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化杰 陳新軍
【摘要】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是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根據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復合應用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豐富和完善了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課程的特點,介紹了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以期能夠為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為培養復合應用型的海洋漁業人才提供扎實的基礎性的課程,加強海漁專業的建設。
【關鍵詞】魚類行為學? 教學內容? 教學改革
【Abstract】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fish behavior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marin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it is a course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ompound applied marin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raining, this paper enriches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combin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fish behavior, to provide a solid basic cour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pplied marine fishery tal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fishery specialty.
【Keywords】fish behavior;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 】上海市教委教學改革項目“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建設”;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復合應用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139-02
一、引言
《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是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是上海市的精品課程。該課程是研究魚類行為的能力和魚類行為的規律的課程,涉及到魚類生態學、魚類生理學以及漁具漁法學等,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課程內容變得豐富。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研究魚類行為學的科學手段和科學方法、魚類的感覺系統、魚類行為的類型、魚類行為與外界環境的關系、魚類的游泳行為、魚類的集群行為、魚類的聲光電行為、魚類行為的節律性特點和魚類行為與漁具設計的關系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講解、視頻教學和實驗教學等方法,使學生了解魚類行為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研究魚類行為采用的主要方法,理解并且掌握魚類行為產生的科學意義和科學機制,為今后從事的科技創新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主要目標:1.通過課程教學和專業知識拓展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并初步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重要知識學習、大學生科創活動興趣培養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2.通過學習理解魚類行為的感覺機制和表現形式等,為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價值觀、與自然和諧的人文保意識,引導學生用正面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培養高尚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3.理解和掌握研究魚類行為的主要方法、魚類行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魚類集群行為等,使學生正確了解魚類行為及其實驗設計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4.通過課堂討論和綜述匯報等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交流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采用口頭方式、書面方式和業內同行以及普通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交流。
三、《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
按照一流專業建設和復合應用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九章,每章教學內容的設計均包括主要知識點、學習要求和教學目標。
第一章為概述,主要知識點:魚類行為的定義、研究對象、發展史和意義;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類行為、現場觀察的方法、漁獲試驗法、水槽實驗法、魚類行為的研究對象和魚類行為的發展史。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魚類行為的定義和研究對象,了解魚類行為研究的發展簡史,了解魚類行為的主要研究方法和魚類行為研究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為魚類的感覺,主要知識點:魚類感覺的分類和感覺機制;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類的光感覺、魚類的機械感覺、魚類的化學感覺、魚類的電磁感覺和魚類的溫度感覺。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魚類的各種感覺系統、理解魚類光感覺系統和機械感覺系統的構造和相關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為魚類行為的類型,主要知識點:魚類行為的分類、魚類的非條件反射、魚類的本能和魚類的學習能力;學習要求:了解和熟悉魚類的趨光性、魚類的趨動性、魚類的趨音性、魚類的趨流性、魚類的趨化性、魚類的趨電性、魚類的趨觸性、魚類的趨地性、魚類的非條件反射、魚類學習的能力和魚類的本能行為。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了解魚類的各種趨性,理解魚類非條件反射產生的機理,掌握魚類趨光性、趨音性和趨流性產生的條件和現實意義。
第四章為魚類行為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主要知識點:外界環境因素、生物性環境因素和魚類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類的行為和水溫變化之間的關系、魚類的行為和鹽度之間的關系、魚類的行為和溶解氣體之間的關系、魚類的行為和水團海流之間的關系、潮汐潮流對魚類行為的影響、魚類行為產生的氣象因素、底質水深對魚類行為的影響和餌料敵害對魚類行為的影響。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理解魚類與環境因素的各種基本關系,學會應用魚類行為與外界環境的相關原理分析實際的現象和解決相關的問題。
第五章為魚類的游泳行為,主要知識點:魚類游泳速度、魚類游泳方法、魚類游泳行為的水力學分析、魚類游泳行為的內在生物化學因素和魚類的垂直游泳行為;學習要求:理解和科學分析判別魚類游泳速度、魚類游泳方法、魚類游泳行為的水力學分析、魚類的垂直游泳行為和魚類游泳的內在生物和化學的因素。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能夠理解游泳速度的類型和概念,了解游泳速度測量的基本方法,掌握魚類垂直游泳行為產生的機理。
第六章為魚類的集群行為,主要知識點:魚類集群的定義、魚類的內外部結構、魚類集群行為的生物學意義、視覺、側線和嗅覺在魚類集群行為中的作用;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群的概念、魚群結構、集群機制和魚類集群的意義。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能夠理解魚類集群行為的意義,了解感覺系統在魚類集群中的作用和掌握魚類集群行為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七章為魚類的聲光電行為,主要知識點:魚類發光現象和發光器官、魚類發聲行為、魚類放電行為和生物學意義、魚類體色和變色行為的適應性;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類的發聲行為、發光器官、放電行為和變色行為。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理解魚類的變色行為和機理;了解魚類的放電行為和意義;掌握魚類發光行為和發聲行為產生的機制和生物學意義。
第八章為魚類行為的節律性,主要知識點:魚類洄游、魚類的索餌、產卵和集群行為的晝夜節律性、魚類游泳的晝夜節律性、魚類的晝夜垂直移動、魚類發聲行為的晝夜節律性;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魚類的晝夜節律性、魚類的洄游和魚類的晝夜垂直移動。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們理解魚類行為節律性的幾種主要表現;了解魚類晝夜垂直移動的特點;掌握魚類洄游的類別和機制。
第九章為魚類對漁具的行為,主要知識點:魚類對綱索和網片的行為、魚類對刺網、定置網、拖網和圍網等主要漁具的行為、魚類在漁具作業過程中的行為、選擇性漁具和魚類行為、海洋牧場與魚類行為。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刺網漁業中的魚類行為、拖網漁業中的魚類行為、海洋牧場建設與魚類行為的關系。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講述,使學生理解漁具設計與捕撈對象行為研究的意義;了解各種主要的漁具結構和基本原理;了解海洋牧場的意義。
四、課程的教學方法
根據《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的特點,需要使用多種教學媒體才能夠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因此采用了包括教材和學習指導書在內的文字教材、視頻教材(包括錄像等)、PPT課件(主要包括課程的系統性的授課、重要內容的書面提示等)、包括各種即時通訊和電子郵件等方式的網上答疑和輔導。
本課程采用模塊化的教學方式,根據課程的知識體系框架分為9個模塊及9章,根據每個模塊的知識特點,自主地選擇理論形式的授課、案例的分析、研究探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實地參觀、實地調查和模擬等不同的方式組成。本課程為非雙語教學,布置習題的形式以上課布置為準,習題量根據章節內容而異,習題批改每2周一次,習題答題情況作為期末成績參考。
五、課程的考核和評價方式
課程考核把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評判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對于平時成績,占到課程總成績的40%,其中平時書面作業的成績占15%、課堂交流表現及課堂提問回答表現占15%、出勤占10%。對于期末成績,占到課程總成績的60%,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覆蓋課堂講述的知識點和自學的相關內容;通過考試試題的內容,期望能夠非常客觀和有效地反映出學生對于《魚類行為學概論》課程主要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的詳細程度,以及對于課程主要理論的綜合理解分析運用的能力。
六、課程的參考教材和閱讀書目
本門課程的參考教材選用了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魚類行為學》和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應用魚類行為學》,其中《應用魚類行為學》能夠詳細地介紹魚類各種行為反應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重點突出了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學建模,體現了生態工程學、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學科和魚類行為的交叉研究成果,拓展了魚類行為學的研究。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還給出了一系列的閱讀書目,例如《魚類魚類趨光生理》《魚類行動與捕魚技術》《魚類的行動》《捕撈新技術——聲光電與捕魚》和《新型水下航行器——仿生機器魚的設計與制作》等等。
參考文獻:
[1]田濤,邢彬彬,于曉明,殷雷明,吳忠鑫,楊軍,劉永虎,張明燡,張國勝.《魚類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8(11):190-191+193.
[2]王慶,趙會宏,范蘭芬,陳華譜.基于實驗設計提升《魚類行為學》教學的改革與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55-56.
[3]李忠爐,楊紅業,白秀娟,顏云榕. 微視頻資源創建及其對傳統課程架構的分解——以“魚類行為學”課程為例[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2):98-101.
[4]錢衛國,邵幗瑛,張碩,曹道梅. 以科創活動和學科競賽為抓手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時代教育,2015(21):10-10.
[5]許忠能, 林小濤, 孫軍. 魚類行為學的本科實踐教學[J].生態科學, 2017,36(3):175-179.
作者簡介:
陸化杰(1983年-),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漁業資源開發和資源評估等領域的研究。
陳新軍(1967年-),男,博士,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漁業資源開發和資源評估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