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通過對課堂中的知識點進行深層次分析,來根據提問的方式讓重要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這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還能夠達到個人優秀的成長目標,其在思維引導工作中具備著關鍵作用。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問的重要意義,同時,細致闡述了保障該工作有效性的具體措施,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13-02
自主性探究、參與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優化的重要因素,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提高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及質量存在一定落實難度。為解決該問題,教師便需要設置出科學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課上參與性。
一、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重要性意義
(一)讓思維得到發展
讓學生的思維時刻處于積極的狀態中,是對問題開展研究的基礎動力。經過教學實踐能夠證明,科學有效的問題提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開學生的思維,并因此產生啟發的效果。通過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不僅能讓學生的思路逐漸開拓,還可以對其思維進行啟迪,讓智力、學習能力能夠綜合進步。在該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側面,使用多樣化的方式、手段,來將問題處理掉,并讓其心理處于興奮的狀態中,優化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為反饋打基礎
與其他方式接收到的信息反饋效果相比較來講,課堂上的提問不僅在使用上具備及時性、間接性,還能夠更加精準、具體地對內容進行概括。學生在對知識內容掌握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及時獲取,還可以對教學工作進度調整具備一定幫助,讓其能夠真正融入到課堂中,為教學工作質量提供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課堂授課在其中不僅占據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還是教師、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階段。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較多學生因為自身年齡較小的原因,比較喜玩好動,在課上并不能將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這讓教學工作效率因此降低,通過對提問方法進行有效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內將教學工作質量提高。在現實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不同的課程標準,對課上使用的模式進行改動,并根據有效的提問方式,來將課上的主導權交到學生手中,使其成為教學中的主人,讓課堂中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質量能夠加強。不僅如此,學生通過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對問題進行思考,總結、歸納出自身的正確答案,之后通過條理性的語言將其闡述出來,不斷增強其學習能力。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保證提問有效性的措施
(一)巧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科目學習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問題提出,其不僅是核心的關鍵內容,還是對學生知識內容掌握、能力形成的關鍵措施。與其他科目相比較來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內容枯燥、興趣乏味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課堂中學生需要面對大量的數據運算內容,極難將其興趣性激發出來。為改變該情況,教師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數字以真實情境問題提出來,調動起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出其在該方面的興趣性,讓其對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增強自身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時,教師可通過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來創建出真實生活場景,像在家庭中,母親問孩子“中秋的習俗都有哪些?”“媽媽買回的月餅被平均分給家庭中所有人,在數學中什么名詞代表了該現象?”“在分月餅的過程中,如果因為缺少一塊而不能被平均分配時,該如何處理?”等一系列的問題,讓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產生緊密的聯系,使其在被提出問題時,可以在腦中形成相應的場景,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依據情景創建方式的合理使用,可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通過有趣的課上氛圍,增加其知識教學時的參與度,提高效率[1]。
(二)提問疑惑知識
小學生由于較為年幼,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大量疑問,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較低,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便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產生疑問的知識點進行重點關注,并為此提出科學、有效的問題,根據對該方法的合理使用,來將教學工作質量提高。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困惑,才能將其學習興趣調動起來。
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可以先提出如“角的種類有哪些?”“各個角的特點分別是什么?”等多樣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同時,還能加深對重要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開展課上教學工作時,學生極容易對新接觸的知識內容出現困惑,特別是重要難點,教師可以將其記錄下,并在課堂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其加深對知識內容的印象,提高教育質量。
(三)新舊知識銜接
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學生產生問題最多的便是新舊知識銜接部分。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時,可以針對相應的銜識內容,來增加提問的內容數量、質量,讓學生對過去接觸的內容進行回顧的同時,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內容的延伸工作,提升學習效果。通過新舊銜接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習效果優化,強化知識接受質量。特別是年幼的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玩耍而分散注意力,使其在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沒有理解的問題,特別是在新知識的了解與接受過程中,由于其并未進行深層次的掌握,學習的有效性大幅降低。為改變該情況,教師需要在新舊內容銜接處,創建出科學的提問內容,例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可以帶領學生回顧過去學習的《6~10的認識與加減法》,通過提問簡單的加減法,來讓知識的難度逐漸增加,使其與新知識內容發生銜接,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舊知識的認知深度,還可依據該方式調動其在學習上的興趣點,讓教師在該環節中有效掌握其知識了解情況,并對教學方案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整,提高工作質量[2]。
(四)立足學生興趣
1.引入游戲
為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愛好,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利用其心理活動特點,來提出趣味性較強、極具吸引力的問題內容,依據此,來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受到鍛煉,并保持積極、活躍的狀態。在該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問題內容的提出,要與學生的興趣點相符合,這樣才能讓其進行深層次思考。通過趣味的展現方式,來讓學生加深對數字的認知。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較多能夠改變大小的活動角,知道它是如何變化的嗎?接下來便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對其進行了解。”教師邀請部分學生操作多媒體設備進行數學游戲,通過在“炮管”前方安設不同位置的小球,并在位置、遠近上存在差異,來讓其通過對角度科學調整,來擊中其中的目標球,促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其中,這不僅能夠在過程中感受到角度的改變,還可以使其對學習保持高度熱情。
2.引入競賽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普遍具備爭強好勝的心理,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競賽手段,在學習《小數的加法、減法》時,教師在完成知識內容傳授工作后,并向學生提問“小數的列豎式計算加減法學習過后,真正對知識內容掌握了嗎?敢不敢進行一次競賽挑戰?這節課的冠軍將是哪位學生?來讓大家進入到今天的成果大比拼中比拼一下!”
第一關為“聰明的小檢察官”,判斷以下內容哪個是正確的:具體為0.8+0.9=0.89;0.63-0.52=0.11;7.6+0.5=12.6;1.5-0.2=1.3;第二關為“細心計算我最行”,得出計算式的正確內容:為0.23+1.23=(? ?);13.24-0.31=(? ?);6.3+1.2=(? ?);99-0.5=(? ?)。第三關為“實際應用我可以”,對以下的問題進行解決:在一次學校組織的募捐活動中,一年級的一班募捐200.5,二班捐出500.2,三班捐了652.4,問,一共捐贈出了多少?
通過學生快速計算后,對成績進行統計,并為最優秀人員頒發出“獎杯”。之后,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這節課大家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哪位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并讓其自行發言。通過對競賽方式的合理使用,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在該方面的興趣點,還將手段的新穎性、趣味性展示了出來,保障了提問內容的有效性,提升了課上教學工作的質量[3]。
三、結束語
總結來講,科學、有效的課上提問,能夠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工作開展時,需要將能使用的資源都充分調動起來,來讓教學質量飛速提升。通過細致分析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重要性意義、保證提問有效性的措施,能夠了解到,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巧設問題情境、提問疑惑知識、新舊知識銜接、立足學生興趣,讓現實生活與學習進行充分結合,可以將課上的教學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并依據興趣點融入的方式,來為日后的學習興趣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靚.精心預設,有效提問——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山西青年,2020(7):164.
[2]王順乾.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9(35):78-78.
[3]陳長健.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的探究[J].考試周刊,2020(27):69-70.
作者簡介:
葉曉青(1973年-),女,漢族,浙江臨海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