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激勵性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課堂氣氛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激勵性評價呢?
尊重和寬容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信任學生,讓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由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課堂上往往不能全神貫注地聽講,“開小差”現象比較常見,而教學中不同層次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錯更是常有的事。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和聽課不認真等問題,有不少教師有急躁情緒,這樣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比如,有的學生在讀應用題時常會讀錯字、讀算式時常讀錯數字、豎式計算時常把加法和減法搞錯、看圖時常把物體的個數數錯……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著急發火,應注意學生的內心感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和寬容,相信他們經過努力會改正。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言語、行為、情趣、人格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會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從而使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具體、合理,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目標激勵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在布置全員必做題時,鼓勵學生獨立運用新知識解題形成技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稍有變化的題,可由中等以上學生完成,培養和訓練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那些稍復雜的題,由優秀生完成,以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通過目標激勵,教師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使他們產生成就感。這樣就能避免出現有的學生感到太簡單沒有意思,或者有的學生因感到太難而產生畏難情緒等情況。
傾聽學生的想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困惑之處,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點撥。比如,學習了“長方體體積計算”并完成書后習題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可補充問題:“一塊長方體木料,長100cm、寬40cm、高60cm,如果把它鋸成2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長方體,有幾種鋸法?鋸后的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多少?”教師可先聽聽學生的思路,然后概括出3種鋸法:①沿原長方體長的中點垂直鋸開;②沿原長方體寬的中點垂直鋸開;③沿原長方體高的中點垂直鋸開。這樣都能分別得到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長方體,同時讓學生明白鋸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長方體的形狀就不相同,表面積增加的數量也就不同。可見,用心從學生的表述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將大大增強教師發言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賞識作業,用批注評語激勵學生進步。布置作業是檢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生“學”的效果的紐帶,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而且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師了解、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更是預習、聽課、復習的繼續。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作業時,要善于利用評語的激勵作用來賞識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和教學效果。當學生得到賞識、贊美和激勵后,心里就會產生極大的愉悅感,成為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
共刨和諧氛圍,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抓住時機設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當的設問具有引領作用。比如,學生在還沒有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大部分學生就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面對這種教學動態生成與預案有出入的情況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切入點設問:“你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高嗎?比一比,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學具最先驗證。”教學中教師抓住了“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有利于動態生成的問題,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激勵學生探索欲望,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高效地學習。
運用“已知”探索“未知”。讓學生學會運用“已知”探索“未知”,就是為了讓學生用已知解決新知,使學生達到學一而知十、融會而貫通的效果。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知道“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接下來引導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探索中學生會發現剪拼的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為長方形和正方形:①剪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②從中點剪成兩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③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相等時,剪拼成正方形。教師針對學生探索的情況,抓住時機肯定學生探索的結果,讓學生知道正方形是長與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通過探究,學生能清楚地看到各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讓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千變萬化的數學試題會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很困難,甚至會逐漸對教師產生依賴,總希望教師能一一講出來。這樣一來,理想化、公式化、模式化的解題方案就會占據學生的思維,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非如此規范,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篩選材料、選擇簡潔方法等,學生長期在這種理想化、公式化、模式化環境下學習,鉆研精神就會被壓抑,創造潛能也會被扼殺,更無從談起“嚴格地估計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克服對教師的依賴心理。
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設計了課堂行為“看誰的星星(★)多”評價表。通過抽樣調查1-5年級年級240名學生得知:五年級1班數學課善于開動腦筋得到星星的占35%;五年級2班數學課合作討論得到星星的占45%;四年級1班數學積累資料得到星星的占45%;三年級2班數學課前準備得到星星的占60%;二年級1班數學課舉手發言得到星星的占43.3%;一年級數學課認真聽講得到星星的占55%,完成作業得到星星的占66.7%。這不僅反映出學生在某項內容的得星率,而且能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不但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保護他們的求知熱情,還能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責編 宋行軍)