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在幼兒做不好或做得慢時,教師不應包辦代替,而應鼓勵幼兒,讓幼兒有信心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筆者通過對所在幼兒園小班幼兒的觀察和調查,了解了該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以供參考。
本調查以筆者所在幼兒園小班的35名幼兒及其家長作為調查對象。筆者通過持續性的觀察,了解了小班幼兒在園如廁、進餐等環節的情況,并采用問卷方式向家長了解了幼兒在家如廁、進餐等環節的情況。
(一)小班幼兒如廁環節的現狀
該班全體幼兒能向成人表達如廁的意愿,并能向成人尋求幫助,有20名幼兒能自主脫褲子,其中,2名幼兒能獨立如廁。總體來說,該小班幼兒在如廁環節的表現一般。
(二)小班幼兒進餐環節的現狀
在獨立進餐方面,該班有26名幼兒能獨立進餐,7名幼兒偶爾能獨立進餐,2名幼兒進餐時需要教師陪同。在飲食習慣方面,9名幼兒經常挑食,15名幼兒偶爾挑食,11名幼兒很少挑食。在自主洗手方面,32名幼兒在教師或家長的督促下能做到飯前洗手,只有3名幼兒能主動洗手,但無法熟練地用七步洗手法洗手,這說明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整潔度方面,23名幼兒在教師和家長的提醒下能保持衣服、桌面、地面基本干凈,其余幼兒則較難保持桌面干凈。在餐后漱口和擦嘴方面,30名幼兒在教師和家長的提醒下能自主漱口和擦嘴,5名幼兒則需要教師的幫助。
(一)小班幼兒如廁環節存在的問題
1.缺乏主動如廁的意識。在小班幼兒入園后,教師大多會在每節課后或活動結束后安排幼兒集體如廁,導致幼兒缺乏主動如廁的意識,只有少數幼兒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如廁或在教師的幫助下如廁。
2.無法自主脫褲子。由于家長的包辦代替,接近一半的幼兒不能自主脫褲子。此外,部分家長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能力和需要,給幼兒穿了不合適的褲子或穿了多條褲子,導致幼兒無法自主脫褲子。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幼兒會向教師尋求幫助,個別幼兒會因害羞不向教師尋求幫助,從而出現尿褲子的現象。
(二)小班幼兒進餐環節存在的問題
1.用手抓食物,使用勺子的方法不正確。熟練地使用勺子是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內容,是小班幼兒自主進餐的前提。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幼兒能較好地使用勺子,少數幼兒會握著拳頭拿勺子,有的幼兒會選擇直接用手抓取食物。
2.邊吃邊玩,不能專注地進餐。幼兒天性活潑、愛玩,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筆者觀察到大多數幼兒在用餐時會與同伴進行交流、做小游戲等,個別幼兒甚至離開位置去游戲區擺弄游戲材料。
(一)為幼兒提供實踐的機會
1.盡量讓幼兒獨立完成生活活動。在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獨立完成許多事情,但幼兒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并沒有自我服務的意識。因此,教師要盡量讓幼兒獨立完成吃飯、午休、穿衣等生活活動,以樹立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為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礎。
2.反復實踐,讓幼兒熟練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心態,耐心地引導幼兒,并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反復實踐,助力幼兒熟練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教師要為幼兒創造鍛煉自我的機會,讓幼兒通過多次練習,逐漸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教師不應過多干預幼兒的練習與實踐,而應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大膽創新,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基礎的生活活動,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采用幼兒喜歡的方式
小班幼兒的專注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無法完成負責動作、缺乏生活自理意識。因此,教師在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時,要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生活活動。同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習慣,了解幼兒的能力水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要全面了解班級幼兒的發展水平、家庭情況、興趣特點等,并據此開展針對性的教育,以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等,以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輕松地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此外,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關。教師應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能自主完成如廁、洗手、進餐等,為培養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礎。
(三)家園合作
1.引導家長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積極開展家園合作,鼓勵家長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教會幼兒各項生活自理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著重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并為幼兒提供鍛煉自我的機會,讓幼兒學以致用。
2.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家長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為不需要刻意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包辦代替,讓小班幼兒失去了自我服務的機會,導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通過家長交流會、家庭教育講座、家園活動等途徑,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為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并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幼兒經過反復實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此外,教師還應積極開展家園合作,充分發揮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與家長共同教育幼兒,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而為培養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