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巧
新生兒血流感染是新生兒常見感染性疾病,該疾病具有發展快、病情危急的特點,細菌侵入其血液循環中,并迅速在血液中繁殖,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毒素會隨著血液循環遍布全身,引起新生兒全身感染癥狀,治療難度較高,且預后效果較差[1]。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都有不同,針對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新生兒科2636例患兒入院時送檢的血標本血培養狀況,分析其病原菌構成及耐藥性,及時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1.1 標本來源 132株病原菌均來自我院新生兒科,患兒使用抗生素之前的送檢血標本,為非重復菌株。
1.2 儀器與試劑 血培養用美國BDBACTE FX—400 全自動血培養儀及配套兒童血培養瓶進行培養。鑒定及藥敏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 分析儀及配套的鑒定藥敏卡片進行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培養平板為鄭州安圖生物有限公司血瓊脂平板及中國蘭平板。
1.3 方法 在患兒抗菌藥物治療前,嚴格消毒皮膚后,采集血液標本1-3 毫升注入兒童專用血培養瓶中,要求在不同部位抽取2 份血培養,顛倒混勻,立即送至微生物室,置于BD 血培養系統孵育,儀器陽性報警時,拿出血培養瓶嚴格消毒后,轉種血平板和中國蘭平板,放35℃、5%C02培養箱培養18-24 小時。同時涂片革蘭染色,油鏡下查看細菌形態及染色性,把危急值報告交給臨床,為一級報告,分離出的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結果為最終報告,連續5 天無細菌生長報告陰性結果。
1.4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糞腸球菌ATCC29212。均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132 株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91 株占68.9%(91∕132),以CNS 為主。革蘭陰性菌41 株占31.1%(41∕132),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見表1。

表1 血培養病原菌的分布及構成比(n=132)
2.2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具體數 值見表2。

表2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2.3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具體數 值見表3。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免疫功能較差,再加上一些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條件致病菌感染的機會。以往認為CNS 是皮膚正常菌群,為污染菌。在本組資料中,新生兒血培養的病原菌主要是以CNS為主的革蘭陽性球菌,這與國內較多文獻報道相一致[2-4]。在新生兒血流感染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出率(3%),占比比較低[5]。CNS 中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檢出率最高,分別是36.4%和18.5%,溶血葡萄球菌和頭狀葡萄球菌比例較少。其他還有無乳鏈球菌,屎腸球菌,肺炎鏈球菌。從藥敏耐藥率可以看出,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對青霉素100%耐藥,表皮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95.8%耐藥,人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66.7%耐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74.6%,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類,碳青霉烯類均耐藥。對呋喃妥因,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奎奴普丁∕達福普汀100%敏感。無乳鏈球菌4株占3%,檢出率與國內相關報道相近[6]。無乳鏈球菌常定植在女性陰道內,由于妊娠期特殊的陰道環境,無乳鏈球菌可引起早產,新生兒重癥肺炎,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等,病死率較高[7]。應加強對孕產婦陰道無乳鏈球菌的篩查及提前干預,預防新生兒無乳鏈球菌感染。
新生兒血流感染的革蘭陰性菌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分別占13.6%和10.5%。對氨芐西林100%耐藥,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和阿米卡星100%敏感,沒有發現產碳青霉烯酶的細菌。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他啶耐藥率為57%,大腸埃希菌沒有發現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細菌(ESBL)。ESBL是指能水解所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單環β內酰胺類的一類酶,由質粒介導,可以在不同的細菌間傳遞,對此類細菌不僅要依據藥敏結果選用有效抗菌藥物,更應加強消毒隔離制度,防止耐藥菌的播散。近年來,隨著耐藥性革蘭陰性菌的廣泛流行,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大量使用,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呈逐年增多趨勢。尤其是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往往會導致新生兒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敗血癥,嚴重威脅患兒生命[8]。隨著產碳青霉烯酶細菌的出現,臨床應謹慎使用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嚴格檢測藥敏結果。
新生兒免疫力弱、氣管插管、靜脈插管、新的高效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等因素,增加了血流感染機會和耐藥菌株的產生。本資料顯示我院新生兒科血培養病原菌以CNS 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ESBL 常見,應根據藥敏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