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永澒
【摘要】為了達到課程育人目標,初中語文教師要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的站位,注重單元整體教學,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無論是單元主題教學,還是每一個課時內容的設計,都需要和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融合,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對此,文章重點探討單元主題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 單元主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156-02
一、群文閱讀的概念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我國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閱讀教學的模式。顧名思義,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通過一定的方式組合到一起,讓學生閱讀這一系列文章,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群文閱讀往往需要圍繞著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選擇一組文章,然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達成共識。
二、初中群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單元主題式教學法的價值
單元主題教學內容整合,可以增強語文知識的聯系性。在課堂備課中由于教師缺乏獨立創新思維意識,導致在一些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中,難以將教學思路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1]因此,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過于淺顯。對比,學生將難以實現語文教學學習目的,同時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都無法正確形成。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習模式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很多教師的語文教學專業知識未能及時更新,同時,教師無法利用這種重復性的、機械化授課模式,向學生傳授語文學習技巧,導致學生逐漸喪失了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忽略單元整體,主題理解單一化。[2]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單元主題教學法,主要是根據教材內容的結構,總結單元內容傳達的主題,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結合學生基本情況,對課本語文素材進行優化。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單元內容的主體性,未能夠提煉出整合單元的主題。因此,加強對初中語文單元主題教學內容的整合非常有必要。
三、單元主題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古詩文開展群文閱讀
古詩詞,是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利用群文閱讀法,教師可以把兩篇題材一樣的內容一起講解,例如《觀滄海》和《龜雖壽》這兩篇文本,是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常用的文本。其中,曹操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對文學的發展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曹操是建安風骨的創始人,大多數中學生對曹操的印象僅限于他是一個軍事家,想要理解曹操描寫的浪漫情感和豪放情懷,相對比較困難。這兩篇作品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差異。《龜雖壽》中的主要手法是用典,一方面表達對歷史的感慨,另一方面體現自己的自豪感,可以看出來曹操所具有的樂觀心態。從《觀滄海》中,曹操主要是描述自然景觀,能夠充分地表現出曹操對自然的向往。在群文閱讀活動之后,可以幫助學生重新認識曹操這個人物形象,讓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漢代詩歌的特色,在自己的寫作中仿用作者的創作技巧。與此同時,曹操作品不僅保留了詩詞的整齊性特征,還融入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對漢賦的表達技巧進行了優化。群文閱讀以后,學生對詩詞的閱讀技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強了對曹操作品的認知,并加深了對曹操人物形象的了解。
(二)比較辨析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利用比較辨析法,對文言文單元的文本進行整合,具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貫通式比較辨析,另一種是主次式比較辨析。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為例,這個單元的文言文大多都出自于先秦文學經典,教師可以利用貫通式比較辨析法教學,從宏觀的層面上分析這些文章在藝術手法方面體現出的相似之處,幫助學生理解先秦諸子散文突出的藝術特點。比如,先秦諸子百家的文言文主要是利用故事或者是寓言的形式來傳達思想與道理,而且多數都是通過問答式來呈現。因此,教師可以先采用貫通式辨析,引領學生初步了解先秦散文的特征,然后再利用主次式辨析,圍繞文言文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篩選重點內容進行比較辨析,通過主帶次的形式,構建出“導讀、教讀和自讀”的單元教學程序。再比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這幾篇文章都是描寫游目騁懷、寓情于景特征的游記小品類文言文,但是所體現出來的是不一樣的思想。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岳陽樓記》,在對《醉翁亭記》這篇文章的學習步驟進行詳細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通過單元整體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三)分類歸納總結,促進學生建構語言應用機制
在文言文單元整體教學文本整合中,教師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為學生建構語言應用機制奠定扎實的基礎。
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引領學生對這些相同的字進行整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語境下的詞性。在整合單元的內容時,教師需要注重引領學生對特殊句式與詞類活用的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基礎知識框架,以此來幫助學生建構語言應用機制。
(四)加強精神培育,幫助學生傳承與理解傳統文化
馬克思曾說過,教育的核心是喚醒。語文學科既具有工具性,也具備人文性。在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讓學生深度感知文章中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同時,教師還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目標,引領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講述了我國的杰出人物鄧稼先、聞一多等人,教師可以通過逐步深入和遞進的方式,實現對學生思想的熏陶與影響,把文本想要傳達的思想和語言的應用充分融合在一起。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利用語言文字,讓學生能夠深入到文本內容中,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隔空交流”,描繪出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人物的品質,比如鄧稼先身先士卒的獻身精神。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需要關注文本的表達方法,對文本中的細節描寫進行深入的分析,把握文章結構與布局,有助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五)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
合適的文本,為群文閱讀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語文教師開展群文閱讀必須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同時,教師選擇閱讀文本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認知情況,例如學生的閱讀興趣、年齡特征等。以“夸父逐日”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其他的神話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包括嫦娥奔月等。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體裁、結構、寫作手法等,讓學生思考文本之間的聯系,明確閱讀的主題,有助于群文閱讀教學得到更好的開展。以“親情”這一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師可以提出“感情不同,愛一樣”的主題。組織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和莫懷戚的《散步》這兩篇散文,引導學生感知作者傳達的父子情與子孫情,這兩部文本寫了兩種不同的情感,但是他們的主題是一樣的,也就是愛。
(六)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發揮閱讀價值
在閱讀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積極主動的思考和體驗作者傳達的情感,從而引發自己的思考,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學生和教師都是閱讀的主體,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需要思考和體會,為了提升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注重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發揮閱讀的價值。
第一,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閱讀更多的書籍,感知文本傳達的情感,幫助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第二,利用群文閱讀方法,精讀重要的文本內容,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等。對于不重要的文本,可以略讀。以“描寫景物的方法”教學為例,教師利用群文閱讀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把“春”這篇文章作為主要的閱讀文本,讓學生精讀這篇文章,了解作者采用的描寫方法,進而使學生能夠對景物描寫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于“散步”這篇文本,教師可以提取其中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方法,引導學生略讀這部分內容。結合作者采取的描寫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對所學的描寫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加深學生對景物描寫方法的認知。在描寫景物時,一定要明確景物的特征,通過一定順序傳達自己的感受。
(七)結合群文閱讀內容,提出思考的問題
利用設問,或者小組互動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群文教學活動,探索出有效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教學策略。從教材內容出發,逐步將內容拓展到群文閱讀中。最后,對群文整體內容進行整合和歸納。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到文本的整體性,細化文本的重難點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的的核心和閱讀的技巧。以學習“海燕”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初步把握海燕的堅強品質,體會海燕的不畏風雨的品質。在學習這篇文本以后,教師可以選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篇文本進行閱讀,對比兩篇文本的中心思想的區別,寫作手法的區別和好處,完成知識的遷移和延伸。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利用比較辨析教學、分類歸納總結、精神培育等方式,對語文教材單元內容進行整合,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要承擔起文化育人的重任,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高蘭.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3):190-191.
[2]賈秋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范式探索[J].基礎教育課程,2019(1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