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怡
師幼互動是指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活動,它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也是幼兒園人際互動系統中的基本形式。師幼之間的共情對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共情理念下師幼互動的現狀,探討了促進師幼互動的有效途徑,旨在拋磚引玉,為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共情,也叫作同感、共感,也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擁有共情的人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實現了共情,才能開展更高質量的教學互動。師幼互動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站在幼兒的立場理解幼兒、尊重幼兒,真正地了解幼兒的真實意愿、想法和需求,進而對幼兒的言語和行為進行有效回應。當幼兒感受到教師的認可、尊重和接納后,他們也會回饋給教師肯定和信任,愿意向教師傾訴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一)教師傾聽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互動意識
傾聽是建立共情的基礎,教師要想知道幼兒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就要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和心聲,進而與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共情關系。然而,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部分教師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較少傾聽幼兒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缺乏與幼兒互動的意識。比如在區角活動或晨間活動中,有些教師任由幼兒自主活動、自由發揮,對幼兒活動的具體內容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與同伴的對話、行為、表情等都較少關注。還有一些教師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對幼兒采取單向互動的管理模式,缺乏與幼兒的雙向有效互動。這些都限制了教師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活動指導,導致幼兒活動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師觀察能力不足,缺乏有效互動支持
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和活動進展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建立良好共情關系的前提。受認知能力和語言基礎的限制,部分幼兒的表達能力較弱,難以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這就需要教師仔細觀察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言語和表情等,整理出具有持續性、關聯性的成長記錄,為幼兒建立成長檔案提供幫助,也為后續教師分析幼兒情感、健康、認知及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保障和依據。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存在觀察能力不足的情況,對幼兒的關注度不夠,且缺乏對幼兒活動前的觀察和有效的互動支持,進而影響了師幼互動的效果,導致互動質量不高。
(三)教師對話能力不強,缺乏有效互動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人際互動的開始,也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的共情能力決定了教師的對話能力,師幼之間的對話質量決定了師幼互動的效果。教師要具有對話意識,即通過對話與幼兒進行互動。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對話能力不強。比如,部分教師在幼兒與同伴進行游戲活動時會用“你們在玩什么呀”“這個東西好玩嗎”“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等對話方式了解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這樣不僅無法獲得有效的幼兒活動信息,還可能會打斷幼兒的活動過程。教師缺乏良好的對話能力和互動方式,將無法為幼兒提供有針對性的活動指導,這會影響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互動意識
觀念決定方向,決定了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想建立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順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樹立科學、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強化自身互動意識,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幼兒,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對話與交流關系,并始終堅持幼兒的主體地位,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感受和理解幼兒的行為。
一方面,教師要觀察幼兒的生活規律。不論是在飲食、睡覺,還是學習等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規律。教師作為幼兒的生活伙伴,要設身處地地以幼兒的視角看待生活、體驗生活的節奏和規律,以平等的心態尊重幼兒、理解幼兒和支持幼兒。
另一方面,教師要理解幼兒的生活感受。幼兒的世界總是充滿著新奇的幻想,他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特別是在幼兒園中的學習生活,每天都有著不同的活動內容,給幼兒帶來了豐富的生活和學習體驗,每名幼兒從中收獲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教師要走進幼兒的世界,共情幼兒的生活感受,進而了解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想法和需求,以此為依據采取行之有效的支持方法,與幼兒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師幼互動關系,從而促進幼兒的良性發展。
(二)加強師幼合作,拓寬互動渠道
在共情理念下,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和關懷,并在設身處地了解幼兒想法需求、行為習慣、生活規律的前提下,給予幼兒具體化的指導意見。對此,教師要轉變自身管理觀念,以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支持和參與幼兒的學習活動,建立一個師生平等、和諧共處的師幼關系。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幼兒學習過程中的伙伴,與幼兒一同學習,并在活動中與幼兒共同協作、開展互動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從幼兒的立場出發,站在幼兒的角度,以平等的視角思考問題,協助幼兒一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阻礙和困難。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幼兒在學習中的各種反應,觀察幼兒的具體表現,及時了解幼兒的需求,并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回應或指導,從而與幼兒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關系,讓幼兒在教師的有效支持下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三)積極反饋幼兒,增強互動能力
共情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擁有共情能力的人能感同身受地體會他人的處境,與他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然而,共情并不意味著完全認同對方的想法或無條件地支持對方的行為和情感,而是在共情的作用下,共情者可以以一種接納、包容的態度理解對方。這種態度是積極、肯定的,而非否定或批判的。每名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他們成長的周邊環境、身邊的人、家庭環境等都存在差異,因而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但每名幼兒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得到家人、教師或同伴的認可。因此,教師在與幼兒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幼兒的意愿和想法,還要更多地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始終以積極的、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行為,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用真誠的語言和行為鼓勵幼兒,讓幼兒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進而幫助幼兒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幼兒努力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俗話說:“尊重和鼓勵是最好的教育。”師幼之間的互動過程就如同打乒乓球,尊重和鼓勵就像接發球時的原動力,它能讓這種互動關系更加積極、長久地保持下去。教學實踐證明,受到教師尊重和鼓勵的幼兒對自己會更有信心,在學習時他們往往更具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能長久地保持學習專注力,以較高的熱情接受和探究新事物。同時,這類幼兒的身心也會始終保持愉悅的狀態,他們敢于參加各種具有探索性的活動,并會努力地體現自己的優勢、展現自我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四)加強家園溝通,提升互動效果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而共情是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情感潤滑劑。在共情理念下,要想提升師幼互動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有效的家園溝通是提升教師共情能力、促進師幼良好互動的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幼兒教師要與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對話,讓家長認識到家園合作對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讓家長從思想觀念上樹立家園合作意識,為教師開展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其次,幼兒教師要通過家長了解幼兒在平時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及時與家長交流幼兒的生活、學習動態,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特點,并為家長提出一些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家庭教育意見。比如,有的幼兒性格比較內向,缺乏良好的個人交往能力。家長可以適當拓寬幼兒的交往范圍,多為幼兒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多帶幼兒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
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親子活動、家長志愿活動等各種形式的家園合作活動,為家長提供展示個人特長的機會,以此拉近家園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性質。同時,通過這些家園合作活動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學習支持,從而提升師幼互動效率。
總之,在共情理念下,教師要與幼兒建立起平等、友好、教學相長的互動關系,以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傾聽幼兒、尊重幼兒、鼓勵幼兒,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