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開端,是人一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小學是幼兒開始正式學習的基礎階段。如果幼兒園和小學沒有做好適當的銜接,那么幼兒很容易出現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等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重點關注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幫助幼兒走好關鍵的一步。
(一)幼兒園常規制訂與完善
部分幼兒在進入小學后不能很好地遵守最基本的活動常規,不能按照教師的提醒進行基本的班級日常活動。因此,大班教師要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幫助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環境。
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是哥哥姐姐了”中,我們與幼兒分別從運動、游戲等多角度討論和制訂了多項常規。比如,幼兒在晨間入園時需要與值班教師打招呼和擺放水壺;幼兒在午飯時間要自主盛飯菜和清理餐桌;幼兒在飯后要自主散步,以增強體質;幼兒在午睡后要自己整理衣服和床鋪;等等。這些常規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不斷調整的。
(二)家庭是良好習慣的保障
家長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保障的物質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家長應盡力為幼兒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從多方面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家中,家長不要大聲爭吵,要注重教育方法,不隨意打罵幼兒,要用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影響幼兒,為幼兒樹立榜樣。家長可以養成早睡早起、說普通話、講究衛生等習慣,幼兒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部分幼兒在升入小學后,會出現上課走神、不停做小動作、交頭接耳、不愿開口回答問題、丟三落四、不記得作業任務等。幼兒教師要培養幼兒認真觀察、認真聆聽、積極表達、主動完成任務等習慣,為幼兒進入小學做準備。
(一)認真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一種能力,是經年累月養成的行為習慣,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運動過程。幼兒早期還不懂如何觀察這個世界,更不懂得該如何養成觀察世界的習慣和鍛煉觀察世界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觀察條件,幫助幼兒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
例如,在集體活動“春來了”中,我們帶領幼兒在幼兒園中尋找春天,引導幼兒觀察草地、樹枝、花朵的變化等,讓幼兒感知春的氣息。在菜園里,我們讓幼兒帶著記錄本觀察種子的變化;在養殖區,我們讓幼兒觀察烏龜冬眠的變化、蝸牛的生活習性等。幼兒在邊觀察邊討論中發現一個個問題,并積極主動收集資料,共同探討,這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認真聆聽的習慣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幼兒進入小學后進行有效學習的保證。幼兒教師需要設計一些游戲活動幫助幼兒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培養幼兒的專注力。
例如,在講述故事時,教師可以多設疑,從故事的情節內容、情節發展等方面追問幼兒,也可以讓幼兒自講自問。教師還可以設計“我是答題小能手”活動,用表格的形式記錄每次活動中每名幼兒的回答次數。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積極發言,也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敢于表現的品質。
(三)喜愛閱讀的習慣
教師和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幼兒準備多種書籍,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

例如,我們開展了“讀書21天計劃”,讓家長每天和幼兒共讀一本繪本,并在班級群中打卡,以激發全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開展了“每天故事會”活動,讓幼兒在飯前向大家分享自己在書上看到的故事;我們每學期還會開展一次全園的“讀書節”活動,讓幼兒表演故事、制作讀書畫報等。
(一)生活自理習慣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的。教師可以在吃飯、睡覺、穿衣等基本的環節中逐漸鍛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在大班我們更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開展了“自主進餐活動”,讓幼兒自主盛飯菜、自主收拾餐具、自主打掃衛生,培養了幼兒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我們還開展了“小小監督員”活動,讓幼兒通過輪流值崗監督其他幼兒自主如廁、喝水、排隊、整理被褥等活動,這大大增強了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規律的作息習慣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設置不同的活動,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與此同時,教師要幫助幼兒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幼兒在升入小學后出現遲到、早退等現象,從而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例如,我們開展了“自主簽到活動”,讓準時來園的幼兒在花名冊上簽到,讓遲到的幼兒自主挑選懲罰項目,如唱歌、跳舞、整理班級圖書區等,這可以減少幼兒的遲到現象。我們還開展了“全勤寶寶兌換活動”,鼓勵幼兒每天堅持來園,每月全勤寶寶可以優先選擇獎勵物品。
(三)鍛煉身體的習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按照小、中、大班各年齡階段劃分出不同的健康標準,讓幼兒每天都能參加高質量的戶外活動。教師可以將跳繩、拍球等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培養幼兒不畏困難、勇敢、堅毅的品質,從而讓幼兒更好地迎接未來的小學生活。
例如,我們開展了打卡活動,如“散步半小時”“拍球活動”“跳繩活動”等,通過打卡培養了幼兒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另外,我們在班級舉辦了運動比賽,如“我是跳繩小達人”“我是拍球小明星”“我是跑步冠軍”等,以比賽促進幼兒運動習慣的養成。
教師可以建立幼兒習慣培養檔案,記錄幼兒一路的成長、學習成果以及特長等。這些內容可以包含記錄幼兒精彩瞬間的照片、小中大班的目標培養細則、家庭趣事、幼兒評價表、父母和教師給幼兒寫的評語等內容。
例如,我們在開學初對全班幼兒進行了體檢,了解了幼兒身高體重,并與幼兒一起制作了“我的身體變化”板塊,接著我們會在節日活動、日常活動、學習過程等環節拍下幼兒的精彩瞬間并打印照片,讓幼兒粘貼在成長檔案中,并用符號表征當時的活動內容。我們還設計了一些表格,讓幼兒自評自己的成長及不足之處。這樣的成長檔案既是幼兒努力的成果,也是評價的重要方式,值得我們積極運用。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幼兒教師要積極關注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助力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昕弘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