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才珠


【摘要】“讀者意識”的缺失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習作“假、大、空”的重要原因。有“讀者意識”的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會自覺地把讀者納入寫作內容,選擇符合讀者需要的素材、語言風格等。本文圍繞讀者意識,對初中語文故事寫作教學展開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可以把寫作素材轉化成“讀者意識”式題目、建立與“讀者”對話的情境平臺、立足教材植入“讀者意識”、多角度評價中融入讀者的需要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讀者意識? 初中語文? 故事寫作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讀者意識”的初中語文故事寫作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ZC2020007)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131-02
我國中小學生的很多文章假、大、空,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寫作教學忽視了寫作的本質——表達交流,忽視了讀者,把寫作看成了單方的表達和個人的精神創造。言語交際的核心就是“對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明確為什么要寫和寫給誰看的問題。朱自清說:“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應用于這種假想的讀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讀者。”可見寫作時讀者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以“讀者意識”為議題,以故事寫作為任務,探索有讀者意識的故事寫作策略。本文的“故事”既可以是現實生活內容的創造,也可以是真實事件內容的改編,更可以結合初中語文教材延展課文的故事。
一、“讀者意識”的初中語文故事寫作教學
1.“讀者意識”基本概念
“讀者”是作者寫作時心中假定要講述的對象和閱讀本文的人。據此,初中生寫作的讀者可以包括教師、學生和自己或假定的人。“讀者意識”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自覺地把讀者納入寫作內容和寫作方式的思維活動。基于“讀者意識”的故事寫作教學,主要就是在指在“讀者意識”理論的倡導下,以“故事寫作”為任務,并依托于高效的教學策略和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故事寫作的教學過程。
2.“讀者意識”在初中故事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倡導“讀者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寫作熱情。針對明確的或假想的讀者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和交流活動,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增強寫作的自信心。寫作中利用故事的趣味性,讓學生體味到寫作的樂趣,激發寫作的渴望和內驅力,并推動學生基于“讀者意識”完成“故事寫作”的教學任務。
二、基于“讀者意識”的初中語文故事寫作教學策略
1.任務驅動,轉化成“讀者意識”式題目
莫非特曾說:“任何教寫作的人,其首要任務是培養讀者意識,否則教學難有什么成效。”因此,教師教學設計時,應是有“讀者意識”的設計,設計題目時要把素材轉化成具有“讀者意識”的題目。當學生面對真實的“讀者”,有了明確的寫作內容時,就能比較快速地進入寫作狀態。2020年廣州市中考題《我能為你做點什么》,“你”第二人稱,強調要有讀者意識;2019年廣州市中考題《別擔心,我可以的》,向誰說“別擔心”,也是強調有讀者意識。也可以嘗試同一篇文章確定不同的對象來寫,由于對象不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千篇一律,也能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讀者”。(以部編版七上寫作課為例)
2.創設情境,搭建與“讀者”對話平臺
錢理群先生說:“作文就是對話,是與他者(他人、社會,以致于自然)的對話,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很多不會寫文章的學生和同學、父母、老師說話時卻能滔滔不絕,為什么?因為他們面對真實的說話對象。訓練作文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故事寫作放在真實的交際情境里。如指導學生寫“成長”類故事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你經歷過最傷心的事是什么,你想和誰傾訴?你最高興的事是什么,你想和誰分享?還有如學生對學校操場的設施有意見,可以鼓勵學生給校長或學校負責人寫信,把他們分析的優點、缺點、建議用書信的方式傳達。這樣有了明確的讀者對話平臺,就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和興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具有讀者意識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明白寫作是源于需要才能夠流露真情。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按照個人成長類、親情類、友情類、社會見聞類、民俗風情類、文學藝術類、事物感悟類等收集和整理資料。有了長期生活故事的積累,就如搭建了一個和生活對話的平臺,寫作時就能更快構思文章。如:
社會見聞類親情類
3.立足教材,植入“讀者意識”
梳理初中語文教材,選取有利于植入讀者意識的故事寫作文章或情節,對其改編、創寫等。指導學生結合他們自己的生活內容對教材進行篩選,并整合自己的寫作素材,寫出一個從讀者出發的故事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可圍繞“讀者”“寫作目的”“故事話題”進行研究。依據情節,以“讀—說—寫”作為切入口。我們可以把文章內容整合成故事,編創成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或把大故事分成若干小故事,或續寫故事,或改編故事等等。如指導學生創編一個《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遇到的新故事,要求虛構合理、生動有趣;教授《故鄉》時,把故事分成:“我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我和宏兒的故事、水生的故事、豆腐西施的故事”等;如何理解孔乙己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是《孔乙己》的難點,教師可以把孔乙己的故事設計成“我的故事”,以我(孔乙己)的視角,來敘述他的故事,我面對“咸亨酒店”的伙計、短衣幫、鄰居孩子的心理活動。也可以設計情境劇,讓學生表演孩子們要茴香豆的情節、最后一次出場的場景等。這些構建與重組故事的設計有明確的目的和讀者,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明白文章經典的原因。培養讀者意識,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有意識植入,在教學中反復練習強化,以最終形成學生自覺的“讀者意識”。
4.多角度評價,加強讀者意識
“讀者”反饋評價就是交流、評價、修改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培養寫作思維的過程,也是學生“讀者意識”形成的過程。如寫作完成后,由學生自己對自己寫作的故事性內容展開初步評價,然后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評價,最后老師的點評評價,幫助學生對自己寫作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如在圍繞著續寫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的續寫角度較為新奇,其他人評價中發現學生描述的語言較為生動,老師則更加綜合地對此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全面了解。教學中老師要多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獲得面對面的讀者的評價,如可以通過故事作文競賽,課前三分鐘講故事,開展辯論賽等活動;可以利用多種途徑展示學生作品,讓作者擁有更多的讀者。如把文章張貼在學校學習欄、匯成班級優秀作文集、利用微信、博客平臺等;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建立可操作的評價表,讓反饋更加清晰,明了。總之,讓作品擁有更多的讀者,增強學生讀者意識和寫作的自信。
綜上所述,讀者意識下的寫作是基于言語交際的寫作觀,強調寫作的本質是表達交流。培養“讀者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因此,教師在寫作中一定要落實寫作過程,在寫作過程中提供寫作的各類支架,確保故事寫作課堂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教師要把寫作素材轉化成“讀者意識”式題目,建立與“讀者”對話的情境平臺,立足教材植入“讀者意識”,多角度評中融入讀者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穂莉.走進讀者:基于“讀者意識”的小學習作教學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3]鄧彤.故事寫作:寫作課程不可或缺的元素[J].中學語文教學,2016(1).
[4]陳逸輝.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讀者意識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1(8).
[5]黃欣.基于讀者意識的初中課本劇編排教學實踐[J].中小學教材學習,2018(12).
[6]何捷.何捷老師教材作文設計[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