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國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精神價值,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工匠精神的視域下,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有待提升。本文通過闡述工匠精神,在了解其精神特質與內核的基礎上,探討在工匠精神視域之下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的有效辦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校思政課? 教師素質?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YB28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033-02
新時代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而不僅僅局限于強調動手能力與吃苦耐勞的品質,工匠精神更多的在于表現職業的價值取向與能力。所以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政課教學當中,是實現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高等院校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目標。
1.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干一行、精一行,務實肯干、堅持不懈、精雕細琢的敬業精神。新時期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其主要表現為:
1.1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為工匠精神傳播提供有效載體
正如上述所言,當代工匠精神更多的是表現職業的價值取向與能力,能夠引領和激勵職業者素質的提升。所以要弘揚工匠精神,就需要針對具體的職業對象進行分析。對于培養人才來講,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高校思政課教師則是教師職業當中具備鑄魂育人功能的特殊群體。其不但需要具備可靠的政治素養,而且還需要高水平的業務能力,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所以提升此類教師的素養,需要站在職業的角度,認真分析工匠精神,汲取其在專業性、職業性等方面的追求,從而促進其專業素養的提升,在實際教育工作中達到更為良好的引導教育效果。
1.2有助于提供思想資源
近幾年工匠精神能夠在我國成為熱詞,其中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其中對于職業能力與精神的極致追求,與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相契合。而工匠精神也是新時期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內涵。從廣義上來看,主要需對學生的精神領域進行拓展,使之思想認知發生改變,與現代社會環境發展需求相符合。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精神的有效培養,能夠培育出更具職業素養的專業性人才,同時也能夠對職業者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給予激勵和引導,給教師素養的提升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思想資源。[1]
2.工匠精神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問題分析
2.1 教師職業精神缺失
工匠精神的內核是愛崗敬業,而這一點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基本要求。縱觀我國高校,大多數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勤奮敬業、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青年人才。但是在高校當中也存在部分教師職業精神缺失,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體現為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不堅定,崗位責任的意識不強,而且沒有敬業精神,總結而言屬于信仰與職業精神缺失,這對于培養人才以及弘揚工匠精神十分不利。最主要的是,部分教師缺乏對于品質的追求,將思政課程教學視為簡單的理論灌輸,將其定義為謀生手段,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2.2 教師師道精神不足
德藝雙馨不僅僅是對于藝術家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師這個行業的追求,符合師道精神和工匠精神。其中“德”是工匠精神的內核,而“藝”則是工匠精神的基礎。符合德藝雙馨的師道精神涵蓋了教師的價值取向與職業態度。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了凈化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的重任,因此教師必須既要有專長,同時也要有德行,教學態度嚴謹,行為可做楷模,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青年人才,才能夠弘揚工匠精神。但就當下而言,部分教師師道精神不足,自律性較差且作風不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合一。在教與學當中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教師如果自身不能取信于學生,不能以德立身,那么將很難對學生形成有效影響,更難做到以自身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2]
2.3 教師服務精神不夠
工匠精神除了對于職業的極致追求之外,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也是其重要的目標指向。無論古今,工匠將大量的精力和高超的技藝融于產品,力求打造出高水準的作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要,在教學方面也同樣如此。高校思政課是做到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關鍵性課程,課程與實際課堂授課當中貫穿了教師的精力以及專業水平,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教師教學的主要落腳點應當是學生。服務學生、關愛學生,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但是當下部分教師服務精神不夠,將教學側重點放在理論與科研上面,忽視實際教學與實踐,只重視學生的智育,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總結起來就是服務學生的精神不夠。而服務精神不足,導致的后果就是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針對性都有所欠缺。
2.4 教師創新能力不強
追求極致的基礎是不斷創新,所以說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基因。工匠精神更注重于專注、執著、堅持和繼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承工匠精神就要墨守成規,而是需要結合時代的特點與新的技術進行革命與創新。也就是說,工匠不但要對職業有敬畏,注重品質,同時也要有突破創新的勇氣和活力。就當下高校思政課實際教學情況而言,有部分教師在創新方面有所不足。首先,表現為創新動力不足。以傳承百年的老工藝為例,歷經數代而不衰的秘訣就是優勝劣汰,創新是技術或者是行業維持發展的動力。但是我國高校缺乏良好的淘汰機制,不少高校教師將工作崗位視為鐵飯碗,因此不能形成良性競爭,所以內部創新動力不足。其次,創新能力也不強。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但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總體素質與數量雖然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結構性問題以及教師短缺的問題,造成創新能力不足。[3]6308F156-C97E-4FCE-B561-67E3CF593F69
3.“工匠精神”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路徑
3.1 提升教師的職業精神
對于思政教師而言,要有很強的政治性與很深的情懷,能夠更好地完成新時期教學任務。為順利達成這一目的,關鍵應注意提升相關教師的職業精神,使之對自身職業形成更為專業的認識,樹立更高的職業標準,站好高校思想建設這一崗。從思政課程來分析,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屬性,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實現有機結合,同時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對教育工作開展提出更高要求,需在實際教學中堅定青年一代的信仰,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在此種情況下,相關教師首先應對自身專業素養、思想認知、職業精神等做出全面提升,努力提升自身,以此才能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出更為突出的作用,實現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有效引導,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
3.2 提升教師的師道精神
在工匠精神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提高素質,那么必須重視師道精神的提升。思政課教師除了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之外,還需要擺正人格、嚴格自律,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思政教師需要在生活和教學當中嚴于律己,守好公德與私德,在教學上嚴格要求不敷衍了事,以真誠育人。在學術上杜絕弄虛造假,要能夠沉下心來研究和創新。其次,思政課教師人格需要擺正。通過學習我國先進的模范道德榜樣的事跡來增強自己人格上的魅力,同時運用自己厚重的文化積累與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來帶動和感染學生,讓其健康成長。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是育人的課程,重點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對學生的影響和感染,所以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師道精神。
3.3 提升教師的服務精神
在工匠精神視域之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師的服務精神的提升同樣要引起重視。思政課開展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國家需要與青年學生成長有效結合,圍繞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好工作,用社會主義主流價值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走向,同時還能夠解決學生的實際心理與發展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3.4 提升教師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事物傳承的根本,在工匠精神的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師要堅持高精尖的方向進行創新和改革,結合學生的喜好與需求使思政課真正成為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和終身受益的“頂級課”。所以思政教師要學會利用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結合黨和國家新的發展的動向與政策,在教學策略、話語表達以及育人體系方面大膽創新,突出問題意識,在理論上、內容上以及手段上實現整體革新,滿足學生對于思政課的需求,促進學生更加全面且健康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是給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所以要形成倡導工匠精神的社會,就需要在源頭上做好學生的教育與培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有著重要的影響與導向作用,將高校思政課與工匠精神進行有效的融合,并將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切實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欣.工匠精神視域下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勝任力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39-41.
[2]王玉娥.工匠精神培養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策略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3):10-12.
[3]張小云.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2):73+91.
作者簡介:
朱俊(1991年9月-),男,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6308F156-C97E-4FCE-B561-67E3CF593F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