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輝
(吉林化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不難看出,高校在制定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學培養目標時不僅要強調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相關的人文素養,更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當地經濟發展趨勢,確立自主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大多重視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強調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語言技能,實踐課程不夠系統,畢業生被認為知識面窄、缺乏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通常來說,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都圍繞聽力、口語、精讀泛讀、寫作和翻譯五大模塊,實際運用少,這種課程設置割裂了知識的連貫性,將理論和實際運用分開,學生接觸不到更多領域、更多角度的專業知識,沒有開拓精神和發散性思維,學習積極性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于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挖掘自己的潛力和優勢,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調整。
因此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立足本土,著眼行業需求,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外語+行業技能”(外語+)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根據我校自身優勢,在夯實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同時,根據社會需求和職業需求,增加實踐機會。創新改革外語教育理念,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3]。
我校英語專業從三個方面培養創新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1)課程設置、(2)教學環節、(3)實踐環節。其中,課程設置方面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最應突出強調。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建立起完整而又有自己院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契合培養目標,既有理論課又有實踐課。隨著學年的升高,逐漸減少理論課程,同時循序漸進增加實踐課程學時[4]。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四大模塊,英語語言基礎課程模塊、文化修養課程模塊、英語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實踐教學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模塊)。其中語言基礎課程模塊主要設置在一、二年級,目的在于承接高中英語,為后續的英語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語音、英語語法和英語寫作等,用以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教學中可利用學習通、藍墨等網絡教學平臺,延伸和鞏固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文化修養課程模塊包括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語言學導論、西方文明史、英語演講與辯論、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等課程,用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滿足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5]。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此模塊受市場和就業導向明顯[6]。主要課程包括:商務英語、涉外禮儀、酒店管理和符合學院特色的科技英語閱讀等。除了理論課程外,也設置了相應的實踐教學課程模塊。該模塊也是創新思維轉化為實踐活動的關鍵,學生空有創新能力,卻無法在實踐中運用,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創新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此類課程在傳統課程設置上幾乎處于空白地位。該模塊主要包括:社會實踐部分,例如翻譯實踐,公司、酒店實習等。課堂實踐部分包括英語閱讀實踐、英語語音實踐、英語語法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畢業實習等環節。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7]。外語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建立培訓基地,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學生通過實際的運用,提升認識能力、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創新教學環節主要體現在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依托網絡平臺學習通、藍墨以及U校園、微課、慕課等豐富的課程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運用了網絡資源,教師的作用并不是因此而減弱。上課前,教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預習問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或查找相關資料找出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課堂上采用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形式,通過選人、搶答、隨堂練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強師生互動。課下通過布置在線作業、階段測試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加強對學生網上學習的監督和指導[8]。
為保證課程考核的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和可行性,考核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并采取平時成績加上期末考試成績的方法,以達到更大程度上的公平。
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學習通成績數據、個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中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反饋,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環節。
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和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校英語專業構建了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包括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管理。依據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的目標是培養翻譯、教學、外貿、文秘等方面的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實踐教學內容貫穿在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如低年級學生有閱讀實踐、聽力實踐、翻譯實踐和寫作實踐等,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為高年級學生安排了畢業實習和畢業實踐等,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9]。
同時,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根據實踐方向分派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指導。課內外指導教師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為學生分配實習內容和實習時間,學生完成實踐內容后應上交實踐日志和實踐總結。指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習表現進行打分,評定成績,并給予綜合評價。
我校英語專業也通過各項大賽來指導和檢驗實踐教學活動,如外研社舉辦的閱讀大賽、寫作大賽和演講大賽,由英語輔導報社、考試與評價雜志社承辦的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10]。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競賽中得到鍛煉。
總之,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應該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調動和鼓勵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夯實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應根據市場需求更新課程設置,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