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以手機媒體為重要形式的新媒體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日漸廣泛,對語文課堂的德育滲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需要在充分認識到手機媒體的重要德育價值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改變傳統語文課堂單一僵化的德育形式,適應新時代高中生的認知方式,規避手機對學生思想的誤導,促進語文和德育的融合。
【關鍵詞】語文課堂 ?德育滲透 ?手機媒體 ?沖擊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66-02
一、手機媒體對語文課堂德育滲透的沖擊
首先,隨著手機使用率越來越高,人們投入在手機中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手機對德育對象的占有,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以及德育引導在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價值觀念方面的作用日漸居于次要位置,學生更青睞于從手機媒體上關注生活和認識世界。很多高中生的課余時間花在閱讀網絡小說,觀看電視電影,瀏覽娛樂新聞上。其次,手機媒體提供了多元化的內容,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觀看、學習以及娛樂需要,甚至不少媒體為了追求點擊量,在呈現內容上出現一些娛樂化、庸俗化、暴力化、低層次、低品位、低水準的內容,而高中生由于缺乏足夠的文化審美能力和自制力,很容易沉浸于對這些低俗負面的內容的瀏覽之中,日漸對高中生的文化素養以及道德品質構成一定的戕害。再次,手機媒體的開放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的封閉性。因為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學生的學習需要、交際需要和購物需要,使得他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遇到問題更愿意沉浸于手機之中的虛擬世界,缺乏和同學、老師的交流,長此以往,使得學生出現了易爆易怒的心理,甚至降低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此外,手機媒體幾乎全天二十四小時在向學生傳播各種信息,對學生構成了全方位的思想“包圍”,很多違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和內容也因之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在學生的心中滋長,在文化方面,學生沉浸于西方文化的崇拜和迷戀之中,忽視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利于促進高中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以上幾點,都需要在正視的基礎上加強對手機媒體的引導,使手機發揮應有的教育意義。
二、手機媒體在語文課堂德育中的應對策略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方式
傳統的語文德育教育是說教形式的,而高中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已經形成,這就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拉大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既不利于師生和諧關系建設,也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成效。對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方式,對于學生玩手機的行為不要橫加干涉,更不要隨隨便便沒收學生的手機,應該在信賴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加強手機媒體的教育,借助于多媒體大屏幕向學生講解手機的弊端和負面作用,提升學生的預防能力和自制能力。針對一些學生由于認知力不足,更喜歡觀看一些娛樂和八卦新聞的問題,教師也應該本著一顆誠心,不要強制學生去改變自身行為,應該借助于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啟迪,讓學生從關注別人的日常行為中走出來,把時間用在關注自我的成長之上。
(二)利用手機媒體融合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
高中語文課文集藝術性和思想性為一體,挖掘課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境界,培育學生熱愛真善美的人類世界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預習和作業等環節,加強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在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以《沁園春·長沙》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把預習作業發送到學生的手機郵箱里,讓學生利用手機搜集詩詞寫作背景,觀看詩詞釋讀講座和誦讀視頻,借助于手機中的筆記APP等寫下鑒賞感悟,表達對偉人改造舊社會的豪情壯志的向往和欽佩,然后通過電子郵箱發送給教師。這一學習過程突破了書本的局限,既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使學生發現手機媒體對于語文學習的豐富價值,同時又因為在知識教育中融入了德育教育,培育了學生的精神品味,激發了學生的人生理想。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手機媒體開展互閱互評活動,把學生的作品拍成圖片或者制作成PDF文件發送到群里,大家一起修改彼此的作品,圍繞文章的語言、結構、思想等寫下評價語。教師作為引領者,可以經常在群里給學生布置一些有利于引領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寫作題目,如我和祖國、傳承紅色文化人人有責、理性消費和盲目消費等,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并在思維辯論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三)社交媒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了解和引導
如今,微信和QQ等社交平臺已經走進高中生的生活,他們愿意在朋友圈和空間等領域抒發個人學習和生活感悟,教師可以加學生為好友,經常瀏覽學生發送的內容,對于良好的個人感悟和正確的個人行為給予及時的點贊,對于消極和負面的個人感觸要通過留言的形式和學生展開交流,使學生走出認知誤區,以積極樂觀的姿態投入到緊張的學習和生活之中。比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在朋友圈發送了一條“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引導我要做一個熱愛生命的人”的信息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點贊贊揚學生的感悟和思考,當發現學生在空間發送了一條“叔本華說: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欲望滿足時無聊,欲望不能滿足時痛苦”的信息時,教師可以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生活品味和學生展開交流,讓學生對未來和命運充滿信心。此外,針對一些高中生傳統文化認知不足,沉迷西方外來文化的問題,教師也應該借助于社交媒體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每年的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借助于手機媒體開展文化感悟交流互動,大家一起發送包粽子和賞月圖片,在其樂融融中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媒體
一些高中生經常利用手機觀看短視頻,看網絡小說,玩電子游戲,在手機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耽誤了學生,也影響到未來發展。對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現實問題,經常開展一些“手機利弊分析”之類的班會,讓學生展開討論,結合各自的使用手機習慣進行交流,凝聚學生共識,使學生養成使用手機學習文化知識,拓展生活視野,增強價值觀念的習慣。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手機的豐富性內涵,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學習APP等,如學習強國、央視頻、微信讀書等,引導學生下載。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網上尋找一些優秀電影和話劇等推送給學生,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隨著短視頻的普及和發展,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快手或抖音賬號,把語文知識融入到一個個短視頻之中,引導學生觀看,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基礎,培育學生的思想認知。
(五)課余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手機媒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得語文教學不再受制于課堂和學校,也不再受制于學期安排,而是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和學生進行語音和視頻連線,關注學生的假期學習和社會實踐。學生可以把閱讀的書籍如《鄉土中國》以及社會實踐內容發送到教師的微信里,教師也可以把自己在假期的成長以圖片和微視頻的形式反饋給學生,如讀過的書,玩過的地方,寫下的讀后感和游記等,師生之間一同交流和提升。為了督促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假期開展“每日一讀”活動,引導學生每天在群里發送電子書籍的截屏,附上各自的閱讀感悟,大家一起閱讀和交流,營造讀書氛圍,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審美境界,使學生自覺遠離低俗網絡小說對精神和心靈的戕害。
(六)提升家長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家長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等了如指掌,語文教師應該借助于手機增強和家長的聯系,一方面可以通過交流發現家長的錯誤教育理念,給予必要的糾正和引導,讓家長給孩子營造寬松溫馨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和家長形成教育合力,經常在家長群中發送一些優秀文化講座和視頻,引導家長觀看,和孩子一起交流心得和感悟,既能提升家長的文化素養,又能在交流互動中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家長的解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良好個人行為的養成發揮家長的作用。
(七)在培育自身綜合素養中促進學生信賴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師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才能樹立榜樣,進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在人手一部手機的現實條件下,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能成為學生抒發學習感悟,表達獨特思考的靈感源泉,教師只有嚴格要求自己,矢志不渝的關心學生的成長,以一顆誠心和愛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幫助促進學生的成長,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應該說,手機媒體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但是對于已經具備初步的自我判斷能力的高中生來說,現實生活依然對他們發生著主要的影響,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利于幫助學生抵御手機媒體中的暴力化和娛樂化信息的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切實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
三、結語
發揮手機媒體的德育優勢是新時代語文德育教育的必要趨勢。在手機已經成為高中生的重要日常生活工具的時代,語文教師要認清現實,創新語文教育模式,豐富德育內容,提升德育成效,利用現代化社交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增進師生思想交流,使學生自覺遠離低俗文化內容的誤導,樹立遠大志向,走好未來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丁闐.高中德育工作面對“微網絡”時代的應對策略分析[J].求學,2021(23):9-10.
[2]莊金秀.淺析新媒體時代下高中語文教學方式改革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