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人人出彩,技能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道路上,對職業教育中的基礎中職德育教育提出“強自信、筑匠心”的三棱錐式“一軸三成、六縱橫”的德育模式,全方位提升中職生的品質。
【關鍵詞】中職? 德育 三棱錐式德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035-02
一、背景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大背景下,中職學校需要大力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中職生雖然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但智力素質并不差。他們的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適應性強;中職生追求時尚、追求財富,出人頭地的夢想非常強烈。我們必須注重完善與建構適合中職學生德育發展的模式與內容,發掘他們的潛力,在“人人出彩,技能強國”的大建設中添磚加瓦。
二、“強自信,筑匠心 ”德育教育模式的主要內容
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中軸,以一年級“成型”、二年級“成人”、三年級“成才”進階模塊為三個基礎面,基礎面以橫向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格局的廣度、以縱向發展目標培養學生能力的高度,構建三棱錐式“一軸三成、六縱橫”的德育模式,全方位提升中職生生涯品質。
具體體現為一年級“成型”: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紀守法為橫向發展目標,以“團隊合作”“自學成長”為縱向發展目標,提供各專業學生的專業初體驗,萌發職業意識;二年級“成人”:以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工匠精神教育為橫向發展目標,以“自信自尊”“感恩導行”為縱向發展目標,建構負責擔當、多樣化各專業職業人特質,增長職業能力;三年級“成才”:以貫徹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職業理想為橫向發展目標,以“角色適應”“崗位歷練”為縱向發展目標,培養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優秀中職生,獲得全方位職業素養和能力。
在“強自信,筑匠心 ”三棱錐式“一軸三成、六縱橫”的德育模式下,進階、模塊化開展學校德育活動。
三、“強自信,筑匠心 ”德育教育模式的實施關鍵
(一)關鍵一:抓住中職學校學生身心特點[1]
第一,中職生不是自信的群體,各種因素在影響著他們自信心的養成。內部因素上,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初中時期大部分學業成績不拔尖,其中有一部分屬于厭學嚴重的孩子。長期的學生生涯與自信心的建樹不成正比。外界因素上,中職生更容易沉迷網絡、游戲、追星、享樂等。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加劇了外界誘惑對他們的影響,中職生沒有辦法盡快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此外,近年的家長多數是70后、80后,創造了相對優越的環境后,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待和長期形成的親子溝通模式,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從小缺乏艱苦的鍛煉的事實,孩子們可能存在意志薄弱、畏難怕苦、心理脆弱、惰性思維等情況。內外因素共同影響疊加導致部分中職生因無法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思想觀念相對弱化、做事處世急于求成,對社會回報期望值明顯偏高等因素,無形地遞增了中職生的“挫敗感”。
第二,特殊群體的組合,容易形成“小幫派”現象。“同病相憐”的感覺加上某種相同體驗和經歷等,容易形成“小團體”聚集。這種現象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整個班級出現不良局面,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第三,自我統一能力有待增強。隨著年齡增長、自我角色的增加,往往需要中職生擁有較強大的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統一。但部分中職生對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正性和負性事情,不能夠正確擺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為了維持自我的心理平衡,不能慎重和全面地思考這些問題后面的本質,隨便尋找敷衍解決問題的某一方式,受困于現象之中。常出現許多事情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評價的情況。
第四,關注外在,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剛剛從初中畢業的中職學生們,希望師長同學能看到自己,但因為心理都還不夠成熟,往往會表現為具有較強的虛榮心、較強的表現欲。
總的來說,當代中職學生主要特點是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自信心不足,主動學習意識弱;團隊精神缺乏、感恩意識不強;容易心浮氣躁、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心理承受力偏差、溝通協調力能力有待提高;比較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二)關鍵二:因地制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德育管理工作有一套自身完整的工作體系。學生“強自信,筑匠心 ”德育教育模式的運作需要德育管理隊伍、教師綜合教育管理隊伍和學生自我管理隊伍的共同配合才得以良性循環與發展。
四、“強自信,筑匠心”德育教育模式的成效與不足
(一)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圍繞“強自信,筑匠心 ”德育教育模式開展的各類學習和活動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促進了學生養成教育的全面開展。一學期團隊合作核心素養培養,提升了學生的班集體建設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現代活力校園”系列、定向越野比賽等引導廣大同學走出寢室,走下網絡,走向操場,鍛煉參賽者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野外適應能力等多項綜合素質。
(二)初步搭建學生的成長平臺
第二學期開展的“自學成長”核心素養培養,滲透到學生各個學習方面,學生們了解自學成長的意義,理解自學成長的重要性,學會學習目標的制定與跟蹤。同學們逐步關注自己的成長目標,并促進更多好習慣的養成。 為三四學期的“自尊自信”和“感恩導行”奠定了基礎。
(三)持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三學年在前兩年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角色適應”與“崗位歷練”樹立了就業自信心和就業意識,幫助學生完善就業和繼續深造的認知,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即將到來的實習、就業和繼續深造學習。多形式、多載體的活動,如,經典誦讀活動、工匠精神主題教育等活動讓學生在展示自我上更進一步,顯著提高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四)牢固地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共同參與各類活動,比如組織師生參與古建筑志愿講解服務、一起參加校園趣味運動會、一起參加“最美教室”的創意設計等等,不但大大增加了師生交流機會,也讓學生更顯才華,更富內涵,更加陽光,更加自信。很多班主任都有這樣的感受: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跟學生溝通容易了,班級變得好管理了。
(五)師生共進,取得顯著成績。
2019—2021年,我校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在國賽、省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老師們通過正式出版教材、開發省級在線精品課程、編寫校本教材等,顯著提升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水平。我校教師在課程資源和教材建設取得不俗的新成果,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與先進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近年來“強自信,筑匠心”德育教育模式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善待改進的地方。
(六)隨著防疫抗疫的常態化,如何用新方法、新思路保存舊成果,創造新成績成為每個參與其中的老師需要考慮和探索的事情。
(七)面對涉及面廣、涉及部門多重、工作層級復雜且細致的師資隊伍的建設,上級還須繼續在政策、資金上應有相應的配套支持,才能保障逐漸形成一套適應學校學生的德育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顏廷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31.
作者簡介:
林茜(1984年3月-),女,漢族,福州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青少年德育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