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星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初級中學 江蘇 蘇州 215200)
對于古詩文的教學,據我的了解,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按照語文書的編排來上課,遇到一首就講解一首,并不會去進行整合以群文閱讀的形式進行教學,比如說七年級下冊,79頁的課外古詩四首,其中有《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這兩首就是思鄉主題,大多數教師還是按傳統的精讀精講的單篇模式教學,而不是以此為契機,在課堂讓學生去讀這思鄉主題的相關古詩文,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還有八年級上冊的唐詩五首,其實就可以以詩歌體裁律詩為主要線索,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重點偏向于律詩的特點上,讓學生領略律詩的格律之美。
這樣的教學模式主要也是由古詩詞在考試中的題型決定的,在考卷中,古詩詞的考點大部分集中在“原文默寫”“詩意理解”“主旨情感”等題型,對于這些,學生把老師講解的知識點讀熟背透,就可以得到高分,在這樣的趨勢下,單篇精講精讀的模式肯定會深受青睞,短期來看,分數是可觀的,但是長期以往下去,這種枯燥的字詞講解只會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不斷下降,也逐漸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不少老師教的,學生是完全可以自主學習。
如果說古詩詞傳統教學模式的意義在于應付考試,但是隨著中考“大語文”的趨勢,這種優勢在不斷下降。何為“大語文”,就是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傾向于課外,也就是說,學生單單只去死記硬背課內的所學,已經遠遠不夠,所以語文的教學應是教方法,不然在遇到同類型詩詞題目時,學生很難掌握得分要點,沒有扎實的鑒賞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必然得不到發展,初中生的實際閱讀需求也將得不到滿足,文學的視野也會比較局限。
考試的影響是一方面,但是我們知道,語文閱讀還會受閱讀素材的影響,如果閱讀的素材的編排就是沒有一定的體系,那么閱讀的人也很難有群文的意識。很簡單,如果說我們的語文教材,能將詞古詩按照主題或者體裁進行分類,那我們教師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也是很大的可能了。教師將教材的古詩文按照要求來進行重組,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這個工作量度和難度較大,在教師本身教學壓力比較重的情況下實在有些難以實施。
總的來說,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初中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實施現狀并不樂觀,教師們的這種教學意識也不強,我想隨著“大語文”的改革趨勢,這種群文閱讀的模式必定越來越常見,也必定會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古詩文群文閱讀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首先就要確定好這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常見的學習任務是這三方面:獲得知識能力、培養鑒賞審美能力、提高寫作能力。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古詩文審美要素的教育是必須存在的部分,所以,在講解王維《竹里館》時,我以培養學生鑒賞審美能力為主要任務,引出了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并且以詩中有畫更有禪為主題進行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群文教學,下文我將依據課堂的教學環節一一展開說明。
2.1 自主學習。學生進入初中之后,他們的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發展,學習的目的性、獨立性逐步則增強,對學習的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能力進一步改善;學生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沒有難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為了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我設置了自主學習環節,這樣可以使群文閱讀更好地發揮出它的優勢,成為深度閱讀模式,在這個環節,我給學生設定了明確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捕捉和整理能力。45分鐘的課堂時間畢竟有限,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用表格的方式設置學習任務清單。那對于其他內容,也可用思維導圖、射線圖、樹形圖等方式,這些方式真的是非常的可行,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優化閱讀方式,二是填寫任務清單可以督促學生快速完成閱讀,不至于拖拖拉拉,影響教學進程。我的課堂清單如下:
畫禪《鳥鳴澗》《山居秋暝》《鹿柴》《辛夷塢》
2.2 小組合作。心理研究表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積極互相依賴,即指積極地相互依存關系,個人與集體息息相關,只有集體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因此,小組合作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集思廣益,相互討論,有思想的碰撞,就會有思想的火花迸發。基于這樣的種種考慮,我便設置了小組合作的環節。
小組合作,是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在此環節要退出“舞臺”,做一個默默無聞者,給學生做好銜接工作。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和問題,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是此環節的要求,也是此環節存在的意義,所以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可以根據學生對文本的興趣或議題理解進行分組,讓學生之間有話可說,有問題可討論,盡量地發散自己的思維。為了讓學生更加自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談論時,我們可以采用辯論模式和辯討論模式。
辯論模式就是學生可以根據議題分為兩方或多方。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各自抒發自己的見解或維護自己的觀點,也可去反駁其他方的觀點。每個小組推選出主辨、一辯、二辯、三辯,其他組員可以補充說明。孰好孰壞,我們教師不用做評判,我們只需在旁管好班級的秩序,這種對抗性的互讀探討,可以幫助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談論模式,是我們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就像在跟老師談話一樣。對此,我們教師需要幫學生打開思路,在其中起主持作用,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導學生的聊天始終是圍繞議題展開,而不能任其發展,不然課堂就容易進入無序狀態。單篇古詩文的意義主旨總是相對固定,但群文閱讀打破了這個界限。例如《使至塞上》“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的王維是積極入世的,他也希望像邊關將士一樣建功立業,而《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卻是消極避世。這種群文的可議論性,正好解放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解讀詩歌。
2.3 師生對話。師生對話,雖然主體是學生,但教師要回歸“舞臺”,啟動師生對話。在古詩文的群文閱讀中,由于一次性要對好幾首古詩進行閱讀比較,學生對知識點含混的現象很是常見,對此,我們教師一定要起到明確知識點的作用。在作品解讀部分,首先要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根據學生沒有理解的點進行答疑,然后對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歸納方法。例如在分析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禪時,有的學生對禪是什么理解不了,我通過講解《終南別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告訴學生,禪就是一切任其自然,不苛求,無牽掛。然后再讓學生來閱讀《山居秋暝》和《辛夷塢》,找出這兩首哪里體現了禪意,隨后學生便很快找到《山居秋暝》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辛夷塢》的“山中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最后我再帶領學生對王維詩中的禪意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空明幽靜的特點。
2.4 個體小結。此環節一般是課堂的最后環節,也是師生形成統一意見的關鍵部分。課堂往往進行到這部分,就表明討論的高潮已經結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對不同意見的對比和分析,已經將重要知識點作為共識。此時,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小測試,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讓學生對教學的知識點做到消化、總結,清理過關,這樣才會使得群文教學不至于流于形式。例如,在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群文閱讀課中,我就在此環節讓學生來閱讀王維的《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然后設置了“用生動形象地語言描繪一二兩句所呈現的畫面”和“指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這兩個問題,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閱讀教學中也可進行作文教學,如果該主題能夠思路遷移,在此環節也可進行寫作。例如“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描寫手法大賞”,就可讓學生在多組描寫景的古詩文中找出描寫手法進行歸納。在小結中,教師可以就“景物寫作”進行點撥,讓學生對景物描寫真正融會貫通。
這四個環節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呈現,不需要按照時間順序進展,因此具有很大地隨機性,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環節中,而且使得整個教學流暢自然,可謂是潤物細無聲。
綜上所訴,我們可以知道,古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打破了古詩文單篇閱讀的固有模式,將核心素養融入了古詩文教學設計中,教師將會更多關注學生個性靈活的學習,進而會認真準備教學資源,注意議題的自然生成,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