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素養是引導學生學習、鍛煉學生思維的重要學習素養,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開發和訓練才能保障教學工作的高質量。圍繞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特點導入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多元化的學科評價模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想素質。本文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關教學進行探討,在分析相關課程教學特點的同時思考如何借助多樣化的學科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評價? 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是廈門市直屬中小學2021年度課題“基于勞動育人價值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 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SX2021139。
【中圖分類號】G623.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44-02
學科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不同的學習要求時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關的教學來說,學科素養是支撐學生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也是教學的最高追求。要想借助學科評價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必須將評價方式、評價機制的創新盡早提上日程,保障評價活動的科學性。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開展學科評價活動,重視轉化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讓學科評價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環節中發揮作用。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評價特點分析
(一)評價機制多樣,評價標準差別較大
學科評價活動自20世紀初期便已經開始,作為一種評價學生能力、素質的重要手段,其經歷了“從測量到人本”的變化,評價機制與評價標準極為復雜。泰勒認為,評價結果與教育目標保持著高度一致的教育特點,評價不能與考試、測驗等活動混淆。但回顧我國的教育評價活動,早期的評價正是從這一要求開展的:測驗結果正在成為教師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1]。隨著評價體系與評價機制的逐漸成熟,人本評價理念開始出現在相關評價活動中。在落實學科評價時,除考慮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之外,更要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意識、學習態度發起綜合性評價,改正學生的學習行為,促使其形成出色的學習態度。在重新調整評價機制之后,評價活動針對學生能力重新發揮作用,并對教學學科產生多元化影響。對于學生來說,學科評價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科教學要求、了解自身素質的有效手段。
(二)評價流程多變,評價要求變化明顯
除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之外,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有關評價還表現出了如下特點:第一,多元性特點。學科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更為復雜,在落實學科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價,更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法律常識掌握水平進行評價,從而管理學生的學習品質,做好對學生的綜合指導教育。第二,專業化特點。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活動中,傳統的紙筆測試已被取代,與之相對應的描述性評語、學生能力等級鑒定等評價模式也開始被應用在評價指導活動中,在評價工作中教師能夠設立多個能力指標,進而評定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針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設計新的評價結果,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綜合管理。第三,過程性特點。借助評價過程,可對學科專業素養作出形成性評價,以學習過程為評價標準,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感、行為,并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指導,在延長評價周期的同時,將不同時間段的評價結果應用起來,正視學生能力。多角度、多標準落實評價,才能夠展現出學科評價的客觀價值。
二、學科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評價模式
(一)落實學習態度評價,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要借助學科評價活動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必須強調學生的主觀意識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客觀性,保障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對于學生來說,學科評價是一種幫助學生認識自身能力、解決不足問題的重要手段,正確認識評價活動,并主動接受評價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2]。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下,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學科評價模式,提高學科評價能力,用評價來觀察學生素質,提高評價的綜合指導質量。
重視學習態度的指導評價,能夠讓學生在主觀情感上主動接受相關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道德與法治》中《我學習 我快樂》的教學為例,在針對學生落實學科評價活動時,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入手,延伸評價范圍,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更要考慮學生是否發起了課前預習、課后探究等活動,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互動性更強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在借助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下列問題所示:結合《我學習 我快樂》思考一下,為什么“學習”會讓人“快樂”?這個問題要求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真正意義,并重新理解學習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結合客觀生活、主觀情感闡述學習的真正意義,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的情感表現,從是否愿意回答、是否愿意參與互動、是否有獨特見解等角度入手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指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調動學生的競爭欲望。通過學科評價結果讓學生形成競爭意識,帶動學科評價活動的落實。
(二)針對學生作品評價,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要借助學科評價活動開發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必須選擇客觀的載體開展評價活動,在有關載體當中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評價,以此來落實教學指導工作,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萌芽創造有利條件。部分教師在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實學科評價的過程中,只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并不關注學生的主觀意識,且評價結果無法長期保留,導致評價活動難以被學生接受。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創作作品的同時開展評價,不僅能夠精準評價學生的能力,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創作不同的作品,在應用專業知識、落實學科評價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教材《變廢為寶有妙招》的教學為例,可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轉化為手工教學,要求學生將廢棄的生活用品重新應用起來,制作新的有用材料。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垃圾再利用”。整體的教學變為“手工教學”,學生的互動興趣大幅提升:利用易拉罐做花盆、利用廢舊的牙刷制作衣服架。在學生進行手工創作時,教師也要隨之提出思考問題:變廢為寶的意義是什么?借助這個貫穿始終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手工活動的熱情,促使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而在隨后的學科評價活動中,針對學生的手工作品開展評價指導,結合“實用”“成本低廉”“環保”等要求給出評價結果。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環保有了新的認識,借由教師落實的評價又進一步體驗到了環保的重要意義,學科核心素養緩慢萌芽。借助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幫助學生形成道德觀與責任感,將為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創造有利條件。
(三)借助測試活動評價,表現學科核心素養
長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使得學生已經形成了學科核心素養。但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并不會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價值進行強調,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自身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缺乏了解,后續的教學也很難發揮出價值。在全新的教學要求下,要嘗試借助多元化測試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一方面,在落實學科評價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素質,幫助學生走出學習誤區;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表現學科核心素養,加深學生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解,優化教學活動。
可從簡單的紙筆測試入手,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素養的有關概念。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教材《探訪古代文明》的有關教學為例,在紙筆測試環節,可先設計簡單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測試,如要求學生寫出自己了解的古代文明、介紹一種古代文明等,提高教學活動的互動價值。在隨后的教學指導工作中,則將紙筆測試轉化為主題探究活動,圍繞著“文化的價值”“文化情感”等更為感性的話題開展教學,讓學生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并闡述自己眼中的不同文化。在語言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人文情感,讓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活動中逐步萌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評價方式,看似是在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互動,但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配合學科核心素養主動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起來,并調動自身的情感重新認識文化的真正價值。讓學生從主觀的角度解讀理論知識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才能被不斷優化。
三、結語
學科評價是一種了解學生、了解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指導手段,可以說,學科評價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當學科評價承擔起了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教師必須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落實學科評價,除傳授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巧之外,更要根據評價結果指正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發現、感知、探究,才能為學科核心素養的萌芽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戴慧.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模型及評價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 2015(35):17-19.
[2]朱益南.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思想品德學科“評價側”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 2016(32):70.
作者簡介:
范文雪(1991年-),女,漢族,黑龍江穆棱人,廈門實驗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