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趙曼曼 張進華
【摘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及應對課堂教學信息化之挑戰,亟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更卓越的領導能力。當前,“邊緣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受教育機會不公平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折射。課堂教學中教師轉化“邊緣人”的領導力存在一些問題,即教師課堂教學領導力觀念偏差;教師課堂教學領導力滯后;教師家校合作領導力不足。借助于“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提出相應的破解路徑,即發揮“邊緣人”的課堂信息化技術引領力;提高教師課堂信息化管理領導力;提升教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校合作領導力。以期給予“邊緣人”針對性的人文關懷,提升課堂教學整體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 “邊緣人”? 教師領導力? “互聯網+”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OBE理念下的‘學前教育學’教學實訓改革”(項目編號:201902245010)、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后喻文化視角下家庭教育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9ZC 028)、2018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基于OBE的《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項目編號:2018 JG039)、2020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編號:SZ20203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022-02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及應對課堂教學信息化之挑戰,亟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更卓越的領導能力。當前,“邊緣人”的存在折射出課堂教學中一種受教育機會不公平現象。教師領導力對于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形成以及轉化起著關鍵作用。基于此,亟需查找課堂教學中教師轉化“邊緣人”的領導力存在的問題,并借助于“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提出教師轉化“邊緣人”領導力的破解路徑,以此給予“邊緣人”針對性的人文關懷,提升課堂教學整體質量。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轉化“邊緣人”的領導力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的“邊緣人”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不利地位,由于自身學習成績較差,常常被教師或同學忽視、排斥;或者由于個體身心的原因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處于游離于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教師領導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手段,例如獎懲、組織管理、魅力、情感、態度、能力等,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積極、多樣化的影響力。教師領導力體現了教師教育教學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發展與變革,對學生的影響則是整體性與綜合性的。
1.教師課堂教學領導力觀念偏差
盡管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改革任務。然而,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傾向于關注學習成績較好的或有發展潛力的學生,而那些成績較差、不遵守課堂紀律或不愛學習的學生常常被教師遺忘或排斥,處于課堂中的邊緣地位。這些學生逐漸地成為師生心目中的“邊緣人”,他們也習慣了被師生邊緣化,固化于“邊緣人”的境況。有學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與成績較好的學生對話交流,有時迫于班級整體成績提高的壓力驅使,不得不與差生進行教學交往。[1]實質上,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存在主要受到教師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影響。在本質主義思維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認識常常具有局限性,缺乏較為全面地認識學生發展的特定階段性或某個方面的特殊性,致使教師的狹隘思維模式阻礙了部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先行認知成為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形成的根本,教師亟需建構動態的、多樣化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受到功利主義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成績成為影響教師表現課堂教學領導力的驅動力之一。
2.教師課堂教學領導力滯后
教師課堂教學領導力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情形不斷調整課堂教學的能力與影響力,是一種動態的領導力。在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學生學習選擇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反作用能力等不盡相同,教師需要運用動態的領導力,例如教師要運用自身所具備的教育觀念、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經驗等在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形成不同的影響力,彰顯不同的領導魅力。然而,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的動態領導力滯后,例如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后進生的進步、缺乏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指導與幫助、缺失對后進生的情緒調控,導致“邊緣人”現象越來越多。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常常呈現表情木然、神色呆板,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習上不善于交流與討論。雖然身在課堂,但是心卻游離于課堂活動之外。
3.教師家校合作領導力不足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理念與行動上一致,才能實現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然而,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或生意疏忽了對子女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長沉迷于賭博,缺乏對子女的管教,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疏忽。同時,教師的家訪、課后管理、引導與幫助等領導力缺失,是導致學生成為課堂中“邊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有學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生成的,而是長期積累演化的結果,課堂“邊緣人”一旦形成,在缺乏教師、家長等幫助下,自身很難迅速扭轉或改變。[1]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轉化“邊緣人”領導力的破解路徑
教師要在全面觀察與了解“邊緣人”的基礎上,把“邊緣人”作為完整的人對待,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提升教師轉化“邊緣人”的領導力。
1.發揮“邊緣人”的課堂信息化技術引領力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指出,教育的顛覆性創新在“互聯網+”時代正在發生,這種顛覆性創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以電腦為基礎的學習,是“由教師講授為主轉向以軟件學習為主”[2];第二階段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顛覆性創新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技術相對于個人導師又是一種顛覆”[3]。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適應時代的變化,就必須進行創新,要具備開拓創新的精神,以此提升課堂領導力。因為學生需要創新,了解創新的意義與價值,需要獲得創新的成功。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從而做到積極創新。[4]只有教師獲得發展,學生才能得到發展;只有教師獲得解放,學生才能獲得解放;只有教師進行了轉型,才有學校的轉型。[5]由此,教師要創新課堂,營造積極課堂氛圍,發揮擅長信息技術的“邊緣人”的信息化技術引領力。
一些“邊緣人”雖然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成績較差,但是其擅長計算機操作,信息技術能力相對較高。然而,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害羞”“不好意思”“不愿出風頭”“教師沒有充分調動積極性”等原因,課堂中“邊緣人”信息化技術引領力發揮程度較低。一方面,教師缺乏創造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邊緣人”指導、引領其他學生的機會與寬松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有些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邊緣人”不愿意引領其他同學,還有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于“邊緣人”的信息化技術引領產生抵觸情緒,甚至不屑一顧,不愿意接受“邊緣人”的指導和幫助。究其根源,是課堂上尚未形成發揮“邊緣人”的課堂信息化技術引領力支持的氛圍,“邊緣人”與其他學生皆存在不適感。基于此,教師要發揮“邊緣人”的課堂信息化技術引領力,要求“邊緣人”在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的基礎上,將信息化思維與技能融入日常學習中,并以此帶動自身學習其他學科素養的積極性。
2.提高教師課堂信息化管理領導力
有學者提出,教師信息技術領導力是指教師在提升信息技術素養的過程中,不斷地將信息化思維與技能融入課堂教學的管理、實施、互動、合作等方面,并發揮教師信息技術關鍵性的引領作用。[6]要提高教師課堂信息化管理領導力,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營造良好的班級課堂信息文化環境。良好的班級課堂信息文化環境是學生身心獲得發展的重要場域,師生共同努力使班級場域內外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學生在課堂信息化場域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安全。然而,課堂中“邊緣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級的核心力量。[7]師生必須營造去“邊緣人”化的班級課堂環境,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讓“邊緣人”找到歸屬的樂園。課堂中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組成班級課堂文化,班級課堂文化是課堂內師生所形成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規范的統稱。其中,精神文化是彰顯班級理念、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核心。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精神文化的認同與嚴格遵守。[8]課堂精神文化是影響教師課堂信息化管理領導力的重要基礎。其次,提高師生線上溝通能力。良好的師生溝通能力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師領導力的推進器。[9]最后,提高學生的線上教學主體地位。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參與線上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轉化學生的邊緣地位與思想觀念,促使“邊緣人”積極主動地轉化為自主學習者。同時,教師在線教學中要注意區分學生邊緣的樣態,了解并尊重學生邊緣的選擇,循序漸進地轉化“邊緣人”的境況,逐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身心全面發展。[7]
3.提升教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校合作領導力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隨著線上答疑、在線教學、在線指導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的運用,教師更要加強線上教學引導與線下家校管理相銜接,發揮教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校合作領導力。
在《關于教育機會平等》的報告中,美國學者科爾曼指出,學生所在的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決定學生的學業成功。[10]由此,學生自身所處的家庭資源影響其身心發展與學業水平?!斑吘壢恕钡男纬膳c家庭中出現的不利教育問題有關。教師作為教育學生的主力軍,應承擔協助家長共同培育“邊緣人”的責任,教師要發揮其家校合作的領導能力。其一,教師可以通過家訪、電話、QQ、微信等方式,深入了解“邊緣人”的家庭教育情況,指導家長的教育觀念,盡力改變“邊緣人”的學習境況。其二,大力開展家長經驗交流會,調動家長教育子女的積極性,鼓勵家長分享教育成功經驗。有能力的家長還可以自主自愿地協助教師做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家長走進課堂活動,充當家長教師的角色,發揮家長的特長;家長走進食堂,和學生一起吃飯,感受家庭的溫暖與關心。其三,對留守兒童家庭或有特殊需要的家庭進行教育精準幫扶。
參考文獻:
[1]亓玉慧,李森.論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形成過程及應對策略[J].教育科學,2014(4):32-37.
[2]克里斯坦森,等.創新者的課堂:顛覆式創新如何改變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62.
[3]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11.
[4]邢愛亮.美國中小學教師領導力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3.
[5]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04-03(7).
[6]于天貞,張曉峰.教師信息技術領導力對信息化教學效能的作用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0(2):48-55.
[7]亓玉慧,王飛,張莉.課堂教學“邊緣人”現象價值審視及應對[J].中國教育學刊,2015(9):83-87.
[8]蘇美.教師教學領導探微[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9]殷霞.提升中小學教師領導力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10]田寶,戴天剛,趙志航,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62.
作者簡介:
趙敏,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任職于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
趙曼曼,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財政經濟系講師。
張進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財政經濟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