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王學紅 嚴云飛 楊愛榮 楊勇莉
【摘要】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本文旨在探索消化內科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和實踐方法,有機融合專業知識傳授和核心價值觀傳授。
【關鍵詞】課程思政? 內科學? 教育
【基金項目】1.2020年青海大學臨床醫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內科學課程思政”(項目編號:qdlcxy-202003);2.青海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精品示范課程培育項目:內科學(項目編號:SZ2019);3.青海省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項目編號:2019-SF-L3)”。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34-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重要舉措。我們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目標都是立德樹人,其內涵都是育人[1]。立德樹人是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優秀醫生,要求學生努力學習醫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把醫學的新理念、新技術運用到自己的醫療實踐工作中。
一、內科學課程基本情況及課程思政現狀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課程,是研究和診治人類各系統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內科學包含人體各系統和各種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與預防,它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所論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整體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整個臨床醫學的基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9版內科學中,消化系統包括25個章節,學習包括理論學習,見習、實習及畢業后學習。消化內科學課程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目標:培養學生掌握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2.能力目標:(1)包括對常見疾病的診治能力,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以及對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分析處理能力。(2)掌握常見操作技術:如腹腔穿刺術。(3)通過示教了解一些內鏡檢查及治療。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培育出有道德、有文化、有自信、有職業操守,有科學精神,有創新思維的醫務工作者。
傳統的醫學院內科學教育教學中,大多只注重內科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傳授與培訓,對于醫學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則有所忽略。而隨著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舉措,我校大力推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挖掘和賦予了內科學新的內涵,十分注重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
二、消化內科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內容
內科學涵蓋人體各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與預防,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對于準備獻身醫學事業的醫學生,“內科學”是做好未來職業準備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大學階段是大學生道德學習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養成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關鍵時期。根據內科學課程特點,本教學團隊成員在多年教學經驗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德育教學。
消化內科學教學中部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如下:
1.消化系統總論。思政元素:新冠疫情,播放習近平總主席為鐘南山教授頒授“共和國勛章”,為張伯禮教授、張定宇教授、陳薇教授頒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切身感受體會到大醫精誠、奉獻精神、救死扶傷。實現形式:播放視頻、學生發言。
2.慢性胃炎。思政元素:講述實驗室檢查和胃鏡檢查等理論知識外,可引入當今比較熱門話題“醫生開大處方、大檢查”,告誡學生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具備基本的醫德。實現形式:案例式。
3.消化性潰瘍。思政元素:喝細菌求真相的科學狂人:巴里·馬歇爾教授——幽門螺桿菌之父,證實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實現形式:線上線下混合式。
4.肝硬化。思政元素:講述肝硬化病因時,乙肝是我國肝硬化主要病因。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乙肝屬于乙類傳染病,要求診斷后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控信息系統上報。實現形式:問題式、啟發式。
5.結核性腹膜炎及腸結核。思政元素:開篇講述我國結核病專家:錢元福堅守的人生信條——“愛國是我的第一奮斗目標”,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形式:案例式、經典閱讀。
6.消化道出血。思政元素:模擬診療經過,講述診療過程及護理過程中的細節,體現人文情懷教育。實現形式:情景模擬。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講授法的應用: 講授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現場講解直接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也是目前大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傳授知識比較直觀,便于啟發學生。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適當的對知識拓展和延伸,講授思政內容。如講述消化系統總論時,結合目前新冠疫情,講述“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教授,與“毒”賽跑,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事跡,進一步延伸到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及敬業精神。
2.問題引導法:在講述新課的過程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引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知識。如:講解消化性潰瘍的病因時,設置提問;為什么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呢?進一步講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馬歇爾和沃倫教授成功培養幽門螺桿菌,馬歇爾教授通過“喝細菌求真相”的方法,向醫學界證明幽門螺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病因。進一步詮釋科學研究需要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3.案例教學法: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挖掘案例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思政元素,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醫學人文有機結合,把“鹽”溶于“湯”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消化內科學專業課堂教學全過程。
4.在臨床見習及實習臨床帶教中厚植人文情懷。在臨床實踐中,開展小講課、教學病例討論、教學查房等多形式、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從工作日常,從細節引導學生關愛病人,樹立責任心,培養責任感,恪守醫德,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意識、對科學的追求精神。
5.充分應用網絡平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微信群、QQ群、云班課推送課程信息,發布教學內容,布置作業,學生提交作業,教師在線批閱作業。引導學生參與課程,主動思考。在微信群中,開展病例討論,學生們積極留言交流,教師引導和總結,并引導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收獲情況,教學互長,幫助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整個學習過程中,杜絕學生抄襲作業,實際上也是誠信教育。
四、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明確了培養高水平人才的根本任務,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實行課程思政教學后,教師更加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為評價教學效果,我們教學團隊將PDCA循環理論引入消化課程教學中。做好教學計劃,實施教學過程,檢查教學效果,通過相應的課后評價,進行授課反饋,帶教教師與學員進行雙向評價,從而進一步改進授課方式及手段,完善課程內容,這一過程稱為 PDCA。PDCA 循環法已越來越多運用于醫院及臨床教學管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我們制作《消化內科學》課程內容教學效果評價調查表和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調查表,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但總體上說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仍然是一個難題。有文章提出可通過直接指出思政點,讓學生寫思政感想的方式來評價。筆者認為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標準化病人(SP)評分作為評價內容之一。
醫學生在學習內科學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從事醫療工作的基本素質,要求醫學生不忘初心,牢記醫者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我校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全面推進的起步階段,我們希望通過醫學課程課程思政的教學探討,逐步建立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醫學課堂,培養一個個掌握醫學知識、醫學技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醫學生。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如教師的自身素質需要提高,需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要解決如:為了思政而思政的問題,探討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的比例等問題,通過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今后將繼續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設計實現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達到傳道授業解惑,達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2]朱亮,胡楊,宋秀蓮,王振文,黃志銓.PDCA循環法在診斷學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 12(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