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可 田飛
【摘要】為了探討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需要將這三方面的內容作為基礎評定標準,選取一定數量的人員進行測試,可以看出社會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對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當社會支持水平不斷下降時,對于外控心理傾向的群體來說,其自身的主觀幸福感普遍較低,所誘發的心理癥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且此類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內外控制感對于社會支持水平的變化也具有直接影響,對于內在控制感普遍較強的人員來說,其自身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普遍較多,通過對心理控制感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因素予以分析,并明確掌握三項中間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加大對個體心理健康的維護力度。
【關鍵詞】社會支持 ?心理控制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22-03
在大多數研究過程當中可以發現,社會心理刺激對個體的精神和軀體健康都有著直接影響,并在此期間包含了社會支持、應對策略、個體素質以及控制感等方面的心理中介因素。通過對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評定,探討社會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對個體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明確掌握社會支持與心理控制感之間的關系。
一、研究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目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效化發展,社會各界對身心健康問題廣泛的關注,在大多數研究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出,相關社會心理刺激會對人體的精神和軀體健康造成相應的影響。對于社會心理刺激來說,對個體事件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具有復雜化的特點,且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僅與社會心理刺激的整體強度、實施頻度以及持續時間有著直接聯系,同時還會受到多種不同因素和調節流程的影響,在相關刺激作用具備同樣性質和大小的基礎上,部分個體會產生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還有一部分個體會產生輕微的適應性困難,而對于小部分人來說,則對此類刺激并未呈現出明顯的反應。為此,需要對社會支持、應對策略、個體素質以及控制感等方面的中介因素予以高度的關注。通過對心理控制源等方面的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來源于社會學習理論,不僅可以解釋部分人群能夠積極、主動應對困難處境的相關原因,還可以對時常表現出消極狀態的人群特點加以分析。其中,對于心理控制源傾向來說,與個體的心理健康之間有著直接聯系,并且成為了多數臨床研究階段的重點關注內容。社會環境建設與大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有著直接關系,社會心理刺激對大眾的精神和機體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基于社會心理刺激對大眾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具有復雜化的特點,且整體過程較為繁雜,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僅與社會心理刺激的強度、頻率和整體所持續的時間有關,與此同時還受到了多種不同因素調節作用的影響。
二、探究的方法
對于內外控制量表來說,主要是針對個體的實際情況,反映個體的控制感傾向。如果個體的總體得分普遍較低時,那么則可以表明個體的控制感傾向屬于內控傾向,而得分越高時則屬于外控傾向。選取一定數量的被測試者,并展開問卷調查,主要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為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并且包含了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總體的社會支持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心理健康調查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癥狀自評量表、總體幸福感量表以及幸福度量表等三方面的內容。在分析幸福度量表的過程中,包含了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正性體驗、負性體驗和總體幸福度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當被測試者在體驗并完成問卷調查活動之后,可以對實際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并采用SPSS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對于總體幸福感量表來說,主要是針對總體的幸福感進行評定,當幸福感得分越高時,那么可以表明個體的幸福程度普遍較高。
三、探究結果
(一)不同程度的社會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所造成的影響。為了能夠對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對心理健康水平所造成的影響予以深入分析,需要設置外控組以及內控組進行對比,從而結合此類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對比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支持和心理控制感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高社會支持者來說,其自身的正性情感和總體幸福感程度相對較高,并且普遍高于低社會支持者所呈現出的正性情感和總體幸福感程度。同時,還需要結合社會支持量表和心理控制感量表等方面的內容,根據此類表格的總分分布情況,在兩項表格當中選取27%的數據,并采取分組的形式,將其劃分成為高社會支持和低社會知識等兩種不同的組別。另外,結合個體的心理控制感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外控的個體來說,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內控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度量表以及總體幸福感量表相關得分普遍較低,而外控個體的癥狀自評量表得分普遍較高,且差異達到了顯著的水平(P <0.001)。不僅如此,高社會支持者的心理狀態普遍較為良好,且相關心理癥狀問題明顯少于低社會支持者的心理癥狀問題(P <0.001)。
(二)對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合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結果進行探究可以發現,對于社會支持來說,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當個體所收獲的社會支持越多時,那么其自身的正性生活體驗以及正性情感則會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個體的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也會隨之減少,從而提高了總體的幸福感程度,實現了對心理障礙癥狀的有效規避。不僅如此,心理控制感與心理健康狀態之間呈現出了負相關的聯系,當個體的外控傾向較為明顯時,可以看出個體的正性生活體驗和正性情感普遍較少,那么此時個體的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則會逐步增多。通過對總體幸福感程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個體的總體幸福感相對較低,此時個體的心理障礙等癥狀和問題則會逐漸提升。
(三)分析社會支持與心理控制感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社會支持網絡體系的建立,并在此基礎上會采取各不相同的態度,而此類變化情況則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于個體的心理控制感來說,會對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狀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正向影響的支撐作用下,使個體在面對困難時更加愿意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及時地解決實際問題。為此,需要對心理控制感與社會支持體系之間的關系予以分析,保障分析結果的全面性,將被測試組劃分成為內控和外控等兩種不同的組別,再對其中的個體社會支持得分情況進行比較,從全方位的角度對最終的比較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個體的控制感會對社會支持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對于不同的控制傾向來說,所得到的社會支持也有所不同,并且包含了主觀和客觀等兩方面的內容,各支持利用度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化特點(P <0.001)。
四、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里健康關系的分析
(一)心理控制感的相關定義。在解釋心理控制的過程中,可以找出部分人群在面對困難處境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積極、愉快以及主動等心態的具體原因,且部分人群表現出消極態度的相關因素,從而所形成的假想內心狀態。對于部分理論來說,對外在的控制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其認為結局并不是由個人的努力所決定,從而形成了普遍的信念,而內在控制則在通常情況下,認為事情的結局與個人的努力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另外,還有一部分心理控制感定義是將個體所持有的因果模型進行分析,從而找出了個體在應對事件過程中成功和失敗的具體原因。心理控制源主要來源于社會學習理論,在相關理論體系當中,將心理控制源作為了與個人性格行動和事件結局等相關因素,相關的泛性化內容對于部分個體來說,事情的最終結果與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具有緊密聯系,但此類人員在從事較為重要的工作和業務時,其自身會盡最大程度發揮自身的才能和優勢。
(二)心理控制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對部分研究報告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對于高自我控制感的個體來說,并不能夠在持續的生活過程中減低壓力。對于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為世界、生活屬于可控性物質的人群來說,若遭遇突發性或者不可控性的事件時,則會引發此類人群的脆弱情感。除此之外,通過對將外在控制感作為重點研究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通常情況下會將相關事物的發展作為既定的程序,若發生不可控的事件時不僅會引發失敗,還會帶來負向的情感體驗。通過對相關文獻當中關于控制感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等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將其大致劃分成為兩條不同的線索,一方面集中在內在或者自我的控制感,而另一方面則將外在控制感作為了重點內容。對于集中于內在或者自我控制感的研究過程當中,通常認為內在或者自我控制感的獲得感是由成功對壓力的調節所獲得,使成功調節成為了內在控制感獲得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并通過自我控制降低了個體主觀所帶來的壓力感受。為此,在部分情況下,當個體存在外在控制感時,相較于存在內在控制感的個體來說,前者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有著較大的益處。對于部分研究來說,若長期不存在不可控、失敗情況的同時,那么個體則能夠相信個人控制雖然具有有限性的特點,但仍然有益于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通過對外在的控制感進行分析,若過于相信外在控制,那么則會削弱個體的自信意識,從而使其喪失了發展的動力,并且可能會錯失能夠準確把控的機遇和機會,從而加重了個體的負面心理感受。
(三)心理控制感的分類。將心理控制感劃分成為了內控和外控等兩種不同的類型,對于內控型的個體來說,在從事各類事件的過程中,通常是基于自身的努力,且認為最終的成功和成果通常來源于個體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而導致失敗的原因則是由于自身的疏忽或者是由于自身能力不夠充足所造成。為此,對于內控類型的個體來說,其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有價值的目標進行追求,并保持了積極向上的態度,將自身的態度與價值目標進行有效聯系,從而充分地體現了社會活動、信息、搜索、警覺以及幸福感等多種不同的方面。然而,部分人群自身認為受到了生活的限制,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外界力量,對自身的生活軌跡和命運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并在祈禱和救濟的過程當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消極的態度將最終的成果與期望目標進行聯系。此類人群則可以被劃分成為外控型,對于外控型的個體來說,在行使各類事物的過程中,通常是將最終的成功劃分成為了幸運主導,此類人群的正向情感普遍較少,且內心的負性情感相對較多,從而提高了精神癥狀的發生幾率,降低了其自身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
五、結論
對于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關系有著大量的研究和論證,將社會支持作為影響個體應激反應的中介變量,并且屬于反應結果分析階段的重點內容。在一般情況下,由于受到了社會支持的影響,能夠達到減輕個體應激反應的效果,并與個體的應激反應情況下所存在的身心反應有相關聯系。在研究主觀幸福感的心理動力學機制的過程中,彰顯出了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影響與作用,且社會心理學概念中的應激、社會支持、內外控制感以及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內容,都與主觀幸福感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分析幸福度量表的過程中,主要側重于對情感的研究,而總體幸福感量表則更注重個體的認知成分研究,癥狀自評量表通過對個體心理狀態的合理評定,在實際的評定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了能夠加深對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等方面關系的理解與認識,需要通過對被測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分析,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癥狀包含在內。其中,對于主觀幸福感來說,能夠充分地反映出社會個體在生活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生活質量,從而反映出個體的心理學參數,進一步彰顯出了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社會支持和心理控制感等兩方面的內容來說,屬于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因素,通過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采取有效的個體心理健康維護辦法,避免個體心理障礙問題的產生,從而彰顯出了心理機制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看出社會支持水平的變化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直接影響,當社會知識水平普遍較高時,那么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則會隨之升高,且帶動了主觀幸福長度的提升,進一步穩定了個體的心理癥狀。
參考文獻:
[1]陳學彬.心理控制源、自尊、人格及應對方式與醫學新生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7.54.
[2]林潔.福州市碩士畢業生擇業焦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65.
[3]王國誠.高職大學生的自我和諧與人格、自尊、社會支持及心理控制源關系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9.59.
[4]李媛媛.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學習規范意識與專業承諾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111.
[5]張若麟.大學生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的關系:控制感的調節作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6.
[6]馬琳慧.災區教師控制策略選擇偏好對其社會適應性的影響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70.
[7]虞小雪.大學生自我和諧、心理控制感、社會支持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湖北大學,2010.38.
作者簡介:
丁可(1992年-),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未成年犯罪心理。
田飛(1985年-),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文化與社會心理學、集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