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近年來中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探索,我在教學中深深體會到改革的重點和核心是指向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近年來,伴隨著一線教學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很多教師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改革實踐中,都是為課堂搭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花架子”,在我看來,教學實踐改革的道路上,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關注基礎知識的扎實和穩固。我將成語教學滲透到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助推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成語教學力促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索:成語學習,力促古代漢語知識積累;成語學習,力促中國古典文化學習;成語學習,力促學生習作有效提升;成語學習,力促學說思辨能力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成語教學? 助力? 語文核心素養? 現狀?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39-02
基于當前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改革實踐的開展,在當下的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潮流中,我認為改革的宗旨和目標,都應該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狀仍舊不令人滿意: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成效產生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很多學生由于對日常的學習內容興趣度不是很高,導致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下降;二是教師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刻板、單一,這種刻板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無法為課堂教學注入鮮活的動力,也容易導致課程教學的內容和過程呆板、沉悶;三是語文教學中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的關注度較低,多數學生都是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下參與學習,而語文課程的重點在于全面呈現學科的人文性,這種人文性的呈現需要語文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為語文學科注入人文內涵,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充分融入進來。在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我將成語教學融入進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以下是我關于成語教學的幾點實踐探索:
一、成語教學的重要性闡述
對于成語教學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來說,成語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成語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一)言簡意賅
不難發現,很多文辭優美的文章,之所以讀來覺得精彩,其中有不少優秀的文章就是運用了不少成語,成語的特點就是一般只有四個字,但是言簡意賅,能夠用簡短的字傳遞深意。在近年來的語文中考、高考試卷中,關于成語知識點的考查比例一直不低,比如針對成語使用是否恰當、成語典故的運用是否科學合理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現實的語言文字運用中的一些實踐,成語的特點就是言簡意賅,簡短的幾個字能夠涵蓋比較豐富的內容。
(二)易學易記
成語字少,所以學起來不會像文言文和現當代散文一樣,讀起來會覺得費時費力,學生在學習和記憶的時候,會覺得成語是相對輕松的。很多學生在具體的習作中,發現一旦使用了成語后,語言的表達會增添很多亮色。
(三)形象具體
多數成語都有著明顯的特點,因為很多成語都有著具體的出處,有的來自于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學生在理解、記憶這些成語的時候,會覺得形象、具體。
(四)語勢有力
在語勢方面,成語字少,但是讀起來鏗鏘有力,這種語勢感的強化,會給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受,讓我們感受到成語語言的魅力所在。
二、成語教學力促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索
近年來,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滲透成語教學,有的時候是分享一個成語的出處和來源,有的時候是分享一個成語的小故事,有的時候分享一個成語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等等,成語教學的深入開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成語學習,力促古代漢語知識積累
對當下的學生來說,他們中大多數都對古代漢語知識內容沒有太多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覺得古漢語的知識點內容甚是枯燥乏味,細看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不少關于古代文學經典的片段,這些知識點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有效地積累古典文學的基礎,這些基礎知識的扎實積累,會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沉淀打下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最重要的動力,在興趣的指引和帶動之下, 有助于學生全面激活自身的求知欲,所以成語教學的開展中,我會通過趣味性的引入等,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結合成語“安之若素”,這里的“素”如何解釋呢?我通過多媒體呈現《活板》中的片段:“有奇字素無備者”的“素”是“平時”的意思,與“安之若素”的“素”字是一樣的意思。通過這樣的例子,也足見古漢語知識的積累非常重要,比如在《出師表》中有“陟罰臧否”,這里的“否”和“否極泰來”的“否”是同樣的意思……通過類似的古漢語知識點內容的積累與沉淀,讓學生能夠在成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二)成語學習,力促中國古典文化學習
成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進古典文化。近年來,我國對于傳統的古典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成語的由來,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短篇的文言文等的關聯性很大,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去通過形聲字結構等,通過形旁、聲旁等去分析具體的成語釋義,不少學生在日常成語的運用中,會因為對成語的釋義理解不全面而導致寫錯別字,或者明明是貶義詞,卻當成了褒義詞來運用,所以教師在成語釋義的教學開展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敏覺力,讓學生把握成語的具體使用時,用其比喻義或者引申義,而減少直接使用成語的本義,這樣的引入和教學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成語的具體字義、來源上來,讓學生用敏銳的嗅覺,去研究、探索成語的來源。比如針對“愚公移山”這個成語,這一成語來自于古典的一篇關于愚公移山的故事,進而漸漸引申出別樣的意義,愚公毋庸置疑是一個很勤奮、很堅持的人,但是愚公之所以“愚”,是因為他堅持得有點“笨”、有點“呆”,但是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又讓我們讀來受益匪淺,甚至頗有教育意義。也有不少學生基于“愚公移山”這個成語,討論、交流愚公的精神是否值得發揚和提倡,學生各抒己見。通過成語學習,力促學生對于古典文化的學習。
(三)成語學習,力促學生習作有效提升
成語的教學與學習,學生最終是否掌握成語的內涵和延伸意,具體還要落實到成語的具體運用之中,教師通過成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變通能力。聯想能力是指通過成語的學習,引導學生活躍、發散語言思維,培養語言的流暢能力。變通力是指教師通過對成語進行歸類教學,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從成語的內容方面進行歸類,讓學生區別這些成語之間不同的意義重心,培養其變通力。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具體通過作文練習加以鞏固和培養,傳統意義上的作文教學容易落入俗套,特別是一些命題類的作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我將成語教學落實到學生具體的習作之中,激活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比如我之前就給出習作題材:請以“杞人憂天”成語為主題,寫一篇習作。到了初中語文階段,習作不再僅僅局限于記敘文,更多地會融入一些議論性的文體,學生就可以在習作中展開對這個成語的聯想,并且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開展相關的記敘和評論,這樣的習作練習鞏固,雖然會給部分學生帶來壓力,比如有的學生因為不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和出處,就容易舉棋不定,這樣的訓練也會反過來激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讀課外書籍,強化日常的積累。
(四)成語學習,力促學說思辨能力提升
思辨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其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經歷了一個從迷茫到開闊的階段,能夠在冗繁的知識網中撥開云霧見青天,其實就是依靠自身的思辨能力。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開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需要依靠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只有具備了思辯能力,才能讓學生學習起來帶著思維和邏輯,伴隨著知識點的沉淀和積累,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知識網絡體系。日常的語文學科教學中,不少學生之所以閱讀中頻頻出錯,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的語文思維還沒建立起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通過成語教學,引導學生具備思辯能力。比如我經常會運用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語:“《亮劍》這個連續劇播出后,觀眾對其評頭論足、大加贊賞。”讓學生思考成語“評頭論足”在這個句子里的運用是否恰當,有的學生甚至意識到自己第一反應是覺得“評頭論足”這個成語運用得沒有問題,后來經過查詢后發現原來“評頭論足”是一個貶義詞,在這里運用就不合適了?!愃七@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日常的成語學習和積累中,不斷對于容易出現歧義的成語進行積累和記憶,這樣才能在多讀多思的前提下不斷學習、嘗試新的內容和知識點。思辨能力的提升,其實就是可以從這些簡單的成語積累、容易混淆的成語中漸漸積累起來,這種積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語文思維也會漸漸建立起來。
總而言之,伴隨著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在日常的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全面激活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成語教學的滲透,拓展和激活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在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此同時,我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之中,讓教學不斷取得更好的成效與精彩。
參考文獻:
[1]賈春霞.初中語文成語教學策略研究[J].河南大學,2017(11)
[2]劉秀珍.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成語教學的策略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20(1)
作者簡介:
趙甜(1988年-),女,本科學歷,中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