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鵬
小班幼兒的科學探索主要以興趣為主導。為了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實際中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結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多媒體為鑰匙打開奇妙的科學之門,通過創設情境、展示圖畫動畫的方式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學前教育階段被廣泛應用。學前教育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是目前以及未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方向。這是由學前教育的性質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學前教育不同于素質教育階段以應試為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精神品質乃至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學前教育的目的具有內向性和隱蔽性,簡而言之是為了促進幼兒解放天性、發展個性,同時認識世界、了解社會。而學前教育中的科學教育也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生活性,幼兒只是在游戲活動中初步了解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科學知識,強調發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幼兒園的小班幼兒剛剛脫離家庭環境,置身于集體教育的園區環境,環境的巨大變化讓幼兒身心都發生一定的轉變。小班是重要的過渡階段,是幼兒從散漫寵溺的家庭教養環境轉入秩序規則的集體教育環境的第一步。在這一時期,他們往往自我意識尚未明確,具體運算能力尚待發展,好奇心旺盛但知識儲備不足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小班的科學探索活動既要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探索活動感興趣,但又有一定的難度。
教師應首先明確學前教育中的科學教育活動與傳統意義的科學教育活動的區別。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旨在培養兒童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要求系統體系的知識理論,而重點在于激發幼兒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和求知欲,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因此在小班科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科學興趣為主要目標。
小班科學教育活動必須強調興趣主導、自主探索、教師引導三者有機結合,讓幼兒能主動投身教師組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對所學課題保持高度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設計中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和思維發展規律,貼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做到游戲活動生動有趣且井然有序。為了保證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高度興趣,教師必須從幼兒的認知水平出發,多采用幼兒可接受、易理解的方式,恰當使用多媒體技術。如在“認識色彩”時,不僅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的畫作讓幼兒認識色彩,還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動畫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展示顏色的深淺明暗變化。
多媒體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在學前教育階段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學習效率等,為了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科學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
(一)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幼兒園的教育資源遠遠不止園內,針對科學活動而言,教學材料也遠遠不止于課本教材和配套的活動材料以及幼兒園提供的各類活動材料。教師應當把眼光放在生活環境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如在學習“我們所處的位置”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本展開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一定教育引導后讓他們自主活動,說說其他小朋友分別處于自己的什么位置,還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觀察街道,看看各個建筑之間都是什么位置關系。
然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對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教育場合只局限于幼兒園內,教育內容只局限于教材之中。如在探索“四季變化”的活動中,教師僅通過課本圖片讓幼兒觀察四季的特點,而忽視了美麗的大自然,沒有利用好樹木、花草這些生動的自然資源。這樣書面上的科學探索,必然會讓幼兒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也不夠具體實際。
(二)課程形式僵硬呆板
幼兒園的各類教學多以游戲活動的方式展開,這也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然而在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活動組織能力和教育機制,或是為了安全考量,或是出于紀律考慮,在小班科學探索中,組織的活動較為程式化、缺乏靈活生動性,容易導致本就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幼兒喪失活動興趣。如各類活動都采用一個模式,各種科學探索都以室內活動的方式展開,這就導致課程形式死板僵硬,幼兒游離于教師設計活動的初衷之外,沒有成為科學探索的“主人公”。
(三)幼兒興趣不足
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喪失興趣,從短期來看會導致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積極性低、配合度低等,而從長期來看后果更為嚴重,會導致幼兒學習興趣減弱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不足。因此,為了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兒童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而多媒體技術手段就是最佳選擇之一。
(一)創設情境,身臨其境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課堂更具可能性,其與幼兒園活動課程的配合是得天獨厚的。教師利用聲音、燈光、色彩的組合可以在課堂上創造出一個奇妙的世界,在“認識動物”活動中,創造幽深美麗的大森林,音響里回蕩著鳥兒的鳴叫和老虎的咆哮,大屏幕上展示著茂密的樹冠,幽幽綠光更是加強了這種氣氛,此時讓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鹿,應如何采集食物、躲避天敵,從而了解各種動物的特點和習性。在探究四季變化時,大屏幕上則一會兒是紅彤彤的太陽,一會兒是白茫茫的雪地,一會兒長滿了青草,一會兒稻穗金黃,讓幼兒在短時間內體會四季的變化。
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一種獨特情景,其優勢顯而易見,不但簡單易操作,且具體可感、可信度高,讓幼兒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以便更好掌握相應的知識理論,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情景教學法更形象,也更具操作性。
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有利于兒童在活動中身臨其境,通過自主探索和觀察,在游戲活動中獲取直接經驗,掌握科學知識,并對科學世界的興趣高漲。
(二)多彩圖畫,具體生動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最普遍的應用就是展示各類文字和圖片資料,在學前教育領域主要體現為圖片和動畫材料的展示。通過向幼兒展示色彩鮮明、形象可愛的圖片和視頻,不僅能夠讓他們獲得直觀印象和感受,也可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
如在“黑夜里面靜悄悄”一課中的學習,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入課堂,配合音樂、肢體動作聲情并茂地提問:“黑夜里寶貝們睡了,其他小動物也都睡了,黑夜是不是真的靜悄悄?”在啟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之下,緊接著播放一小段動畫展示黑夜里活動的動物,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說一說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樹枝上棲息著貓頭鷹,田鼠正忙著搬走糧食……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幼兒難以觀察到的現象以動畫和定格圖片的形式展現在他們面前,為幼兒打開了神奇的科學探索之門。
教師合理科學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以豐富多彩的圖畫、形象生動的視頻,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變成一個個可愛生動的形象展示在幼兒面前。在這樣的課堂上,幼兒會對科學探索充滿興趣。
(三)古今中外,開闊眼界
多媒體技術的又一優勢就是能夠打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巧妙組合,讓偉大的科學家成為孩子們的探索引路人,如在學習“安全用電”知識時,讓富蘭克林以卡通形象出現在黑板上向孩子們說明電的重要性和它的驚人威力,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安全用電守則;在學習地震小知識時可以由我國著名科學家張衡以視頻的方式向孩子們提問,地震發生時該如何躲避,并向孩子們展示他的發明成果——地動儀。通過多媒體展示,幼兒在課堂上認識了中外歷史名人,不僅學習了科學知識,也提高了人文知識素養,更是對科學世界充滿了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在小班科學探索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形象、生動有趣的動畫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幼兒展示了神奇的科學世界,帶領幼兒一起探索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