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氣候變化 碳達峰碳中和 可持續發展 綠色經濟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歷史經驗表明,危機常是引發反思的背景板。歐盟和中日韓等國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反映的正是危機之下人類的反思和求變。正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所言:“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球氣溫再創新高、不平等狀況螺旋上升之后,人類必須把環境因素作為衡量發展與進步的維度之一,因為我們已經無法忽略碳足跡和消費足跡對地球造成的影響?!?/p>
一、氣候變化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
氣候變化關系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茖W研究和觀測數據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變化。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導致冰川積雪融化加速、海平面升高、水資源分布失衡、極端天氣頻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直接威脅,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對人類影響日益深重。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還將進一步增大,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對的最大挑戰。
2020年,全球多地發生自然災害,都與氣候變化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觸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迫使我們重新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實了自然平衡的脆弱性。人畜共患疾病已成為全世界的最新擔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2020年指出:“我們的氣候明顯在變化,后果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災難性的,沒有哪個國家是孤島。”人類現在應該關注像新冠肺炎和全球變暖這樣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并共同努力克服它們。
二、多國設定實現碳中和時間
2015年12月12日,各國領導人以最大的政治決心和智慧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是第一個被世界普遍接受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工具,它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只有全球都在21 世紀中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各方承諾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分階段實現有關目標。
2019年12月,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公布“歐洲綠色協議”,提出到2050年率先實現“碳中和”的政治承諾。2020年3月4日公布《歐洲氣候法》草案,決定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政治目標,即溫室氣體凈排放量到2050年降為零。按照《歐洲氣候法》草案要求,歐盟所有機構和成員國都采取必要措施以實現上述目標。草案還規定了采取何種措施來評估成果,以及分步實現2050年目標的路線圖。
2020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他表示,日本將加強太陽能和碳循環等重點技術領域的研究,從根本上調整煤電政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2020年10月28日韓國總統文在寅也表示,韓國將與“國際社會一起積極應對氣候經濟情況”,并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而英國提出,在2045 年實現凈零排放,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政府也明確提出,要在2050 年實現碳中和。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為此,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意味著中國更新和強化了在《巴黎協定》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自主貢獻目標。習近平主席還提出了后疫情時代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設想,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2019 年9月報告,目前全球已有60個國家承諾到2050 年甚至更早實現零碳排放。
三、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全面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
所謂“碳達峰” 是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出現拐點并在此后開始下降,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世界資源研究所介紹,碳排放達峰并不單指在某一年達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個過程,即碳排放首先進入平臺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然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所謂“碳中和”,即凈零排放,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也就是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簡單地說,就是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即“中和”。
發達國家的經歷表明,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增加,至一定水平抵達峰值而后下降?!栋屠鑵f定》所規定的目標,也是先達峰然后走向凈零碳排放。碳達峰與碳中和緊密相連,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實現的時長和實現的難度。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但是碳密集型產業將難以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2019年中國的排放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7%,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總和,人均排放也超過發達經濟體歐盟的人均水平。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19 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48.6億噸標準煤,其中85%以上的一次能源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它們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中國的煤炭消耗量也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數據顯示,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70%以上。本來在疫情減緩之后,各國應著重于綠色、低碳的政策導向,推進經濟高質量復蘇和可持續發展。但是2020年20國集團國家在經濟復蘇措施中,對化石燃料相關活動的投資比對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的投資多50%。我國在2020年上半年也批準了一些新燃煤電廠的建設。這明顯不是綠色復蘇行動措施。但如果因復蘇經濟而忽視了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使命,很可能就會放松對能源消費總量、結構和碳排放等方面的重視,有走回粗放式發展道路的風險。可見,因疫情導致的經濟減退使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受到了影響。
碳減排與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生產生活方式全方位變革的關系十分密切。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源性,抓好抓實碳減排工作,對于溫室氣體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可以起到協同控制作用,有利于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也就是說,碳排放達峰的本質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碳中和對中國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這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昭顯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其核心是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走上綠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高質量發展。
四、結束語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督ㄗh》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2021年將是中國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的元年,距離2060碳中和年也僅有40年的時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持久戰的勝負轉折點或許就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要重點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這是中央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以高水平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