同圖案花紋的排列以及寓意等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聯系實際生活,發現很多物品都是用布制成的,比如媽媽的花布包、爸爸的領帶、沙發的靠枕等。同時,兒童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比如為什么不一樣的布手感不同、棉布是怎么做出來的、布的顏色和花紋是怎么畫上去的等。兒童在收集、整理材料的過程中,對布的材質、花紋等形成了初步的感知,他們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知道了布與生活的關系,產生了利用布制作手工品的愿望。
(二)開展審議活動,預設提升經驗的可能
面對兒童已有的經驗資源,教師應進行信息篩選和問題歸類,通過課程審議,找尋幼兒已有經驗和未知經驗之間的轉換點和關聯點。例如,筆者架構課程內容,以布的收集、布的色彩、布的游戲三條線索展開活動,讓幼兒了解布的來源、制作方式、組成結構、染制方式等,形成初步的認知概念,使其在收集故事的過程中重溫長輩們的關愛,感受自己的成長變化,在剪裁、縫制各種小物件的過程中享受創作樂趣。
兒童的學習是其經驗不斷生長的過程,每一個新的經驗都建立在前期經驗的基礎之上。“連續性”就是兒童經驗的“經”,促進兒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整體性”是兒童經驗的“緯”,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兒童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需要,實現幼兒生活經驗、游戲經驗和學習經驗的整體性發展。
(一)由淺入深,促進經驗的連續性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是讓兒童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進行語言表達的技能。隨著活動的開展,大班兒童逐漸學會運用各種表征符號記錄不同類別的布,他們的書寫水平逐漸提高。在“我是小小服裝設計師”的活動中,兒童不僅嘗試繪畫,還書寫了數字符號和自己的名字。隨著課程的深入,主題活動由“編織館”進入“布藝館”,雖然“編織館”“布藝館”是兩個不同的內容,但他們都關注兒童讀寫經驗發展的連續性,有利于促進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的發展。教師應通過適宜的教育策略,促進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的連續發展,為兒童未來的讀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由點到面,實現經驗的整體性發展
“經”是經歷,“驗”就是有所感受、反應和意識。筆者以兒童對百變花布的興趣為出發點,引領兒童自主創設“編織館”“布藝館”,鼓勵兒童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以點帶面,用一個經驗喚醒多個經驗,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比如,筆者開展了以“手機袋的故事”為主題的活動,帶領兒童親手參與設計、測量、縫制等環節,讓兒童感受手機袋的功能和價值,幫助兒童了解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兒童對數學的興趣。此外,兒童將制作的手機袋送給對應班級的教師,可促進其空間關系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再如,在以“青花作坊”為主題的活動中,兒童對染料有了新的認識。他們通過安排染布順序,學會了分配與利用時間,對時間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課程最終指向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教師應創設具有挑戰性的生活問題情境,共同繪制促進兒童經驗發展的“同心圓”,以提升課程品質。
(一)以“挑戰”為圓心,提供主動探索的學習機會
相關教育人士說:“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通常來說,兒童的經驗就是兒童正在做的事情。他們在縫制各種生活小物件時,經常會遇到一些困惑,如線畫不直、剪破了怎么辦、如何攜帶小物件等。這些問題是引發兒童主動探索發現,產生認知沖突,發展相關經驗的良好契機,兒童在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我經驗的升華和建構。
(二)以“開放”為半徑,共創可觸可摸的環境場域
杜威歸納了經驗的重要性質,他認為經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有學者曾經指出,經驗不是特殊的東西,經驗是兒童和環境相接觸而來的,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意義的“隱性”課程。教師要關注兒童的生活經歷,積極創設兒童可以親身體驗并積極建構的課程環境。筆者將“布”帶入兒童的生活,合理規劃班級空間布局,投入豐富的游戲材料,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清晰地找尋兒童一路探究與學習的歷程。同時,筆者充分利用戶外的布廠、縫紉店、裁縫師傅等社區資源和人力資源,有效融合室內及戶外空間,給予兒童互動開放的活動場域。比如,筆者以園內的小自然環境為活動場,組織幼兒一起織布、染布,一起做抱枕、飾品等,便于幼兒直接接觸、具體感知,讓他們產生真實體驗。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導下,兒童經驗生長無序與有序并存。無論兒童經驗生長的速度、方向如何,教師都要始終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尋找兒童行動與關鍵經驗之間的關聯及邏輯,促進其有效生長、和諧發展。能被兒童吸收的經驗是與兒童已有經驗相關聯的,是兒童已有經驗的深化和擴展。教師應基于兒童的已有經驗開展活動,圍繞兒童的相關經驗進行課程設計,瞄準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開展實驗活動,根據兒童經驗的動態生長進行評價,更好地開展幼兒園課程實踐。
(作者單位:無錫市玉祁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