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芳
【摘要】區域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是新時期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二者應互為補充、不可偏廢,以在不斷完善幼兒園教育內容、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同時,豐富幼兒的學習和游戲生活,助力幼兒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長。就此,本文在分析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結合必要性的同時,就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相融合的實踐策略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究。
【關鍵詞】幼兒園? 區域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16-02
一、引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進而在新時期的幼兒園教育與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教師既要注重區域活動對幼兒自主性和個性化的推進作用,又不能忽視集體教學活動對幼兒的引導和教育,切實發掘二者的結合點,以讓其整體優勢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也充分發揮潛在的幼兒教育價值。基于此,本文作者便從自身的幼兒教育實際出發,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的融合思考進行論述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參考,也希望可以推進幼兒教育改革的長足發展。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結合的必要性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既定的幼兒教育目標和教學大綱等,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所組織開展的一種面向全體幼兒的教學活動,其弊端是不能照顧到每一位幼兒的個性發展與成長需求。而區域活動則更加注重對幼兒個性化和自主性的培養,其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權利,也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幼兒在某一區域的優勢與不足,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因此,從幼兒的角度考慮,將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進行相互融合、協同開展,可以保證幼兒知識與能力獲取的全面性,也能夠推進幼兒的個性化與自主性的成長與發展。而從教育主體地位來分析,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是教師主動教授與幼兒自主探究之間的結合,既體現了教師教學與組織的意識性,又體現了幼兒學習與參與的實踐性,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切實保障了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主體“教”“學”地位,是對新時期幼兒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實。
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結合的實踐策略
(一)借區域活動,做好集體教學活動準備
幼兒園的小朋友年齡比較小,整體處于形象思維的發育階段,他們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感興趣,也主要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來認知和探究客觀世界。所以在組織開展集體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最好可以根據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對區域活動進行調整,使幼兒不僅可以從區域活動中獲得快樂的情緒體驗,還能獲得一些初期的經驗與認知,激發起幼兒對相關內容的探究欲望,以為后期集體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例如,在組織開展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集體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在區域活動空間的“閱讀小屋”為孩子們投放《這片草地真美麗》《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僅僅是個夢》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幼兒繪本,讓孩子們在自主的閱讀中知道地球的美麗,指導如果地球環境被破壞會怎么樣;在“電影區”,為孩子們播放與環境保護相關的電視節目,讓幼兒了解正在發生的環境問題;而在“美工區”則可以為孩子們投放一些清洗干凈的生活廢舊物品,供孩子們進行廢物創造……從而在豐富幼兒園區域活動主題和活動材料的同時,讓小朋友們可以提前積累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認知,從而使其在后續的環保集體教學活動的學習中,可以更有方向性,使小朋友們想要知道、也想要去探索這些環境問題為什么會出現?該采取哪些措施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切實激發幼兒的學習和探究欲望,更有效推進集體教學活動的高水準開展。
(二)借區域活動,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內容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并不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在實際的構建中還應該呈現出互動的關系。所以,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活動組織中,也可以嘗試讓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同時進行,以在優化活動形式的同時,帶給幼兒新鮮的學習體驗,也在保證集體教學活動內容豐富性、形式完整性的同時,推進良性教育循環的形成,以推進幼兒的更好學習、更優質成長。
例如,在母親節(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小朋友們開展以“我愛你,媽媽”為主題的集體教學活動,借助講故事和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們了解母親節的來源,并從母親懷孕開始引導孩子們了解母親孕育和養育孩子的辛勞……然后教孩子們用折紙折疊“康乃馨”為自己的媽媽準備節日禮物,并組織小朋友們到區域活動空間的“美工區”進行實際的折紙創作。除了折疊“康乃馨”之外,還可以讓小朋友們對自己的“康乃馨”進行再次的、個性化的加工與塑造:有的幼兒在“康乃馨”上畫上了美麗的花紋;有的幼兒將幾只“康乃馨”粘在一起,制作了“康乃馨花束”;還有的幼兒給媽媽制作了賀卡,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給媽媽寫了祝福話語,以將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自然地聯系和融合在一起,并在豐富集體教學內容的同時,讓小朋友們可以更完整地展示自己對媽媽的愛,切實提升集體教學活動的開展質量。
(三)借區域活動,促成集體教學活動延伸
在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會集中教授小朋友們一些知識與常識,但是畢竟課上時間是有限的,缺少帶領幼兒動手實踐的時間與機會,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區域活動的優勢,將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學內容引入到區域活動當中,以在豐富區域活動內容與活動材料的同時,讓小朋友們可以在參與游戲的同時,可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可以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研究與拓展的機會。
例如,在組織小朋友們開展以“安全”為主題的集體教學活動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帶領孩子們觀看了安全教育小視頻,借助實際的案例(將其中相對血腥的畫面模糊掉)來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并為孩子們講解了正確使用報警電話(110、120、119)的注意事項,指導其學習了一些安全逃生小技巧(火災發生時要彎腰前行、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坐電梯;在室內遇到地震時要迅速躲到桌子或者堅固家具的下面,護好頭部;在戶外遇到地震時要遠離建筑、樹木等)。于是在后續的區域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孩子們建構“火災逃生”的角色扮演游戲,帶領孩子們在“娃娃家”模擬火災發生的情境,引導其正確使用“119”報警電話,并請幾名幼兒扮演“消防員”來救火……從而在創新區域活動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游戲參與積極性,使其在主動的區域活動參與中,可以真正演練“火災逃生”小技巧,也可以讓孩子們切實體驗消防員叔叔日常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延伸集體教學活動內容的同時,推進幼兒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
(四)借區域活動,鞏固集體教學活動成效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時每一位幼兒的成長條件、成長環境、成長特性也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需要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去探究與成長,這是集體教學活動所不能滿足的。進而在實際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便要借助區域活動的有效建構,來增加幼兒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興趣,使其可以在自主的選擇與建構中,學會用自身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促成對集體教學活動成效的鞏固。
例如,在引導小朋友們探究“植物生長奧秘”的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借助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小朋友們認知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種子,了解植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生命過程,但是整個過程幼兒都是在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并沒有實際的觸摸感受,這樣的教學是不完整的,只能讓小朋友們形成對自然生命的表象認知。所以,在區域活動的組織建構中,教師便可以在其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為孩子們建構“自然角”這一主題空間,在這里指導孩子們在適合的季節親手播種,并將班上的幼兒分成若干個小組對植物進行定期養護(澆水、施肥、除草),以在每日的觀察與記錄中,讓幼兒切實感知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在每日的期待與憧憬中,讓幼兒真正體悟自然生命的神奇與奧秘。從而有效豐富幼兒的實踐體驗,使其可以感知農民伯伯的艱辛,并學會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功,有效鞏固和升華集體教學活動的成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幼兒教育中將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相結合、相補充,不僅是對新型幼兒教育要求的貫徹與落實,還可以讓幼兒教育更加系統化、整體化,讓小朋友們從幼兒教育中汲取的知識與能力更加連貫、統一。所以,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幼兒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主動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在積極的總結與探究中,推進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的科學融合,以達成預期的教育目的,更推進幼兒的高質量成長。
參考文獻:
[1]譚杰,李娜.幼兒園科學教育中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關系研究[J].時代教育,2016(12):260-260.
[2]吳婷婷,劉菲菲.關于幼兒園集體教學與區域活動相結合的思考[J].信息周刊,2019(40):1-1.
[3]杜素珍,劉丹,祝小婷.初探幼兒園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的有效互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32):117-118.
[4]王玉琴.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有效整合探究[J].兒童與健康,202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