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好中國故事”作為新時代下國家思政文化領域的熱點問題,是我國構建國際話語體系建設中的關鍵內容,也是高職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效率的方式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不但能夠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能以故事為載體,拉近師生關系,強化課堂氛圍。故此文章就高職院校思政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意蘊和現實理路兩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以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為社會和國家輸送更多更優質的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課堂? 中國故事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思政專項課題——高職思政課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編號:JJKH20201335SZ。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041-02
自十八大以來,國家便重點提倡要“講好中國故事”,這不僅是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高度的現實要求,亦是切實提升民族自信,引領民族共識的必要手段。而我國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其肩負著培育綜合型優質人才的歷史使命。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意蘊
1.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從飽受欺凌到奮起反抗再到自足自強,用一次次的中國式奇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決心和目標[1]。而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渠道,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課程,借助該途徑大力傳播中國故事,弘揚正能量,引導學生積極擁護黨的基本路線以及方針,使其堅定政治立場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故此講好中國故事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不但可以最大化豐富思政課程教育資源,還能提升該課程的親和力以及吸引力,使得大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故事結構中將個人理想充分滲透進國家建設、民族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中。
2.拉近師生之間的現實距離
思政課程從某一層面來說,屬于人文教育,在新時期思政課堂開啟故事教學法,可以將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古典、革命、生活等話語融合其中,達到跨越語言圈層的目的[2]。如借助古典故事不僅可以充盈教學內容,還能發揚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另外,以革命話語為主題,向學生詳細闡述中國故事,將其納入到實際的思政課堂中,在現代化教育語境下講述曾經先輩們跌宕起伏的抗戰經歷,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歷史使命,夯實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讓學生勿忘國恥,揚我國威。利用生活話語為學生正確傳遞當下熱點,引導輿論正確走向,以學生喜歡的角度融合到思政課程之中,帶動學生產生心理共鳴[3]。而這些,無論任何主題的中國故事,都是以情感為核心,無限接近思政人文教育的特點,亦可以說,上述一些方式,都是擺脫了既往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思政教師利用中國故事以談心的方式進行互動教學。從學生角度和思維出發,使得課堂黏性大大提升,課堂環境通俗又深刻。以真情實感感染學生,實現師生之間有效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同點在價值觀上達成共識,從心理來說,有效縮短二者之間的距離,讓課堂更有“溫度”。
3.增進學生內心的歷史體驗
思政教育內容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近現代史進程以及當前局勢政策分析等。但是無論哪一類型的教育內容,都與學生思想層面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缺少真實環境的烘托,讓部分思政教育顯得流程化,大大提升思政教學難度。但是課堂上,思政教師利用曾經真實的中國故事,用飽滿的情感和通俗的語言來為學生解讀其中蘊含的本質與特征等,可以替代學生時空立體想象的缺失,強化學生政治認同,拉近學生思維方面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表面看到本質,最大化達到“感同身受”的教育目的,增進時空體驗感[4]。從而樹立更加堅定和正確的政治觀點,提升思政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理路
1.精選中國故事素材
中國故事主題較多,例如上述提及的民族故事、革命故事以及當下的生活故事等,高職院校思政課堂均可從中汲取寶貴素材,從不同角度精選教學故事,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等。而具體來說,好的教學故事素材需要具備以下幾點要求,即真實、導向、生活。
(1)真實性。思政教師精選出來的中國故事必須以真實為前提,處于科學客觀的層面,符合當下思政教育內容與環境,力求貼合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理論認知。其中對于存在一些缺點問題,教師也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如實與學生進行談論,以適合的角度引導學生正視其中問題,并引以為戒。或者教師可以就此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深刻認識其中不足,并讓學生暢所欲言學會解決問題,養成不夸大不回避的精神[5]。另外,教師不可為了強化故事勵志性或者教育性,刪減、改編或者潤色“中國故事”的情節內容,一切秉持真實性原則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最為客觀的精神價值。(2)導向性。思政課程教師需要明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等問題。在新時代下,培養綜合性時代新人便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主要目標和使命之一。而這一要求背景下,則需要高校思政課程必須側重正能量為導向。但是正能量與網絡中“毒雞湯”的無病呻吟不同,而是借助中國故事中本身存在正能量的導向作用,弘揚和傳承社會主義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擔當和時代使命,構建深刻的家國情懷,激勵學生將自身未來深深根植于家國情懷之上,并努力為之奮斗。(3)生活性。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核心課程,是高校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故此,生活性故事素材為“講好中國故事”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從身邊出發,搜羅更多學生身邊真實的故事,以此注重感情直觀陳訴,達到教育結合社會發展的雙重訴求,彰顯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的價值功能。
2.創新講述故事方式
在思政教育方面必須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既往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例如教師可以在中國故事之上為學生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挖掘中國故事中的精神內核,并以此為中心,發揮學生思維能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反思故事中所倡導的美德與自身行為的差距,進而促進學生明德、修德的主觀意識。再如教師在運用古典故事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教育時,可以將古代稱頌的孝道與現代的尊老愛幼進行結合,開展辯論主題班會,辯題可以設置為“老人摔倒問題”,從而激勵學生延展思維空間,敢于對固有言論提出質疑,并在質疑中更好地得出與現代社會相符合的尊老愛幼的價值意義。或者可以采用情境還原的方式,讓學生立足于角色狀態,以實際帶入的方式體驗故事人物的內心活動。
3.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教學能力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可以說思政教師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學業發展。故此,要想在思政課堂講好中國故事,思政教師要具備“三有精神”,夯實教師“三有底蘊”。一有信仰,思政教師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理念,思政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廣泛的傳授者,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此才能無論在任何細節中均向學生展示出良好的家國情懷。二有政治高度,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其政治高度不僅要停留在基本的理論知識基礎之上,還要具備自身觀點和見解,做理論高度的學者,培養更多有思想、有水平的人才,而不是理論的復制者。故此便需要思政教師養成隨時閱讀和提升自身知識面的習慣,不僅要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要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為思政教育營造良好服務環境。三有情懷深度,作為一名人文學科的教師,其從某一層面來說,是學生思想動態的“掌舵人”,故此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中國故事時,要厚植傳道情懷,做一名溫暖的引導者,明晰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職責,樹立良好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善于在諸多中國故事中汲取智慧,為學生傳輸動態的溫暖故事。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講好中國故事其核心不僅在于提升教學質量,還要弘揚民族文化、傳遞革命精神、感知中國力量、強化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并拓展當代大學生眼光視野,使其可以在中國故事的感召下自覺樹立奮斗意識,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富強的愿望之上。而思政教師也需要結合現實情況,優選故事素材,不斷探索利用中國故事提升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艷平.高職英語“中華茗茶推介”教學設計與實踐——“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J].福建茶葉,2020,42(8):2.
[2]季海君,林于良.論新時代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理路[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6):11-15.
[3]高曉萍,莫莉芬芳.“講好中國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探析[J].現代教育論壇,2021,4(7):44-45.
[4]鄧飛,張華金,謝費斯.新媒體時代下思政課教學圖像化方式探索——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視角[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2(1):5.
[5]何霜,劉社欣.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探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22(3):5.
作者簡介:
劉云影(1966年-),女,吉林長春人,漢族,本科學歷,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