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加新
【摘要】農村是中國教育的薄弱點,書法(寫字)更是農村學校的短板。如何提升農村孩童的書法素養?把育養書法興趣作為基點,用調查與實證的方法,從營造環境氛圍入手,培養孩童書法興趣,使孩童書法素養最終得到長足發展。
【關鍵詞】書法興趣 ?基點 ?課堂 ?評價 ?愛好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113-02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不僅具備實用的功能,而且具備藝術品質;不僅是一門技術與技能,而且內容、式樣及風格始終與傳統文化相伴,是進行德育、美育、智育及體育的重要載體。
一、中小學書法教育的任務和特點
(一)規范性
少兒時期的孩童極具可塑性,在為各種行為習慣的形成奠基。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書法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書法習慣,從最基本的衛生習慣、執筆姿勢、筆順原則、起筆與收筆的動作要領、點畫的形狀等入手,規范學習,學習規范。清初書法家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學規矩則老不如少,思運用則少不如老。”對書法而言,學規矩即訓練書寫技能,是中小學書法教育的中心任務。
(二)趣味性
少兒年齡小,精力旺盛而又好動,還不能養成專注的習慣。如果機械重復持久地做一件事情,就會感覺枯燥,索然無味,失去興趣。學習書法對一般人來講,本身就是一件無趣的學習活動。孩童剛接觸毛筆,用毛筆涂鴉,可能興趣盎然,一旦規范訓練,立馬泄氣。因此,少年兒童書法教育內容的選擇、方式的設計、過程的調控應該盡量富有童趣,寓教于樂,讓兒童樂學其中。
(三)基礎性
書法教育自古都是附文字教育而行,識讀與書寫共進的。兒童對于書法,知之甚少,甚而無知。因此,書法的學習必須從零開始。從認識書寫工具、姿勢與執筆學起,從單一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扶手潤字,再到復合筆畫、基本偏旁,從獨體字到合體字,從基本規范到疏密、向背、伸縮、高低、開合、避就、虛實、縱橫等基本美化規律,由淺入深,步步深入。
二、農村學校書法教育的窘境
書法教育在農村學校是短板,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的時間少,書法教學內容多,《綱要》要求的系統訓練很難落到實處,多流于形式;評價考核體系亟待完善,階段性評價目標不明確,中考和高考命題中很少涉及書法題,寫字顯性要求不夠突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校重視程度亟需加強;書法師資嚴重缺乏,教學方法比較傳統,需要改進與提升;農村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閉塞,孩童父母文化素質不高,附近缺乏博物館、書畫院等藝術展覽場所,缺乏少年宮等藝術培訓場所,農村兒童很難接觸到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農村兒童對藝術的茫然,對書法毫無感覺;最后,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以及多媒體的普及,拿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的書寫習慣不穩定,教師的書寫水平也呈下滑趨勢。
三、農村孩童書法素養的基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最好的導師是興趣。而興趣產生的因素主要有好奇和需要。無論是好奇還是需要,都根植于一定的認知的土壤中。沒有一定的認知(知識)作基礎,看到再新奇的現象,也會熟視無睹。即使產生瞬間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當對某種事物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后,當新事物(現象)與已有認知出現矛盾時,往往會引起人的好奇心理與探索欲望。
(一)好奇
好奇心理是一種情境興趣,一個人的興趣源于好奇心理。某種事物引起孩子的好奇,在這種好奇心理的驅使下就會主動去探索、去學習、去發現。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學習和發現的動力。但是,好奇心理往往是由環境引發的、自主選擇的認知狀態,是一種短暫的認知狀態,是興趣的產生的起點,一般難以持久,需要經過一定的條件才能得到維持,轉化為持久的需要狀態。
(二)需要
需要是指人們力求獲得某種物質或精神的滿足的興趣階段,它是一種主動而積極的興趣形式。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產生較為持久的興趣。當人的某種需要滿足之后,他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發展。例如,當某人發現書法的樂趣(或重要性),就有了學習書法的需要,產生了對書法學習的興趣。需要是一種較為持久的長期興趣,它往往使興趣達到穩定狀態。
好奇轉化為需要的過程:由環境引起,對某種事物(現象)產生好奇→進一步了解該事物,并認識到其價值→學習成為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興趣趨向穩定并得到鞏固,精益求精。
提升學生學習書法興趣便成了提高孩童書法素養的基點。每個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所以孩童的書法潛能亟需開發,書法興趣亟需加強。
四、激發農村孩童書法興趣的途徑
(一)營造濃郁氛圍,引起學生書法興趣
面對農村實際,立足校情,創造書法教育濃厚的氛圍,用濃郁的墨香去育養農村兒童的興趣,是提高書法教育質量,提升農村兒童對書法的興趣和審美能力的必由之路。學校宜把每一個角落、每一面墻壁、每一塊板報都作為書法育人的陣地,加以利用,通過或張貼書法名家畫像,或懸掛書法精品,或張貼名人學書故事,或展示學生自己作品(作業),或設置涂鴉墻等形式,讓學生耳濡目染,處處浸潤在墨香氛圍之中。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孩童心目中的偶像,是書法育人的核心要素。教師的書法素養直接影響著孩童對書法的興趣。教育管理者思想上重視書法教育,把書法教育擺上重要位置,嚴格落實課程教學計劃,嚴格過程管理,嚴格考核獎懲,是書法教育順利落實的必備條件。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規范寫字,對學生寫字嚴格要求,課余帶頭練字。教師既是營造濃郁墨香氛圍的組織者,教師的書法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最有魅力的育人環境,是引起學生興趣的直接而重要的資源。
(二)打造多彩課堂,鞏固學生書法興趣
書法課是農村孩童學習書法的主陣地。興趣盎然的書法課堂是吸引孩童最直接的力量。符合孩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教育才能引起學生興趣,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才會樂于接受。機械重復的訓練對孩童而言是枯燥乏味的,筆法、技法以及間架結構的講解是索然無趣的。如何使書法課堂趣味橫生?教師要創造一個放松的課堂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孩子,引導孩子玩中學,學中玩,使孩童自然而然地表達自己真實的自我。教師可以通過活化內容,利用孩童喜歡的易學易記的兒歌、韻文、故事、圖片、競賽、多媒體等方式生動呈現,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教師也可以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孩童用眼動手動腦,觀察與訓練結合,講解與訓練結合,感悟與訓練結合,鑒賞與訓練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和課型交替進行,防止孩童疲勞厭倦,對書法失去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面臨新環境、接觸新事物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精神振奮、熱情洋溢,但時間一長,又會覺得乏味、無聊,隨之興趣漸失,進取心銳減,甚至厭煩,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饜足心理”,孩童也是如此。為了克服孩童“饜足心理”,讓孩童對書法產生持久的興趣,教師需要對孩童采取不斷的激勵手段。一筆一畫照樣摹臨,單調而枯燥。教師可以講書法名家勤學苦練的故事,讓兒童欣賞書法家作品;也可請字寫得好的學生講自己的學書經歷,如何寫好基本筆畫,如何注重字的結構布勢,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三)進行多元評價,提升學生書法興趣
興趣的形成過程,正向反饋的作用非常重要,如獲得進步的成就感,他人的認同與贊美,物質上的激勵……它決定興趣持久程度乃至最終成型。孩童對于激勵性評價總是充滿喜悅,甚至是激動。因此對于學生作業,對照標準,及時適時引導自評,圈出寫得和范字最接近的字。通過自評,兒童對寫字興趣會更濃,評析能力、欣賞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對進步快的兒童,及時表揚,展示他們的作業,讓大家欣賞。同時,讓他們把現在書寫的字與前段時間書寫的字進行比較,他們都欣喜地發現自己有很大的進步。為了防止損傷他們的自尊,每月都可以展出全體同學的作業,讓他們自評,自我欣賞,他們都會感到特別高興。通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方式交替,多方面不斷鼓勵,持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四)注重書寫體驗,激發學生深層興趣
重視書寫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用筆的提按、使轉、剛柔、疾徐中感受書寫筆法之妙;在俯仰、避讓、穿插、攲正中體悟漢字結體之美;在嚴整、錯落、疏密、呼應中了解書法章法之巧。在學生親近書法的基礎上,了解一些基本的書法鑒賞知識,觀察發現漢字的形體美、韻律美,從內心深處感知書法筆墨韻味,從而學會欣賞書法,學會品評書法。孩童見到書法作品就主動去關注書法,玩賞書法,逐步把孩童對書法的一般興趣引向自覺,享受書法。孩童獲知基本的鑒賞能力之后,又會指導自己的書法實踐,讓實踐逐步成為習慣。如此反復,螺旋上升,書法興趣不斷強化,愈演愈烈,最后會讓書法成為家常便飯一樣,欲罷不能。
五、結語
農村書法教育雖然任重而道遠,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若能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從培養孩童書法興趣入手,圍繞提高孩童書法興趣發力,深入不懈地開展書法教育,用墨香育養農村孩童的書法興趣,與時俱進,讓孩童懷著喜悅和激情學習書法,農村孩童的書法素質和藝術素養必然長足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在農村一定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反之,如若忽視學生書法興趣的培養,機械重復訓練筆法技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會受到挫傷,學生的書法素養的落實就會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任溶溶.論語[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121.
[2]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劉恒新譯)[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20.
[3]袁浩龍.兒童應早防“饜足心理”[J].中國保健營養.20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