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洪
【摘要】初中數學作為初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實現學生的思維拓展以及自身的認知評價等意義重大,而數學作業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倍受廣大教師的普遍關注。教師往往將作業作為評價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有效依據。我們不難發現在初中數學作業中學生的錯題現象十分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數學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那么,如何對規避初中生數學作業的錯誤,提升初中數學的整體教學質量呢?對此,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 作業? 錯誤? 原因分析?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181-02
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必不可少的,其都在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數學作業作為檢驗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方式,對學生課堂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有一定的幫助。盡管當前我國的數學教師也運用了多元化的方式來規避學生在數學作業中出現錯誤,但仍舊擺脫不了學生的錯題出現。本研究以初中生的數學作業為例,對其進行深刻的探討分析進而找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力求提升初中生整體的數學水平。
一、規避初中數學作業錯誤的重要性
(一)發揮作業的有效價值
數學作業是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是體現學生思維拓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能夠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進一步體現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價值[1]。
(二)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作業本身是數學教學的一部分,依據作業的質量能夠清晰地對整體的教學狀況一目了然。學生的作業錯誤較多,說明在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漏洞,教師通過這些漏洞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并結合學困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輔導和教育,進而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
二、當前初中生數學作業的錯誤原因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本調查以X初中學校為例,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4名學生定為調查對象。
2.調查方法
(1)作業調查。
(2)與學生交流。
(3)與教師交流。
(二)調查案例及原因分析
1.理解能力較低
(1)案例調查。學生A作業整體較亂,且錯誤較多。簡單的題目能做對,但稍微復雜一點的題目難以解決。其在改正作業的過程中不認真,錯題難以改正。
針對學生的作業狀況,對學生A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通過學生A的訪談中得知,學生A缺乏對題目的理解,加之,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進而產生錯誤。
老師對學生A做出的評價是上課不認真聽講,成績較差,由于自身知識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題意上很困難。從老師的評價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A之所以作業出現錯誤,對題意不能很好地理解,歸根到底是自身的知識水平較差。
(2)原因分析。通過對學生A的作業、學生訪談以及教師的訪談,我們將學生A的作業錯誤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A未做到正確的審題。二是自身的基礎知識水平較低。
2.分析能力較差
(1)案例調查。學生B的作業整體來看比較規范,其正確率也在80%以上,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掌握得比較清晰,在修改錯題上能寫出正確答案,但過程卻難以寫出來,不懂得自己為什么會出錯。
在與學生B交談過程中,其表示自己在學習上還行,但是遇到較多的題目時自己卻難以應對,做題速度明顯比他人慢。
學生B的教師表示學生B是比較踏實的學生,在審題方面表現的還可以,但是其存在記憶力較差的狀況,進而使得其在做題過程中比較緩慢。
(2)原因分析。針對學生B作業中所出現的錯誤問題,對其作業、學生本身以及教師的交談發現,學生B之所以作業出現錯誤其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兩種:一是學生在面對作業題目時,首先應審題和理解題,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計算,這就依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來實現。學生B也掌握了課堂知識,但在做題時難以對題目分析到位,加之其記憶能力較差,一旦題目分析錯誤,還得重新再來,這就延長了其做題的時間。二是許多知識的相互纏繞,導致學生的知識出現混淆,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錯誤。
3.解決問題能力較差
(1)案例調查。學生C的作業整體狀況來看,自己清晰,正確率在85%以上,對課堂上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也比較熟練。能夠將錯題修改正確。同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也會主動請教老師或者他人。記憶力較強,但在解題能力方面較差。
學生C對自己的評價是自己對教師所講的知識比較熟練,但不會運用,稍微題目變動自己不能運用知識靈活解題。
教師對學生C的評價是基礎知識扎實,但不能靈活運用,題型一旦發生變化,便難以做出。也就是說思考能力欠缺。
(2)原因分析。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能很好地解答出來,但同樣的知識,換一種方式提問,學生就全然不會做了。很顯然這是個系統性的問題。學生學知識的方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解題結果。對此,要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出發。新課程標準中曾經指出,引導學生通過現有的知識去創新,熟練掌握數學知識的運用方法[2]。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培養學生不斷創造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將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應讓學生結合課堂知識不斷開拓自己的思維,進而形成自己的創新,這樣學生才有能力應對不同的題目。
4.遷移能力較差
(1)案例調查。學生D 的作業比較規范,是其他學生的榜樣,其題目的正確率也在90%以上。所學的數學知識比較扎實,錯誤的題目也能很快改正。但是,面對遷移類的題目不懂得如何下手解決。
通過對學生D進行訪談,她認為自己在數學課堂上比較積極,對待作業也是保持認真的態度,對大部分的題目能夠做到獨立解決。面對幾何圖形的題目能夠正確完成,但涉及到遷移類的題目往往出現錯誤。
學生D教師對其表示很滿意,認為學生D是個樂觀積極、熱愛學習的人,在學習上愛幫助其他人,也能很快地完成作業,其正確率也很高,但遷移能力較差。
(2)原因分析。遷移技巧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學生只有提升自己的遷移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在遷移問題上,學生往往更多依賴教師,這些因素的形成與學生的年齡、智力以及學習態度和教師的指導等都有關系。如果學生的認知以及接受能力較強,那么,其自身的遷移能力也就越強。另外,學生積極思考也會提升自身的遷移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思考性。
三、規避初中生數學作業錯誤的策略
(一)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首先,鞏固學生的內在知識。學生的內在知識是解題的基礎。強化知識結構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加理解數學,并加深自己的記憶,進而熟練掌握。
另外,教會學生審題的方法。當面對一個題目時,學生應先對題目粗略的閱讀,然后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對已知條件進行認真分析,找出題目中所要求的隱性條件,進而求出問題。
(二)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師應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變得更加趣味化,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對數學知識中的公式進行熟練記憶,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數學知識,同時,對學生記憶也有很大的幫助[3]。
另外,對所學知識加以復習和鞏固。幫助學生將相似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加強學生的記憶,進而實現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首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在解題時往往過多地依賴教師,所以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將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講解,當出現問題時,教師給予恰當的指導,進而實現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另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當一節知識講完后,教師應給予學生總結的機會,讓學生講述一下本節課的具體知識以及運用方式,并引導學生養成不斷總結的良好習慣,進而為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四)學生遷移能力的提升
首先,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數學技能,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為學生創設遷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將新舊知識整合,進而提升遷移能力[4]。另外,要學會觀察和反思。總結新舊知識的相似之處,在不斷的探索和尋找過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
從小學到大學數學知識一直陪伴著我們,為我們解決了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問題。升入初中后,數學會越來越復雜,而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差異性也使得數學的學習效果各不相同。在數學作業問題,學生往往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對此,教師不應對學生加以指責,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對學生作業的錯誤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改正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每位學生,這樣才能進一步有效規避學生作業錯誤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有青.初中數學作業錯題成因分析與解決對策研究[J].學苑教育,2016(18):51-51.
[2]韓琴,吳婷.初中數學課外作業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
[3]周盛男.初中數學學生解題錯誤成因分析及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3):165-165.
[4]叢小勤.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作業負面情緒的產生原因及干預策略[J].教書育人,2019,668(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