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森森
【摘要】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它是世界上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我們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和方法,試圖找到一套利用歌唱、節奏、律動、表演、游戲、器樂等音樂教學手段優化小學低段閩南歌謠課堂的教學策略,以此展開小學閩南音樂課堂的應用實踐研究。
【關鍵詞】奧爾夫教學法? 閩南歌謠? 教學策略
【課題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低年段閩南音樂課堂應用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gzx20-186)課題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166-03
奧爾夫教學法這是一種先進獨特的音樂游戲教學法,它是以節奏音樂為基礎,從音樂節奏元素入手并進行各種音樂游戲教學,把音樂歌唱、語言、律動、動作、舞蹈、器樂等等元素緊密結合在一起,以目前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本土民歌、歌謠和地方舞曲為素材,運用孩子念兒歌、做音樂游戲、拍手、拍腿、跺腳等多種看得見的音樂形式,使用各種音色鮮明、節奏突出、易于掌握、便于即興練習演奏的樂器,讓每個孩子真正參與其中,使之成為一種能聽、能看、能直接感受的音樂。本課題融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融合了閩南本土音樂進行教學,通過案例分析,達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閩南本土化的過程。
奧爾夫教學法還提出“節奏第一”觀點,為此我們結合閩南本土音樂文化,如閩南童謠、閩南民歌,民間音樂等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著重關注孩子在嗓音活動、動作活動、樂器活動三個方面的活動情況,我們首先從節奏入手,關注音樂節奏訓練的有效策略。
一、嗓音活動
(一)誦讀歌詞,體會語言節奏
語言進入音樂課堂,是奧爾夫體系獨特創造。從母語出發,關注本土語言,鄉音鄉言是孩子最適合的開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讓我們了解在小學低段以本土方言為開端,學習閩南歌謠是適合孩子學情。
奧爾夫在音樂短句教學法中經常提到“節奏基石”,意思就是指短小的語言和帶有一定音樂節奏意味的字詞所組成的有節奏性的短句,通過簡單音樂節奏短句教學訓練,進行教學。平時我們在教唱閩南歌曲前,都會讓孩子先按照節奏誦讀歌詞,以有節奏誦讀歌詞作為教學切入點,通過語言誦讀,讓孩子對整首歌曲的節奏有個整體把握,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旋律時能大致解決節奏問題。如:從閩南方言的節奏入手,我們將閩南話獨特發音結合奧爾夫節奏教學,引入《一只鳥仔》《天黑黑》《月亮月光光》等閩南童謠,讓孩子從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中學習節奏劃分,進行節奏拍打訓練。在這里,還需要特別注意本地方言口音,可以使用音標標注法,幫助孩子鞏固強化相對標準的閩南口音。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語言節奏的強化教學。
(二)情境表演,感知歌唱節奏
在教學閩南歌曲《燒肉粽》時,我們把整首歌曲當中最難的附點節奏選取一整句出來,在情境導入環節,老師扮成賣肉粽的小販挑著擔子四處走街串巷,邊走邊叫唱,邊走邊吆喝這整個樂句,畫面十分詼諧有趣!老師這里做出極好的人聲即興編創示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充分利用上課前的十五分鐘黃金時間,一步到位地突出樂曲的節奏重點,突破附點難點,效果很好!(附樂句)
X.? X? X? X | X XX X X | X. X X XX | X — — — ||
燒? 肉? 粽? ? ? 燒 肉? 粽? ? ?賣? ? 燒? 肉? ? 粽 賣肉粽啰!——
又如,在教學閩南童謠《十二生肖歌》時,老師首先以生肖屬相導入,讓孩子戴著十二生肖頭飾隨音樂分角色出場,最后再進行接龍式演唱表演,感知整首樂曲的歌唱節奏。孩子最喜歡吃啦!閩南風味小吃是多種多樣,有土筍凍、海蠣煎、炒米粉、燒肉粽、芋圓、春卷、炸菜粿等等。孩子們平時都有吃過,但不一定知道這就是閩南風味小吃。在教學閩南歌謠《人客里面坐》時,我們結合童謠“一的請你蔥,二的請你菜,三的鏘鏘滾,四的炒米粉”,先讓孩子對閩南小吃有初步印象后,老師再因勢利導,設置出《閩南古早味小吃店》開張場景,希望能和孩子們一起到小吃店品嘗小吃。但有個條件:要讓孩子先學會唱這首歌謠后才能品嘗!老師已經把準備好的小吃編成一首歌謠,歌謠名字就叫作《人客里面坐》,等揭示課題后,孩子初次聆聽音高,體會節奏,并比較歌謠和之前學過歌曲的不同點(是用閩南語演唱),知道歌謠說到的閩南小吃,老師再逐一出示歌謠出現的蚵仔煎、米粉、菜粿、面線糊、醋肉等食品模具,讓孩子對歌謠食品有直觀形象感知。
二、動作活動
(一)聲勢動作,練習節奏
用各種聲勢動作進行基本節奏訓練是奧爾夫教學法的重要內容,聲勢就是可以發出聲響的人體各種姿勢。它集各種動作、節奏、演奏于一身,是用聲勢的拍手、拍腿、跺腳、捻指(或彈舌)等動作進行基本的節奏訓練。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的要求進行相應改編、變化或編配動作。如在教學閩南歌曲《燒肉粽》時,這是一首帶有故事背景的閩南民歌,我們除了設計故事情境表演,按節奏誦讀歌詞,從語言節奏體會歌曲附點音符外,還創編靈感來自閩南本土舞蹈《拍胸舞》的聲勢動作:全曲以兩個小節八拍為一個樂句,從上到下,雙手先在胸前合擊一掌兩拍,再左右各拍一下胸部,接著左右同時夾兩下手肘,最后左右各拍一下大腿,身體左右搖晃,雙腳隨節奏左右跺腳,并以這組基本動作在開頭配上閩南民歌《甩蔥歌》做熱身律動,最后在學唱《燒肉粽》歌曲后,循環反復進行聲勢表演,在基本動作的基礎上,孩子還可以自由加入繞圈、聳肩、蹲步、顫頭等動作,一對一或二對二,三三兩兩即興起舞都可以。又如在教學閩南童謠《十二生肖歌》時,老師讓戴著十二生肖頭飾的孩子分角色表演,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從頭頂拍手到腳底跺腳六個生肖為一輪,設計了兩輪聲勢動作進行即興表演,增加了聲勢訓練的趣味性,輕松愉快,童趣盎然。
(二)體態律動,看見節奏
奧爾夫受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啟發與影響,讓孩子把身體器官作為樂器,把自己所聽到音樂再現出來,通過模仿身體動作體驗和培養節奏感。通過肢體律動讓孩子懂得節奏、韻律,了解音樂這種語言。在閩南音樂課堂,我們同樣可以利用肢體律動,激發想象創造。通過聯系日常生活,模仿肢體動作,設計拍手、拍腿、繞圈、跺腳、聳肩等動作,孩子們和著音樂、唱著歌曲做肢體律動,學得開心主動,感受童謠樂趣。學習《一只蟳仔八支腳》時,孩子唱到開心和興奮處,就都七手八腳跟著歌詞比劃起滑稽動作,不由自主按著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想象編配起簡單的律動來。
(三)歌舞表演,表現節奏
歌舞表演就是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簡單形象動作,進行集體或個人表演。閩南童謠中有很多歌曲或欣賞曲都適合表演。課堂可教給學生基本表演動作,鼓勵學生大膽創編動作演一演。比如,《閩南童謠真正港》是一首耳熟能詳、優美動聽的歌謠,我們讓孩子穿上稚氣十足的短肚兜,戴上特具閩南風情的斗笠帽,開心活潑地邊唱邊舞,孩子們生動美麗的笑臉,流露在眉間、眼神中、嘴角間的喜悅把觀眾帶入如詩如畫意境中。《月亮月光光》是一首優美的閩南童謠歌曲,歌曲旋律優美動聽,情感悠遠綿長,展示一幅夜晚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抒發海峽同胞對閩南家鄉親人無盡的思念之情。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形象的理解,用優美而深情聲音唱這首歌。閩南童謠《大塊呆》是首詼諧幽默的歌謠,我們制作形象生動的圖譜、圖片等表演道具,通過表演,把大塊呆傻愣愣的詼諧場面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又如在教學閩南童謠《十二生肖歌》時,我們讓學生面對面站成同心圓合作表演,由于有同伴,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同伴表演動作,創造性地把自己拍手編成兩人對拍,增強同伴表演趣味性和合作性。
三、樂器活動
(一)樂器伴奏,體驗節奏
奧爾夫教學法注重器樂教學,主要有打擊樂器和音條樂器兩塊,結合學校開展少年宮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燒肉粽》時,老師融入演奏樂器葫蘆絲吹奏歌曲主旋律,為孩子提供部分打擊樂器,讓孩子自由選擇,最后全班分為男生女生兩組,一組加入響板和雙響筒,另一組加入沙球,對歌曲輻以伴奏。這樣,通過人體樂器的聲勢律動和打擊樂器敲擊伴奏的完美結合,一個簡單的小型樂隊初具雛形。一首原本悲情版的《燒肉粽》,在大家創意改編下,老歌新唱,變成一首動感十足、搖滾樂版的《燒肉粽》。在教學閩南童謠《西北雨直直落》時,我們將豎笛和口風琴等演奏樂器融入其中,加入鑼鼓等打擊樂器輔助伴奏,節奏鮮明,也很好聽!在欣賞閩南童謠《正月點燈紅》《聽講古》《人客里面坐》等古典民謠時,也可巧妙運用南音打擊樂器雙鈴和響盞和打擊樂器三角鐵、串鈴等伴奏,讓民謠更加明朗歡快,彰顯閩南本土音樂文化的特色。又如在教學閩南歌謠《羞羞羞》一課時,這首歌音符都在八度音階上,我們通過奧爾夫教學法,從奧爾夫八音按鐘入手引入課題,設計“唱反調”、節奏游戲、演奏接龍唱曲譜、對比聆聽、小小作曲家創編旋律等音樂游戲環節。采用律動、合奏、游戲等等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讓孩子在喜聞樂見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探索實踐、編創感受音樂。
(二)樂器演奏,重現節奏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器樂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讓學生使用奧爾夫樂器表現節奏,可以較快提高節奏感,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使用奧爾夫樂器教學可以有效吸引注意力,滿足好奇心,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趣。比如在欣賞《扒龍船》這首歌后,我們除了讓學生用耳聆聽、用口演唱來欣賞感受童謠旋律,還讓學生用上各種打擊樂器:響鈴、沙錘、雙響筒等進行配樂演奏。又如在教學《人客里面坐》這首閩南歌謠時,整節課的創編環節,我們通過選擇木魚、沙錘、串鈴、手鼓等樂器對歌曲進行了簡單的小型樂隊演奏。
四、創編游戲,再現節奏
借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理念,可把音樂、節奏、游戲三者結合,讓孩子在興趣盎然的游戲中感受多種節奏,再現節奏,提升節奏感。如在教學閩南歌謠《人客里面坐》時,我們以游戲“玩轉盤”引入,老師輕輕撥動轉盤,轉盤飛速轉起來,當轉盤停下時,指針就會指向盤中任意一樣閩南小吃,孩子再用閩南語按節奏把小吃名稱說出來。
我們還通過引導孩子模仿生活各種常見聲音掌握二八、前八后十六、小附點、大切分、三連音等基本節奏型。讓孩子玩《拉個圓圈走走》《拍手舞》等簡單易學的游戲,設計有情節的表演游戲,如《天黑黑》《扒龍船》《火金姑》等,還加入手繪圖譜和用彩帶畫旋律線等直觀可視、易操作的游戲手段來掌握節奏。
綜上所述,通過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低年段閩南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我們嘗試運用誦讀歌詞、情境表演、聲勢律動、敲擊樂器、創編游戲等看得見的活動對孩子進行音樂節奏的訓練,從而讓孩子直觀看見音樂節奏,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奧爾夫.為兒童的音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楊立梅.走向未來的音樂教育[J].海南出版社,2000.
[4]王麗珍.論閩南童謠的傳承與發展[J].群文天地,2011(4)
[5]楊亦迦.淺談閩南鄉土音樂進入小學課堂的教學策略[J].當代音樂,2016.
[6]李珊珊.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與本土化的實踐應用[J].科技展望,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