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珍
【摘要】“幼小銜接”是孩子成長和教育的關鍵過渡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從家里到幼兒園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那么從幼兒園到小學,就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二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的最大考驗是離開家人,而第二個轉折點無論是生活習慣、學習課程以及管理機制都與之前有著巨大的不同。
【關鍵詞】幼小銜接? 高效?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91-02
一、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現狀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盵1]
因此在幼兒園教師看來,討論幼小銜接問題,研究有效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家長方面,近些年來由于家長素養的整體提升,從意識形態里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視度也逐步提高,但對于幼小銜接的具體內容及實施辦法,家園雙方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站在教師專業的角度來看,覺得幼小銜接應該著重于學習習慣、心理準備、技能準備等幾個方面;而家長方面,則更多的是片面地追求知識封面的積累,因此日常工作中聽到很多焦慮的聲音:“怎么不教拼音?不學英語?不練字?這到小學里怎么跟得上?”更有甚者,往返于各個補習班之間,給孩子排滿了各種有小學化傾向的課程。為了更科學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本人所在的園所多年以來非常重視該項工作的開展,并一直秉著“幼兒園三年都是幼小銜接的過程,不僅僅是大班的重要工作之一,從小班起就是開端”的理念,從小班新生入園的第一次家長會就號召家長同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培養良好的個性品格。
二、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意義
面對生活習慣的驟變,課程的繁重,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時興致很高,但是沒幾天就興致缺缺,出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同時又哭笑不得的狀況:每天都有學生忘帶書本和學習用具,不是把鉛筆盒丟在家里,就是忘了今天該帶什么學具,不反省自己反而怪爸媽沒給他裝進書包;有的孩子比較膽小、敏感,有什么事情也不對老師說,上課尿憋急了寧愿尿褲子也不舉手請假;有的孩子不遵守課堂規范,上課隨便走動、說話、喝水,老師今天講,孩子明天又忘;有些孩子不知道謙讓,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師,更不懂得關心別人;還有一些孩子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太會和同學交往??偨Y起來就是:面對新同伴、新教師不知道如何交往;面對新秩序、新紀律,不了解也不遵守;面對“關照密度”較低的新環境,失去安全感、親密感,從而產生孤獨感、挫敗感。如果銜接不當可能對孩子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產生影響。
三、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理念,關注個體
“以幼兒為本”一直是我們幼教界所堅守的育兒觀念。它指引我們必須要尊重幼兒,讓他們擁有作為自然人的尊嚴,享受自然人的權利,結合幼小銜接的工作內容,我認為這里指的是:在處理師幼關系時要實現平等的關系、輕松的氛圍,不能以成人的氣場對孩子造成壓迫感;其次,它要求我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人的生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要用適合學前兒童的思維方式、以游戲為主的學習形式,切忌“小學化”傾向;還有要關注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所以面對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時,作為幼兒教師,應給與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以愛之名,加以灌溉。做到了以上這些,和諧的師幼氛圍、科學的教學模式都將有效助力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
(二)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中,了解到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時間概念模糊、自理能力欠缺、理解傾聽能力較弱、任務意識淡薄。針對以上四個方面,梳理出以下幾點有效的途徑:
1.時間管理提效率
針對幼兒做事拖拖拉拉的行為,先究其原因,是自身能力不夠導致的還是個性原因?如果是能力不夠那就勤加練習,熟能生巧就會提高做事的效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事情,每個環節才會有條不紊地開展。如果是個性原因,那就要先從意識上進行滲透,先借助鐘表、沙漏等工具加深對時間的理解,其次要從行動上進行推進,如制定作息時間表、制定獎懲制度、玩時間游戲等等。這里的制定作息時間表主要針對幼兒居家的時間,因為在園期間每天甚至每個小時都會有事先計劃好的周安排、月計劃等裝備工作,幼兒每天都在老師的帶領下嚴格遵守園方制定的科學的作息時間表,而居家期間,則很多家庭都雜亂無章,父母忍受不了孩子拖拉,所以一直包辦,越包辦越得不到鍛煉,一直惡性循環,因此制定居家作息時間表的必要性就顯而易見了,內容可由成人與幼兒共同討論,尊重幼兒的想法,成人加以合理的建議,共同制定內容并相互督促執行,然后階段性地進行小結,達到了一個小目標可以獲取什么獎勵,如果低于預期目標值就采取一定的懲罰。最后關于玩時間的游戲,可以是競技性的看誰先完成,也可以是娛樂性的猜猜過了多久,游戲教學法對于學齡前的幼兒來說永遠都是最直接有效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本人所帶的班級幼兒做事拖拉情況明顯改善,每天入園都能按時按點,盥洗環節很少再有人在盥洗室磨磨蹭蹭出不來,進餐時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每次上交家園調查表也都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由此可見,學會管理時間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大大提高做事效率。
2.收納整理顯細節
對于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需求。從小班時的學習自己穿脫衣物、中班時自己整理玩具,再到大班的自己整理書包,每一次的小鍛煉都蘊藏著大學問。如在學習整理玩具時,幼兒要先觀察再進行分類,最后再把同一類玩具放到一起,整個過程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力、理解能力甚至體能。而在練習整理書包時,幼兒可通過清理物品而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在進行有序擺放物品時可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在考慮明天需要帶什么?這個物品怎樣裝才更節省空間的問題時,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幼兒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在整理的過程中幼兒需要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也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書包是入學后每天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重要物品之一,擺放整齊、一目了然的書包也會帶給孩子自豪感。因此,收納整理也是幼小銜接中尤為重要的一個細節。
3.閱讀理解奠基礎
剛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很多時候會遇到老師以書面形式布置作業、要理解題目的意思、聽課時聽不懂等現象,因此在這一方面的銜接我們主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幫助幼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為閱讀,同時涉及到看、說、聽以及理解等多方面的內容,所謂看,通過閱讀,增加識字量,識字量多了,閱讀能力也就提升了;而這里的說則更多偏向于創編、續編、復述等技能技巧的培養;同時,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更是一個很難得的好習慣,老師講得時候需要認真聽,同伴發表想法的時候也需要安靜地聽;當看、說、聽都做得很好了,那么理解能力也必將內化到骨子里受益終身。本人通過“21天養成閱讀好習慣”的打卡活動啟動班級親子閱讀活動,通過“好書分享”的活動增強書本的豐富性,通過用心打造班級的閱讀區來吸引幼兒進行閱讀活動,一系列的措施都在為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奠定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服務。
4.任務意識助成長
不同于幼兒園的興趣引導教育,小學教育更偏向于任務型教育,每一個課程和單元的學習都會布置相應的任務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2]因此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任務意識,也是幼小銜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過程中,我采取循序漸進地布置任務的形式,先從簡單的口頭布置起,剛開始總有幼兒遺忘,但隨著口頭任務次數的增多,他們開始掌握訣竅,也逐漸重視起來,在稍微有點起色時,就有針對性地進行鼓勵表揚,讓幼兒從中獲得成就感,就更有動力去完成任務。然后我逐步加大任務的難度,比如需要花費一點時間或動動腦筋動動手才能完成的任務,對比前期簡單任務的完成效果給予幼兒評價及肯定,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更愿意挑戰難度更大的任務。我還通過游戲引導法,借助“娃娃家”的游戲,引導幼兒在扮演成人的角色中通過完成指定任務來體驗責任感。因此,良好的任務意識也可以促進幼兒良好的性格品質的形成,促進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三)家園協同,科學銜接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庇纱丝梢姡彝サ闹τ谟仔°暯庸ぷ鱽碚f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園期間老師不管嘗試了多少種途徑,家長如果不支持甚至不理解都會對常規工作的開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反的來說,家長極度配合,那么就會收獲5+2>7的驚喜。在時間管理上,家長一起制定《居家作息時間表》、幫幼兒購買鬧鐘、沙漏等計時器;在收納整理上幫幼兒準備隔層清晰的書包、在家里放手讓幼兒整理自己的房間、衣柜等;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中,協助幼兒閱讀打卡,陪伴幼兒進行每天睡前半小時的親子閱讀;還有任務意識的培養中,以身作則協助幼兒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等等,這些所有的措施都得力于家長的大力配合,才得以順利推進并取得顯著的效果。
幼兒園到小學的距離更多的是孩子、家長與小學之間的心理距離,幼小銜接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方法的學習,還有習慣的養成。功夫在平時,銜接有信心,我們一同陪伴、支持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的養育過程都是幼小銜接的精華所在。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朦.淺談大班幼兒任務意識培養的指導策略[J].吉林教育,20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