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惠
創意美術活動能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開展創意美術活動是引領幼兒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
筆者所在幼兒園樓梯、走廊的扶手處原來是光面的玻璃,自開展創意美術活動以來,師幼共同思考如何進行創造性表征。有的幼兒用顏料進行涂鴉,在玻璃上畫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全家游玩場景圖;有的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用絲瓜絡做成各種動物,并放在樓梯的拐角處;有的幼兒設計了創意小盆栽,還在花盆上畫上了漂亮的花紋……
為了讓幼兒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創意美術的魅力,置身于藝術海洋中。各班教師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創設了多個創意美工區,給幼兒提供了自由創作與表現的機會。大班一位教師帶著幼兒用丙烯顏料在布包上進行創意自畫像,并將布包晾干、懸掛于走廊處。幼兒對自己創作出來的布包愛不釋手,經常將手工作品、自帶玩具等置于布包內。各班教師在各自班級里設立了各種創意美工區角。在“印染坊”區角,幼兒通過扎染、晾曬不同材質的布,感知布的不同暈染效果;在“魔術畫”區角,幼兒用白色油畫棒自由作畫,并刷上有色水粉顏料,感受油水分離似魔術般的繪畫形式;在“瓶子吧”區角,幼兒用橡皮泥、黏土、麻繩等在瓶子上進行裝飾、創作,體驗自由創作的樂趣。良好的創意活動環境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熱情,還給了幼兒接受美的熏陶的機會。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及經驗水平,通過多元化的創作材料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創造條件和機會,引領幼兒進行個性化的創作,讓幼兒感受美和體驗美。
(一)創作材料多元化
材料是美術教學中的關鍵媒介,使用豐富多樣的材料可以激發幼兒內心深處的創作欲望。我園地處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材料,如秸稈、藤蔓、麻繩編織物、枯枝、樹葉、酒瓶、蛋殼、果殼、紙袋、石頭、棉花等。這些生活化的材料會使幼兒感到親切與好奇,能進一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通過提供多元的材料,可以開闊幼兒的眼界,讓幼兒對自由創作有更多的感知和理解。
(二)教學方式靈活化
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愛運動的小人”教學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讓幼兒動手作畫,而是先示范跳繩,并請幼兒仔細觀察筆者的身體動作。接著,筆者讓幼兒跟著音樂做運動,在音樂停止的時候變成“木頭人”,并觀察同伴的動作。最后,筆者讓幼兒運用扭扭棒等材料創作人物作品并進行展示。
(三)家園聯誼開展大型創意美術活動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邀請家長來園與幼兒共同參加創意繪畫活動“美麗的春天”。在活動中,幼兒手持彩筆,在長達10米的布匹上進行自由創作,家長們協助幼兒進行適當的添畫。繪畫結束后,幼兒之間互相合作,調配顏料,并將調好的顏料灑在布匹上。在作品晾干后,教師用其布置幼兒園,進一步讓幼兒浸潤在自己創作的美的環境中。
(一)觀察發現,就地取材
觀察對于幼兒的智力發展、求知欲的啟發等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從尋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幫助幼兒開闊眼界,豐富幼兒生活,讓他們以愉快的心情感知大自然的美,感受生活,在玩中學,在觀察中獲得啟迪。
比如,在美術活動“美麗的絲瓜絡”中,筆者讓幼兒從家里或農田里親自采摘絲瓜絡帶來幼兒園。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從欣賞不同的絲瓜絡入手,感受其外形結構的不同美感以及橫切面圓中有方的獨特韻味。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多種材料,進行想象創造,將絲瓜絡制作成各種造型的玩具,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中體驗創作活動的樂趣。幼兒將絲瓜絡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如鱷魚、蝴蝶、天宮一號、小豬、蛇、機器人等。
再如,在“金色油菜花”美術寫生活動中,筆者利用陽光明媚的暖春好時節,帶領幼兒背著畫架遠足,鼓勵幼兒近距離地觀察油菜花。幼兒畫了綠色的油菜花花莖、金黃色的油菜花花瓣,有的幼兒還不忘在茂密的油菜花叢中添畫了蝴蝶、蜜蜂。在活動中,幼兒對油菜花有了新的認識,也提升了自身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二)鄉土材料,游戲瑰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對于農村幼兒來說,大自然就是他們的展覽館。筆者帶領幼兒走進自然,利用鄉土資源展開了參觀、收集、欣賞、制作、游戲等一系列活動,帶給幼兒美的享受。
在風景如畫的秋天,筆者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樹葉、石頭、蔬菜、螃蟹殼、各類貝殼、樹葉、葫蘆、棕櫚皮、棉花等鄉土材料,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小班幼兒對滾一滾、壓一壓比較感興趣,于是筆者開展了“樹葉噴砂”“石頭滾畫”“蔬菜拓印”“玉米棒滾添畫”等活動;中班幼兒喜歡動手嘗試,筆者開展了“棉花殼拼貼”“貝殼大變身”“竹簡畫”“瓶蓋走迷宮”“泥巴小糖人”等活動;大班幼兒喜歡創意想象,于是筆者開展了“葫蘆娃娃變臉”“棕櫚皮拼貼畫”“稻草人舞會”“螃蟹貝殼水墨京劇臉譜”“玉米皮民族服飾展”“跳舞的樹葉小人”“棉花殼做風鈴”等活動。筆者充分挖掘鄉土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還在游戲中增強了幼兒對美的感受力,提升了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我們還在美工室里開設了陶藝工作室,用泥土代替陶土,讓幼兒更真實地感受生活,了解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班級的各個角落都有幼兒的手工創意作品,如走廊的葫蘆娃吊飾、樓梯的樹葉噴畫、閱覽室的棉花風鈴垂吊、科探室的蔬菜拓印畫、機器人功能室里的百變稻草人、“表演苑”里的玉米皮民族服飾……
(三)民間藝術,別有洞天
本地有許多掌握各種鄉土技能的人才。有的人會扎染,有的人會布藝,有的人會紙扎,有的人會捏糖人,有的人會麻繩編織,有的人會木工……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的“家長進課堂”助教活動得到了家長和社區的支持與幫助。“留守愛心社”的工作人員主動來園,和幼兒一起朗誦海門山歌,唱響江海童謠,幼兒穿上自己創作的玉米皮民族服飾盡情表演。張爺爺帶著蘆稷穗麻繩進課堂,手把手教幼兒扎掃帚,還和幼兒一起掃地撣灰塵、制作草盤京劇臉譜。徐婆婆是紡紗、織布、扎染能手,在我們的“民間藝術坊”里,她擼起袖子和幼兒一起紡紗、織布、扎染、裁剪,制作服飾,給“湯寶生活坊”里的娃娃換新裝。陳伯伯擅長捏泥人,他和幼兒一起下地挖泥,還帶來了家里的陶泥,在“創意苑”里和幼兒一起捏泥巴小糖人、嫦娥奔月、景德鎮瓷器等。

總之,教師應探索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的實踐路徑,讓幼兒在創意美術活動中放飛夢想,張揚個性的風帆,收獲一片美麗的風景。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安定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