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虹
【摘要】德育是塑造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思想的課程,對于正在成長、發展中的聾校學生來說非常關鍵。不管是普通學校,還是特殊學校,德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是由于環境的不同,學生受到的基礎教育、家庭教育,還有他們的見識不同,導致他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我們在德育教育中根據情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與方向,讓學生喜歡、理解,并接受,才能實現我們德育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 聾校? 班文化? 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59-02
事實證明,無論是特殊學校的德育教育,還是普通學校的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以成績評價學生,也評判學生。學生的思想教育并沒有像文化課那樣被重視起來。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學習”。但是在應試教育驅使下,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教師,都把這句話倒過來在踐行,先學會學習或者說先提高成績,再學會做人。如,孩子在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到令人咋舌,但是成績非常好。面對這樣的學生,作為教師真不知道是憂還是喜。學生健康、積極的思想形成離不開德育,學生熱愛生活,樂于助人,善于與人溝通等一些能力的養成,更離不開德育。所以,新課改下,聾校德育工作,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入手,借助班級文化,探索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學生愛學習的同時,思想品德也能得到提升和改變。
一、聾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對德育認識存在偏差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教育教學中,我們明明知道,僅憑成績不能評價一個學生,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是用成績評價學生。總覺得一個有好成績的學生,思想品德一定不會太差。所以,我們在德育教育中,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就非常寬容,甚至有些寵溺,過于遷就。
首先,家長看到自己的孩了學習成績好,一高興,就什么都依著孩子,什么都替孩子做了。這樣久而久之,真的讓孩子變成了一個學習的機器,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不會洗衣服、不會整理房間、不會與人交流、不會與同學和教師相處、不會尊重長輩、體諒父母等等。比如,我曾在調研中,發現一個各科成績都很好的男生。他每次走出校門,就把沉甸甸的書包往母親懷里一塞,自顧自往前走。既不等他的母親,也不與站在他母親旁邊同樣等待接其他同學的家長禮貌地打一聲招呼。孩子長期這樣,他母親也沒覺得哪里不對。當別人婉轉地提醒時,她還辯駁說,孩子一天學習夠累的,沒必要計較這些小細節。可見,家長對孩子德育教育的忽視。
其次,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在教學中很多教師會自然地把重心偏向學習好的學生,而且對學習優秀的學生,管理上比較松。比如,他們偶爾可以不交作業,上課如果有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行為,教師也不會像批評后進生一樣的批評他們。這就讓優秀一些的學生也放松了對自己的約束。在教師無聲無息的助長下他們變得驕傲、自滿、自大,久而久之,導致思品不端,成績下滑。這也是以成績論英雄的教育徹徹底底的失敗,更是導致不重視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德育應該不論成績,而論思想品質、為人處世等,如果教師不轉變思想,只盯著成績,顯然對于德育工作非常不利。
最后,學生的認識原因,他們也是覺得學習成績比思想品德的優良要重要得多。所以,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對于自我管理,自己的言行以及與同學們的相處方式等,都不在乎,也似乎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顯然,學生的這種認識,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提升。
(二)家庭德育力度比較薄弱
雖然,大家都知道,對于學生來說讓他們從小學會做人,比只會學習重要得多。但無論是在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教師和家長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隨著學生不斷地成長,其思想品德、價值方向就會不斷成熟,且一定會往好的方面發展。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嚴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孩子只要知道學習,其他一切都是小事,甚至即使是孩子做錯了,也無關緊要。比如,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品質上顯然是有缺陷的。只要是他心里不高興,不管是家里人還是家里來了的客人,他就會大發雷霆,摔門、推桌子,還會把書扔得滿地都是,理由就是“我在學習,我的學習比什么都重要”。為了遷就這個孩子的心情,家里人都小心翼翼。但即使這樣,他的父母,還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孩子品質上、思想上的缺陷,還是一個勁兒地找理由:學習緊張,孩子有些煩,長大就好了。殊不知,家庭從小的這種教育,使學生覺得學習或者說他的事都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人都得圍著他轉,都得以他為中心。這種認識或者品質體現在與人的交流中,社會中,肯定是格格不入的,也會讓孩子的發展與交際受到嚴重的阻礙。所以,不管是文化課教學,還是德育教育,學校教育一定要與家庭教育聯系起來,并要指導家庭教育,使德育方向一致,目標明確,擰成一股繩,才能真正塑造學生,改變學生,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二、聾校班文化德育教育改進的策略
(一)強化正確的育人理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不管是在普通學教育中,還是聾校教育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定要看到其他學科中德育的潛力、素材、契機,不要把學生拴在課堂上,定在教材上,更不要把學生圈在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物理等這些文化課上,讓學生覺得學習就是學習知識,就是要為了不斷的升學,進取。這當然沒有錯,但顯然缺少全面性,一個學生,有優秀的品質,有全面發展的潛力,再加上優秀的成績,才算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而不僅僅是成績。所以,作為聾校教師,我們要重視德育,強化德育,要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素材,班級文化中的德育作用,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相關專業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品質。比如,筆者在體育教學中,結合體育的育人基礎和理念,挖掘傳統運動項目中的資源,發現新的東西,編排新的“玩法”,這樣既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還能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如,筆者經過研究,給學生創設出了花樣跳繩課,交互繩、8字繩、朋友跳、車輪跳、袋鼠跳、一帶一、一帶二等各種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跳法,把一條繩子玩出了新花樣,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讓學生有了創新意識,也懂得了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配合的重要性,使他們在籃球運球、打沙包等一些娛樂中,也有了創新。
(二)結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只有一個兄弟姐妹。他們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知道食何來,衣何來,所以,根本沒有責任心。再加上,學生年齡小,認識不高,他們大多都不知道什么是責任或者愛心,所以在生活、學習中都比較隨性、隨意。這種行為或者品質,顯然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所以,作為教師,要結合班級文化,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責任心和愛心,使學生從小懂得責任,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比如,我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讓學生自己學習養蠶,給他們分幾只蠶寶寶,并教給他們養蠶的方法,看看一段時間后,他們對蠶寶寶的照顧是否到科學,蠶寶寶的成長是否健康。教師也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利用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等特殊節日,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校園,或在容許的荒山,植一棵樹,不定期為他們澆水、施肥,等待他們成長等。聾校學生雖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說,有一些特殊性,但也不影響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他們走出校園,參與實踐勞動。
(三)通過主題班會強化德育目的
感恩是我們人類最可貴的品質,懂得感恩才懂得付出。但是現在學生在父母、爺爺奶奶的寵愛下,似乎不懂得感恩,更不知道感恩是什么。對于父母的愛不是挑剔,就是抵觸、叛逆,讓父母、教師非常頭疼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可以結合一些主題班會,來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學生的感恩心。比如,關于感恩的主題班會,通過觀看短片《珍貴的綠》,激活學生的感官,再通過《生命》這首詩歌的朗誦,并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展示一些自然災害的圖片,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還有其他一些災害圖片等,喚醒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再讓學生說一件能體現父母辛苦的事情,最后讓學生以“誰是最了解父母的人”為題,展開討論等等,不但能大大豐富主題班會的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實現德育目的。
三、結束語
教書育人,從來都是合二為一,是不可分割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所以不管普通學校還是特殊學校,結合學校文化、班級文化,通過德育教育從小培養學生一些優秀品質,提高學生道德思想,為學生成長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是聾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富有開拓意識的德育教師,勤奮探索,善于引導,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結合特殊學校學生的不同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一些靈活的方法,并通過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是發揮班級文化德育作用的手段,更是實現聾校德育目標的最好途徑。
參考文獻:
[1]楊菲,孫瑩,王天慶.“模擬課堂”的時代價值及可行性實施策略探析——以我校國際傳播學院的“新德育”模式教育成效為例 [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9(10)
[2]許華東 .注重家校合作,提升中學德育教育成效 [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4)
[3]鄧小敏,劉夢如.以中醫藥文化為抓手提升醫藥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成效 [J].課程教育研究,2019(20)
[4]楊慎耘.聾校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施[J].現代特殊教育,2013(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