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莉
(吉林化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本文從文化習得的主體選擇性與創造性入手,關注社會文化因子與語言意識培養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類別分析與培養研究,多角度分析第二語言習得與發展的規律,解讀文化習得對語言意識培養的影響,構建文化習得促進英語語言意識培養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體系。
文化習得包括本群體的文化傳承習得和跨文化的文化習得。不同人群直接要實現語言的交流,就必須進行跨文化的文化習得,這種習得包括有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對其文化的了解,包括社會、歷史、意識形態、人文傳承等方面的理解與認知。語言意識的概念建立在語言開發的程度以思維形式和思維能力的形式體現,代表著人類意識對客體進行的認知與意識潛能的發展。文化習得是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人在接受新的文化時的自我適應過程[1]。英語語言意識的建立和語感的獲得,要充分認識語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獲得文化認同,文化理解與社會趨同,融入社會的工具,語言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
語言意識即人在社會活動中為了實現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主動表達的意愿。語言意識的進展體現著人的意識與思想的成熟度與完整度。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語言意識體現著社會活動的開發與實踐,是社會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一個基礎性的能力[2]。對于社會活動的參與主體人而言,語言意識可以改變人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與建構,人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活動是在思維的控制下進行的,語言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主觀、主動、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觀察、學習、體會、交流得以實現[3]。
當今,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范疇,各國研究者對語言相關體系,包括詞匯、語音、語法、語言思維能語言要素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然而,就文化習得和英語語言意識關系構建及剖析的培養研究成果較少,未發現系統性研究成果。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海外影響力較大的一種理論觀點為文化適應模式,英文表述為Acculturation Model。文化適應模式的主要觀點的闡述是:語言習得是文化適應的結果,語言學習者對于目標語言文化基礎的掌握程度極大影響到學習者對于目標語言的掌握。總體表達的態度即學習語言即學習文化,二者不可割裂開來,語言的習得過程即文化適應過程。學習者掌握第二語言的過程其實是對另外一種文化的接受過程。想掌握這門語言,就要從語言根植的文化土壤開始認知,進行體驗式的學習和文化角度的適應,從社會生活、生產發展、慣例習俗、常用俚語甚至于手勢姿態文化都進行學習。國外學者Wolfson曾提出的一個觀點: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如果無視目標語言的語用規則和得體程度,就會給目標語言母語者帶來被冒犯的體驗。基于這一觀點,將語言與文化撕裂開來,單純的語言學習是不可取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必須在文化中學習語言。羅常培的專著《語言與文化》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語言是社會組織的產物,是跟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而演變的;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多方面發生聯系的,任何社會現象都不能和別的現象絕緣而獨立存在或發展。所以語言學的研究萬不能抱殘守缺地局限在語言本身的資料之內,必須要擴大研究范圍,讓語言現象跟其他社會現象和意識聯系起來”[4]。
目的語的文化因素在目標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標語言和學習者的第一語言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是這一因素的溯源。英語語言意識培養與習得是否能夠跨越文化因素的障礙,實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轉換,流利實施語言意識行為,與理解,消化母語和目的語之間文化差異與文化準則呈正相關。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脫離本身的文化而存在,語言溝通的障礙更多的情況下是文化理解與文化習得的障礙。文化內涵、思維模式、語言意識、價值觀的形成在不同文化習得的語言意識當中產生的沖突和碰撞正是外語語言意識培養的障礙。
語言學習者不僅僅需要掌握目標語言的基本表達和語用規則,更重要的是理解學習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基于這種認識,二語習得者與目標語言文化得以融合,才能夠出發相應的語言意識。習得者只有理解目的語言的文化內涵,才能防止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出現文化障礙與交流障礙,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文化的適應直接影響到目標語言的掌握與應用,怎樣實現文化習得前提下的英語語言意識習得,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發現語言意識培養不僅是對思維文化成因、跨文化素質培養過程的研究,又是將英語詞匯系統與概念系統相互聯通、為生成概念系統奠定基礎的過程。
文化習得在語言意識形成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是源自文化的本質和內涵,每一種社會都有歷史積淀的文化與傳承,語言習得過程需要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障礙與鴻溝。實現第二語言獲得,需要跨越這一障礙,才是實現交流的目的與語言意識的提高。在這一層階上,語言意識的逐步獲得與實現離不開對于文化內涵的理解,從母語的文化概念向目標語言的文化理解轉換。因此,語言的學習、語感的獲得,不是單純的發音器官訓練或者表達方式的累積,而是文化習得基礎上的語言意識的形成。只有語言學習者認識到文化,理解目標語言的文化,能夠達到文化習得的程度,同時,能夠適應目標語言文化同第一語言文化內涵的沖突與時,才能夠提高語言意識[5]。第二語言習得者只有理解目的語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因子,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的交流與轉換過程出現的沖突和碰撞,達到語言習得的目標與語言意識的形成,保障交流的通暢和第二語言的習得。如何實現不同文化內涵之間的跨越和突破,如何才能在文化習得的基礎上實現對語言意識的提升,本文研究的基礎不僅僅是文化的形成與社會文化架構之間的關聯,也旨在通過對語言意識、二語習得、文化習得的內在加以剖析和重組,對其內在的關聯進行重新架構,將語言的詞匯詞匯系統、句子結構與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距,表達方式的差異進行文化角度的梳理,形成新的語言概念體系,從而能夠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思維方式與第一語言之間的思維文化負遷移的互動關系,為在英語語言意識獲得過程中建立一個較好的思維方向[6]。
英語語言意識的培養分為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大方面。主觀因素包括有學習者自身的動因、對目標語言的認知、對目標語言的掌握動力以及目標語言的應用能力。客觀因素包括有學習者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應用頻次和概率,學習者的社會關系及生活模式。不論是從主觀角度分析,還是從客觀條件觀察,文化因素都在英語語言意識培養的過程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7]。 文化影響到主觀角度的英語語言意識培養,同時也影響著學習者語言意識培養的速度和效率。只有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礎之上的語言才有意義,溝通也才能夠達到無障礙[8]。嬰兒的語言意識培養是建立在無母語文化的影響之下,無須考慮到母語文化的負遷移,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語的文化影響會隨之加大,第一語言的負遷移會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明顯,如何克服這一點,搭建全新的第二語言意識,文化因素至關重要。
在“互聯網+”時代,科技和信息化的交流給學習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高效的文化融入模式。“互聯網+”時代帶來了強大的虛擬世界,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推陳出新的知識領域,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脫離本身的文化而存在,語言溝通的障礙更多的情況下是文化理解與文化習得的障礙[9]。
英語語言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對于語言自身的模仿與學習,還需要關聯建立在文化因素上的深度理解的維度,這意味著,學習語言,提高語言意識需要在文化習得的基礎上進行,同時第二語言習得者需要在社會文化中找到自我認同。學習者與語言文化之間尋求的平衡與和諧占據主導地位,語言的意識才有可能形成[10]。跨越母語的文化遷移帶來了影響力,語言學習者正在進行的是一個建立在文化內涵下的表達能力提升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是將英語的概念表達體系,詞匯語法概念與語言意識形成的整體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習者通過文化角度的理解實現英語語言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